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杜小同:我在寂寥的海面上看见了自己

2018-09-20 16:27:09 未知

  海鸥、沙滩、玩水的人群,这些都是人们对海最直观的想象。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可能更想去海边走一走。吹吹海风,感受一下海的广阔。但即便是住在海边深受海洋文化洗礼的人对海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我们本期短片中的艺术家杜小同,将用笔墨带你去看一片不一样的海。

  “我一定得再到海上去,去往那孤独的大海、寂寞的天;而我想要的只是一艘高高的船、一颗星星引着它向前,还有舵轮的反冲,海风的歌唱,白帆的振摇,还有海面上灰蒙蒙的雾和灰蒙蒙的破晓。”

选自约翰·梅菲尔德《恋海热》

  杜小同

  1972年生于陕西富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居烟台。

  个展:

  2014年“陶泳——杜小同作品观摩展”,正观美术馆。

  2015年“寻常——杜小同作品展”,正观美术馆。

  2018年“天高云淡——杜小同作品展”,广东美术馆;

  “寥——杜小同水墨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部分群展:

  2013年“学院新方阵——2013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提名展”,今日美术馆。

  2014年“墨向·非常态”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5年“无声诗”中国当代水墨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2016年心源——柒舍欧盟使馆展,欧盟使馆。

  2017年“天池石壁迹——杜小同、徐钢水墨作品展”,芥墨艺术馆。

  杜小同在中央美院毕业之后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去了一座相对边缘的城市——烟台。选择烟台是没有明确目的的,他只想找一座和自己没有任何关联的城市。打破主流文化的束缚,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在全然陌生的环境中更加清晰的面对自己。

  “在不断面对自我的时候,个人的东西才会成长起来。”

《有风》 水墨宣纸 553x114cm 2018

  由于海的漫无边际、变幻莫测,“海”这个题材在传统中国画里非常少见。到了烟台之后,杜小同将“海”带进自己的画面中,在海天之际进行一场寂寥的独白。他对这个题材的迷恋和执着源于海给他的触动。

《浮生》 水墨宣纸 228x548cm 2018

  当杜小同坐在海边的礁石上,看见远处的渔船从天际慢慢行驶过来的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其实有时候,当人们说到此时此景感染了自己,往往是由于他们在“境”中看到了关联,产生了联想。而这种联想多是由于自己的经历与此景产生了相似的“场”,就像杜小同从当时的物象中看到了自己。“看到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忘掉了自己的外象,直面自己内心那个最真实的他。

  我们喜欢看海,但看到的又不仅仅是海。

《崆崆岛》 水墨宣纸 198x400cm 2016

  海最迷人的地方是它在不断的做出改变,即便是同一片海域,每时每刻都会有所不同,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它总会在某一时刻打动你。

  夏天的海是熙攘的,人们在这里嬉笑,享受大海带给他们的快乐。人们怡然的站在景色里,他们的形态、动作更像是超越物象而存在的精神载体。在场域更广阔的海中,人物被安排的越来越小,他们甚至不见踪迹,隐于海面。

《无题5》 水墨宣纸 199x197cm 2017

  相比之下,杜小同更喜欢冬天大海的萧瑟。海面上看不见任何生机。它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海边空无一人。寂寥到无论你做什么它都不会给你回应。在空无一物的海面上,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虚无、孤寂和自身的渺小。

  “一个人和世界的关系一定不是贴合的,就像人和画面的距离。”

  杜小同在笔墨之中自然的透露出对海的表达,在不断的解构之后完成重建,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积累的过程。与其说画画是给别人看的,不如说是画给自己的。笔墨不仅仅在其本身的浓淡干湿,更在其对当代文化的思考,对自我内心的观照。杜小同认为,画面并不是全部,最终还是观照自然,观照人生,观照整体的人生意义。

《壳》 水墨宣纸 183x143cm 2016

《无声处》 水墨宣纸 245x248cm 2018

《穴》 水墨宣纸 62.5x125cm 2016

《北岛》 水墨宣纸 35.5x50.5cm 2016

《泉》 水墨宣纸 132.2x63.5cm 2017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