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泥成“金”的御窑女烧砖传承人
2018-09-25 21:53:11 未知
苏州明朝御窑遗址外,一群人正焦急地看着一批滚烫的金砖从窑膛中取出。待砖块冷却,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金瑾迫不及待地上前敲击砖面。听着那宛若金石的声音,金瑾露出满意的笑容。
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因质地坚细,敲之有金石之声而得名。苏州陆墓地区烧制出的金砖尤为优质,号称“一两黄金一块砖”。明清时,紫禁城所需砖块均由陆墓窑场奉旨成造。
1912年中国封建帝制结束后,金砖不再被需要,制作手艺散落民间。上世纪80年代,砖瓦匠人金梅泉通过摸索,初步恢复了金砖的古法制作,令金砖“起死回生”。
2006年,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梅泉找到当教师的女儿金瑾,希望她能传承这项技艺,结果被一口回绝。
对于金砖,金瑾感情复杂。“小时候,节假日我都会去窑上帮忙。别人在玩,我一个女孩子却在砖窑里弄得灰头土脸,在学校都抬不起头来。”金瑾坦言,自己去当教师,就是因为“不想去做那又苦又脏又累的活了”。
一年后,金梅泉再次找上门。看着满面愁容的父亲,金瑾考虑了一个星期,答应“先试一试”。
传承的过程,金瑾戏称为“小猪佩奇的玩泥生活”。金砖制作周期漫长,仅烧制就需130天。扦泥、沥浆、烧焙……29道工序全要严格遵守规制。金瑾跟着父亲揉泥、踩泥,“在泥里一忙就是几个月,晚上洗衣服的水全是泥水”。
更困难的是对失传老技艺的复现。父女俩花了两年多搜集、整理史料。2008年,由金瑾主持的明清原味金砖重制项目正式启动。之后7年,“都是失败、研讨、再做的循环”。为保证不出错,小组连班倒昼夜盯着,“大年初一都在窑上忙着添火”。
2015年底,国家陶瓷质量监测中心检测认为,金瑾团队的复原工程基本成功,“部分规格甚至超越古代金砖”;2016年初,故宫博物院也给出“合格”的认定。金瑾心中大石落地,“总算能安慰自己,当时的选择没有错了”。
对于金砖的现状,金瑾认为“只是刚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父女俩仍在贴钱摸索金砖烧制的新工艺。2018年初,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将首家故宫官式古建筑材料基地的牌子授予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约定双方“一同将故宫和金砖带入下个六百年”。
现在,故宫、天坛等地都铺上金瑾烧制的金砖。去北京时,她总要带孩子去故宫转转。走在太和殿里,感受着故宫的悠久历史,金瑾会自豪地告诉孩子:“你脚下踩的,是妈妈烧的砖哦”。
(责任编辑:刘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