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城市美术馆如何补位公共教育功能?

2018-09-06 11:15:17 未知

  美术馆是一个想象和创造的实验场,也是快乐的生产地。

  近日,《公共美术馆建设标准》正式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将于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猛,持续每年新增200座博物馆,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美术馆作为艺术类博物馆,在提高公众艺术文化修养方面作用尤为显著。

  如今,美术馆公共教育早已不是一个令人陌生的词汇,它已日益成为培养全体公民视觉素养的不可或缺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场域。如何在更加开放的空间构建基础上,关注更加多元的社会群体,实现更人性化的美术馆功能建设,成为公众愈发重视的问题。

  随着家长对儿童艺术素养的日益重视,美术馆“遛娃”已成普遍现象。

  “没有墙的艺术馆”

  蔡元培先生早在1917年就在《新青年》中提出了“美育代宗教”一说,他认为艺术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真知性,其构建了社会生活的美学理想。可见美育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 17、18 世纪开始,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就已经首开先河对公众开展艺术教育。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有美术馆教育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提高公众艺术文化修养建设,美术馆因此成为展示艺术和进行相关艺术教育的理想平台。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在美术馆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越来越亲近大众。

  2005年秋季,上海当代艺术馆在人民公园的幽静一隅落成。结合当年的“中法文化年”,上海当代艺术馆首个展览被定为“皮尔吉尔摄影展”。时任艺术馆行政总监的孙文倩现在仍然印象深刻,“现场观众寥寥,来参观的观众基本以外国游客为主,偶有中国观众,也大多是海归白领”。开馆首年,参观人次不足10万,而从2007年开始,当代艺术馆观众人数以每年50%的速度增加,到2014年全年参观人次已经突破50万。

  2013年,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的“波点大妈”草间弥生的个展——《我的一个梦》,更是引来如潮观众,创造了单个展览33万人次的参观峰值。作为上海最早的民营美术馆之一,上海当代艺术馆见证了10年间我国艺术受众群体规模的迅速扩大。

  打造一座“没有墙的艺术馆”,已成为上海民营美术馆共同的追求。上海当代艺术馆还在位于南京西路上的人民公园七号门旁设立了“艺术亭台”,艺术家可以直接从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走进人群,而大众也可以自由地观看作品,亲近艺术。

  上海当代艺术馆以儿童主题的艺术展。

  美术馆公共教育遇尴尬

  在2018“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中,中国美术馆吸引了大量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展,但优质展览和讲解师资的稀缺,成为不少家长的烦恼。

  赵枫是一名5岁半孩子的妈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牛牛爸爸’带你看展览”活动中,她带孩子聆听了美术学博士、副研究馆员魏祥奇对“美美与共”展览作品的讲解。这场小规模的讲解是中国美术馆的一次公共教育试验,只有约20名孩子及其家长受邀参加。“我家孩子是第一次在美术馆听专业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回来后很兴奋地跟我讲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赵枫感叹,“既有专业水准,又适合小朋友的讲解太少了。”“有时候我带孩子去看展前会先进行学习,但是毕竟学习内容有限,孩子提的一些问题不知怎么回答,担心会误导他。”一位家长说出自己的隐忧。

  馆方为孩子提供导览的工作人员,往往肩负着其他工作。北京画院美术馆公共教育及媒体推广部主任罗元欣,曾多次为孩子们讲解齐白石作品及古代书画。她坦言:“我们部门人手非常有限,还要做其他事情,所以很多展览只做一次针对孩子的讲解。考虑到展厅的容纳人数,每次讲解名额限制在20名孩子左右,但实际报名人数常常超过100人。”

  随着家长对儿童艺术素养的日益重视,去展出名家真迹的美术馆“遛娃”已成普遍现象。面对这一热潮,美术馆的少儿公共教育力量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由于美术馆人力与资金投入有限,近年来不少市场化的商业机构介入了依托于美术馆进行展览的儿童美育教育活动之中。涂思美育创始人陈柯伊见过不少类似旅游团的讲解团,让孩子们像参观景点一样被动地完成观展,“美术馆不同于学校,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场所。孩子们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和自主探索能力,而不是被灌输知识点”。

  国际博物馆界有一句名言,“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换句话说,丰富的馆藏资源,只是艺术馆所开展公共教育、实现社会功能的基础条件,要实现这些功能,还有许多其他的功课要做。在这方面,国内的许多艺术馆所需要补课,公共教育方面的细节和内容亟待完善。

  美术馆不同于学校,孩子们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和自主探索能力,而不是被灌输知识点。

  展览与活动体验结合,寓教于乐

  作为国内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在2012年成立时便设有公共教育部(下称公教部)。不同于其他博物馆所呈现出的是传统或经典艺术元素,PSA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打消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来,让他们更加理解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可能并不悦目,但真的很好玩。它包罗万象,打破限制,既追溯历史,也展望未来,更重要的是贴近当下生活,跟我们的日常经验、个人情感都有所关联。”在公教部主任张琍莉看来,公教部的工作正是通过展览,组织体验活动来建立大众与艺术之间的交流,打破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

  如何在美术馆快乐学习,PSA是花了心思的。如在进行夏令营“有故事的夏天”主题活动时,馆方加入临时展 “万事俱备”(艺术家陈劭雄个展)、“市民都会——上海:现代城市主义的样本”以及 “零食”(中外艺术家的驻地展览)。

  其中,“零食”展邀请了38位(组)艺术家在美术馆驻地两周到一个月时间,创作出了非常有趣的展品,有用纸盒搭建的教堂、炸薯条的老爷爷以及各种新奇古怪的作品,正契合了“生活是正餐,艺术是零食”的口号。以此为契机,PSA公教部带着小朋友从绘本开始,以接龙的方式进行脚本创作,以每天一点点深入的形式编集成一个关于美术馆的故事,然后让小朋友讲给父母听,并在家长的建议下将故事逐渐完善丰满起来,最后用艺术家创作的方式制作盒子,成为各自的道具,并将故事取名为“保卫美术馆之战”。在夏令营结束时,小朋友也利用现场的各种道具表演了一场非常活泼的情景剧将故事呈现出来。张琍莉表示,5天的夏令营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每一次的活动都不是单一的,会结合音乐、建筑等方面内容设计丰富的活动和游戏。这就是美术馆接地气的美育方式。

  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以丰富多元的元素呈现。

  美术馆的外延可以更多元

  今年是成都麓湖·A4美术馆开馆10周年。如今A4美术馆已经不再单纯是进行艺术展览的物理空间,而是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美术馆的综合体,未来也会更注重城市空间或者公共空间的外延。

  馆长孙莉曾表示,“作为一家民营非营利美术馆,成立之初我们就一直关注公共艺术教育,可以说是我们的基因决定了这样的工作方式。立足社区,联动城市,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喜爱美术馆,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不同职业者的观展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馆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服务。因此,我们所提供服务的场所或场域,需要构建现场体验感。从展览活动的策划之初到整个展期,我们时刻在思考,如何与公众建立联系,如何让美术馆成为亲善的空间,成为被接受、受欢迎的个体”。

  A4美术馆坚持做儿童项目,这在孙莉看来,一方面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他们会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创造者;他们不会全部成为艺术家,但将来肯定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我们希望以‘小’带‘大’,以一位小朋友带动全家的方式,拓延美术馆的概念,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将美育带到美术馆以外的空间。”

  同时,她希望艺术展览的项目也可以在社区与学校等城市空间与网络中开展。因为这些地方不仅仅是一个想象和创造的实验场,也是快乐的生产地,可以让孩童般的好奇心与互动性的拓展触及到更广阔的空间。

  文章选自《凤凰品城市》2018年8月刊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