微信分享图

黑桥艺术区: 荒蛮之地的艺术生态

2018-08-29 11:53:11 夏飞飞

  

  《We have one dream》   (《黑桥梗》艺术项目)于瀛 2016 摄影:Sansan

  北京,一个艺术青年向往之地,汇聚了天南海北、怀揣理想的年轻人。随之兴起的 艺术区不仅成为这些年轻人生活、创作的落脚点,使他们迅速融入艺术“圈子”,也成 为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北京的艺术区基本上集中在东北方位,五环以 外,以中央美院和798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像索家村艺术区、环铁艺术区、草场地艺术 区、酒厂艺术区、1号地艺术区的规模都比较大。黑桥村,因其便宜的租金和临近草场地、 798艺术区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艺术家们的首选。现在的黑桥艺术区已经发展得相当 的有规模,据说现在生活和工作在黑桥的艺术家已经有八九千人之多,占了黑桥人口 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

  从798艺术区的西门出发,乘坐973路公交车经过6站地便 到了黑桥村。小发廊、“烤冷面”、十元店、“固始鹅块”、”沙县 小吃”和路两旁散发着扑鼻臭味的裸露的下水道和垃圾站让人 感觉仿佛从北京穿越到了另一座城市。径直往南走,在路口左 转便到了黑桥艺术区的主干道。苗圃艺术区(二道八号院),56 度、金凤、A到F区(六道院)几个艺术区都在这条马路两边。其 中苗圃艺术区居住的艺术家最多,园区内还有人工湖和杨树林, 环境也最好,被艺术家们戏称为黑桥的CBD。

  

  青年艺术家张爱娜工作室

  黑桥艺术区真正的兴起是在2007年前后,正值国内艺术市 场比较火爆的时期,一些美院毕业生和外地艺术家来到黑桥租 住在民房和仓库里。后来当地的村民看到商机,将厂房或苗圃 改建后以5~6毛(每平米每天的价格)租给艺术家。艺术家胡文 丹和温习超夫妇是最早搬到二道八号院的艺术家。回忆起他们 刚搬到这里的情景,胡文丹形容:“当时黑桥有些像寂静岭,不 像现在这么繁荣,工作室周围是一片树林。”今年已经是他们来 黑桥的第五年,“现在艺术家越来越多,树林被砍了建成了新的 工作室。”水涨船高,虽然现在租金已经涨到了1块左右,但艺术 区仍在不断地扩建并有新的艺术家搬进来。

  黑桥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矛盾体,虽然这里环境不如人意, 但它却激发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或 情感来源。毕业之后就一直生活在这儿的艺术家于瀛,基于自 己在黑桥的生活体验而创作了艺术项目《黑桥梗》,他将回家路 上写的段子、平时用手机精心收集但效果一般的影像、专门为黑桥拍摄的M《V 黑桥之歌》、和朋友待在一起聊天的“黑桥徒步” 计划作为对自己黑桥生活的记录和总结。这些看似荒诞和无聊 的行为,其实也体现了艺术家类人群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处 境,自嘲中又带有一丝忧伤。相比于瀛对黑桥和自己生活的嘲 讽,艺术家张爱娜在黑桥生活和创作的状态要更充满正能量。 她与老公朱全俊都毕业于央美雕塑系,现在老公做公共艺术来 养家,张爱娜专心地搞创作。对于内向、喜欢独处的她来说, 黑桥的安静能够让她保持平静的心态,这种状态对她来说很重要 。

  

  王琛&任宇星-黑桥艺术家

  大多数年轻艺术家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作为自由职业者 首先要面临的就是生活的考验。2011年刚从美院毕业搬到黑桥 不足100平米的工作室的李鑫宇,在迷茫和经济的压力之下选 择做一些比较传统审美的架上雕塑,并很幸运的被玉兰堂代 理。商业化的运作得以让他在北京站稳脚跟并更换了更大的工 作室。现在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他也希望自己可以从兴趣出发 做想做的艺术作品,继续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做艺术和商业并 不冲突,我觉得理想跟现实越来越近了。”

  还有一部份艺术家干脆做起了第二职业,将艺术跟商业直接结合起来。苗圃艺术区11号院内的白夜照相馆,由毕业于中央美 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杨威和王旭创办,最初只是他们的一个研究老 照片和照相馆的艺术项目。2013年,毕业后的他们在黑桥村组 建工作室,将学术研究与商业模式结合,以100元/张的价格对外 提供复古照片拍摄服务,短短三年内,已经为3000多名顾客提 供了拍摄体验。白夜照相馆不仅把杨威和王旭的研究成果通过 互动体验得以验证,也成为艺术家创业的成功运营模式。

  

  Adrien Macera的Blackbridge摩托车改装工作室

  在黑桥经常会听到摩托车飞驰而过的轰鸣声,这是来自 Blackbridge摩托车改装工作室。工作室的主人兼设计师是出 生于埃及的Adrien。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没有选择 做职业艺术家的Adrien先后在798的一家画廊和德国施耐德 公司做过策展人和新能源研发。他认为绘画对于他来说是情感 的投入过程,当绘画被挂入美术馆或流入拍卖会,它最有意义 的部分已经被消磨掉。所以在毕业之后他没有选择做一名职业 的艺术家,而是更倾向于将艺术融入的实际运用中去。现在成 立摩托车改装工作室,一方面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这是 将艺术与生活结合的很好方式。现在Adrien在改装车行业内 已经小有名气,很多客人慕名而来,而下一步,Adrien计划将 Blackbridge这个品牌推广出去。

  虽然黑桥离798、草场地只有短短几公里的距离,但因脏 乱的环境从来不受艺术机构的青睐,没有画廊和美术馆会把 空间选在黑桥。于是艺术家自掏腰包,租场地建立独立艺术空 间。这些空间大多为非盈利空间,平时会组织独立的艺术项目 并为艺术家提供交流的场所,这些空间大都注重创作的试验性。 OFF SPACE是黑桥最早的一家独立艺术空间,由奥地利的女艺 术家Bianca和她的好友于三年前创办。“OFF空间”起初都是 Bianca自己在投钱,之后逐渐申请到奥地利一些艺术基金会的 赞助,Bianca希望以后也能为在这里做展览的艺术家建立档 案、出版画册,更好地去宣传推广他们。

  

  胡文丹-黑桥艺术家

  妈妈拉当代艺术中心(MAMALA)是艺术家戴陈连虚拟美术馆艺术项目,于2013年正式启动,定期在黑桥艺术举办学术 性展览以及公共项目。妈妈拉家庭剧场计划是他的虚拟美术馆 项目的分支,每次剧场的表演都会以一位艺术家的私人工作室 作为剧场,并用艺术家工作室中的现成之物进行表演。今年四 月,妈妈拉家庭剧场的第五回演出在艺术家贺勋位的工作室完 成。戴陈连将表演的影像同步投影在工作室外的墙壁上,吸引 了艺术区上百位艺术家前来捧场。

  现在黑桥艺术区聚集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他们的创作形式 和展示方式也日渐丰富和多元,吸引了一些画廊或艺术机构不 定期地来黑桥“寻宝”。刚毕业不久的艺术家王琛和广告导演任 宇星去年将工作室搬到黑桥。工作室是古朴的中国风,里面的 家具都是他们从二手店淘换来的老家具。工作室的装修风格跟 王琛的雕塑很一致(王琛的雕塑比较接近中国传统文人画,用水 墨盒宣纸进行创作),除了在这里创作,工作室平时主要作为作 品的展示空间。朋友之间会经常介绍策展人或画廊主到工作室 聊天,这对艺术家来说也是推广自己作品的重要渠道。

  

  李鑫宇-黑桥艺术家

  艺术区崛起也带动了黑桥周边的产业的发展,像是餐饮、黑 车、美术用品店、雕塑加工厂等。像是“亚麻李美术用品店”已 经由原本的一家小的画框加工作坊发展到现在画框、颜料齐全 的美术用品商店。现在,整个黑桥村与艺术家已经形成很有默 契的关系,他们在相互见证中不断生长着。

  自发、混杂、荒蛮的生存状态反映出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生 存状态,或许这种自然而艰苦的生长状态跟八十年代时的“圆明园”、 “东村”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尽管这一代年轻艺术家生活上的务 实和灵活使他们并没有显得那么落魄,他们依然是没有保障的弱势 群体。艺术区的存在似乎也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存在很大 的矛盾,拆迁问题也一直是让艺术家比较头疼。继2010年黑桥周围 的008艺术区、创意正阳艺术区、北皋艺术区被拆除之后,黑桥也一 直处在被“规划”的危险之中。政府对拆迁户高额的赔偿,使艺术家 与房东之间频频发生冲突,去年在经历过房东强行驱赶艺术家之 后的金凤艺术区,也在今年被移为平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黑桥 的艺术家也会搬离到更加偏远的地域,地理区域上的边缘化也将 会使艺术家越来越难以融入社会的主流生活。

  

  温习超—黑桥艺术家

  (文/夏飞飞,原载于《空角兽》第1期)

 

(责任编辑:夏飞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