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陶鬹

2018-09-22 14:51:05 李凯 程红

  

  图1  

  图2  

  图3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龙和凤的民族。早在原始社会就形成了以龙为图腾崇拜徽识的中原文化和以凤为图腾的东夷文化。陶鬶就是东夷文化在史前最富有鸟图腾崇拜徽识的典型器物。它起源于海岱地区,在日照地区出土数量多、时间早、器型典型,是集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器物。它作为东夷文化的信物,在原始文化交流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北至辽东,南抵岭南,西达陕西的广大区域,已有多处出现了陶鬶。

  “鬶”,《说文》中释为:“鬶,三足釜也。有柄喙。”段玉裁注:“有柄可持,有喙可泻物。”形制与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有三足。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今选取三件陶鬶介绍如下: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红陶鬹(图1):炊煮器,夹砂红陶,质地坚硬,表面饰红色陶衣并抹光。通高30、口径10.8厘米。流作鸟喙形,微上仰,颈作圆简形,颈腹相接处分界明显,腹为扁圆形,腹背装有弧形仿索状鋬手,三个袋形足。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白陶空足鬶(图2):炊煮器,泥质白陶。通高23、口径14.9、腹径16.4厘米。流口上翘作鸟喙形,口沿外折,颈偏于腹上部前侧,扁圆腹。腹壁中央有折棱一周,颈偏上跨钮绳式鋬,圆锥形袋足,分裆鼎立。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黑陶实足鬶(图3):炊煮器,夹砂黑陶。通高15.6、口径10、腹径14.8厘米。鸭嘴形流,细颈偏于腹背一侧。扁腹,腹壁折棱明显,背装宽带式鋬,三角形足。

  陶鬶产生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为史前东夷人所创造。距今约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考古发现,海岱地区出土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鬶形制多样、数量较多,同时具有比较清晰的发展谱系。可以说相对应同时期的周边地区具有文化强势地位,从而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具体地说,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得到显著扩展,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陶鬶,主要向西传播到黄河中游以及江汉地区的诸龙山期文化中。陶鬶发展至夏代晚期,便主要集中在洛阳一带,其绝迹于商代初年。

  陶鬶在整体造型上,充分体现了“形象与情感统一”的艺术本质,多数陶鬶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鸟,双鋬陶鬶则像一只鸟在飞翔,可称为原始艺术的精工之作。同时它又体现了东夷民族鸟图腾崇拜的浓厚情感。在制作上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三袋足的运用增加了器物的稳定性,流部上昂前倾便于倾倒器物内的容物,丰腴饱满的袋足既增加了陶鬶的容量,又扩大了受火面。

  陶鬶在用途上既是实用器,又是工艺品和礼器。陶鬶是炊器早成定义,近有中美联合考古队酒类研究专家对两城遗址出土的陶鬶、陶罐、陶杯等器物进行化学分析确认,这些器物内壁有酒的化学成分,证实陶鬶又是一种温酒器。酒又用于祭祀,陶鬶也就成为礼器。考古发现一些重要的墓葬多出土陶鬶。

  陶鬶是史前文化中最具自身特征的典型器物之一,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体现了原始先民对某些自然事物的崇拜和生活的敏锐观察,以及对身边常接触的形象的积极摄取,并把这种观察感受尤其是表现人的世界方面,通过陶塑的形式加以捏塑,并做到了不脱离生活的实用本意,集实用与审美为一身的特点,反映了艺术的产生来源于现实生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雷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