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公开课4219期】田志力:器与道
2018-09-17 08:27:58 樊玮
主讲人介绍:
田志力
田志力:影像艺术策展人,漆艺研习者
导语:
田志力的前半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当年的美廉美超市从1999年创业时资金不足300万元,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开店23家,净资产增至9000万元,增长了30倍。然而他在获得了财富和名誉之后没有激流勇进,而是选择悄然隐退,并在五十五岁那年半路出家,开始了修复器物的生活。他以大漆为介质,对陶瓷、紫砂、玉器甚至是竹器、木器进行修复。大漆,是从漆树韧皮部流出的纯天然浆液,无毒,还具有防水、耐腐、耐高温的稳定特质,是修复珍贵器物的优选。
“五十五岁之前我从事商业,学的都是谋生的手段,现在学了手艺,才知道手艺比手段高明无数倍,”田志力说,“修复这门手艺,是一种精神上的修为,更是一种内心的安放。”
主题:从商业到大器:日用即道的得心安处
第四部分:器与道
前面我们聊了漆,聊了商业,我特别想聊的其实是一个器和道,这个道器观,过去我在没有学漆之前,从来没有好好的认识。我以为道器,道就是道理、 规则、原则,器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今天我们人的生活也好,对文化的认识也好,甚至于我们学着和古人沟通,做一些器有什么直接的帮助,过去其实没有认识,学漆之后这几年,我才认认真真的开始学习和研究器和道的关系。
漆器
后来我发现它确实是对我们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一个关系,《周易》讲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个道它是一种无形的规律和规则,器是有形的物。同时我们也有文为心声,器为心象,这样的说法,而且道器这个器字我们在中文里面有很多,比如说气象、气度、气韵,其实它是有精神含义的。同时,器在神佛礼道这里面都有,有神器,它用于祭祀什么的,它用于象征,都有关联。
古代在宗教传入中国之前,其实一直是重道轻器的。逐渐的改变,主要是在近代开始,有所谓道器不二宗,王阳明、王夫之他们在哲学的研究上,包括一些格物致知的想法,就开始有了道器不二,道器一体,道不远人,这样的一些哲学思想和观念。
道器观,近代中国的时候提出了一些想改变社会的想法。比如什么以夷之器以制夷,就是把西方的器作为一个改变社会的进步方式,因为当时是工业革命以后,他的那些器是可以改变社会的,但是他同时又提出道为中,器为西,要坚持这个道里边的中国传统,实际上他坚持的就是那些伦理纲常、皇权,所以在这种道器观的影响下,他没有实现,实际上是非常失败的。
荀子有一句话叫“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尽其理,要搞清和搞明白这个道理,实际上就是要尽,就是尽这个文化的道。所谓究,究的就是器,就是器的技。所以器道之间其实也有一个以技载道的过程。技简单地理解成技法,其实它也可以理解成文化传统、文化符号特征,在所有器上的反映。
到了现在,十年前,当时王亚雄和梁元老师他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漆的研究员,他们搞了一个展览就叫日用技道,而且提出这个日用技道,也是他们比较早的,讲求的就是道技一体了,而且道不远人,所谓道不远人就是所有圣贤的这些道理都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是通过我们的生活器、民用器来反映和体现的。
漆器
那么这个文化之道用日用器去漳示,尤其是我们要研究漆的历史的时候,就发现太有道理了。中国的漆器在历史发展中几兴几落,每次的衰落并不是民用的广泛,恰恰是因为炫技成巧,然后贵族化,尤其是到了明代以后,尤其是到了清,漆器几乎就被雕漆、镶嵌、螺钿统治了,这些漆器就完全贵族化了,它不太适合民间使用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到了清中后期的时候,雕漆居然都断掉了,到了民国北京雕漆已经没有了,匠人早就不做了,后来的漆古斋和漆局开始收集漆艺人士,因为有一些老的雕漆件拿出来想修,已经找不着人修,好不容易找到过去有个别传承的漆人,才慢慢的又恢复。
民国恢复雕漆,到今天我们燕京八绝的北京雕漆和扬州雕漆,其实都是民国时候才恢复的,包括清代那种罐子,花的菠萝漆的技法,国内也有大师做的非常漂亮,比如镶金什么的,这个菠萝漆也是失传了,王世襄先生在写的《髹饰录解说》里面,80年代发表的时候,说这个菠萝漆就失传了,他说已经见不到这个了。
实际上这个漆可能到了本世纪初才开始慢慢的复生,但是这个复生的过程,实际上很多是因为没有坚持日用的观点,不在民用里边,完全的贵族化,它就失去了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漆就变得很难发展了。
所以日用技道的这个观念,在我们做漆器也好,或者是认识这个文化也好,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的 观念。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