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台湾台中弘光科技大学艺术中心“捏造:张羽存在艺术”展开幕

2018-09-29 13:55:28 未知

展览海报

台湾台中弘光科技大学艺术中心“捏造:张羽存在艺术”展开幕

  台湾弘光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于2018年9月17日推出艺术家张羽最新个展。本次举办的展览是艺术家职业生涯中对雕塑与艺术关系反思的首次作品展。

《千人指印》现场,艺术家张羽示范并参与摁压指印

学生依次序参与《千人指印》

《千人指印》现场

学生在《千人指印》现场排队

《千人指印》

  “捏造:张羽存在艺术”展,由弘光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主任施淑萍担任策展人。展出的百余件作品是2006年以来创作的。

  作品涵盖了2006年《石上指印》、《指印与肉身痕迹》两个系列;2014年《指印——入泥的肉身》系列;2015《入泥的肉身之法》系列;2016年《入泥入土的肉身》系列;2017-2018年《入泥入土的肉身——器》系列。

“捏造:张羽存在艺术”展现场

  艺术家张羽对艺术的思考始终秉持着:艺术的存在是以追求创造性为根本,虽然我们无法看到未来的样子,但只有创造才能预示其艺术的发展及未来。因此,艺术从根本讲不是继承的。

“捏造:张羽存在艺术”展现场

  于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至今,他的行动以及其所提出的观点都是具有颠覆性的。“弃笔”、“水墨不等于水墨画”、“水墨是水+墨”、“水墨画的终结”、“艺术在于不是艺术”、“艺术的根本在于主体的真实存在”、“不雕不塑不增不减”、“捏造即创造”等等。

  2018年9月20日下午3:00时,在弘光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举办了“捏造”展开幕式,并在开幕式前,再次实施了让每一个人体验自我真实存在的“千人指印行为”集体艺术创作,引领观众对“捏造”这一观念及“入泥入土的肉身”的进一步理解。

开幕式上朋友们合影

见物不是物:谈张羽“捏造”的存在艺术观

文/施淑萍(策展人:弘光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主任)

  张羽,自上世纪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当代实验水墨的最重要核心人物,他是唯一一位通过建立方法,终结了水墨画,又通过观念建立起一条关于水墨发展新的认知系统,使“水墨”真正意义上走向当代的艺术家。张羽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影响力艺术家中的思想者。因此,他是21世紀中国重要的艺术家,他的影响早已波及到世界。为此,弘光科技大学艺术中心荣幸地为艺术家张羽举办了其首次以陶泥做为媒介的“捏造——张羽存在艺术”展,这个展览是艺术家张羽对雕塑创作方法论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艺术观念。

“捏造:张羽存在艺术”展现场

  “捏造”不是“捏”与“造”的一般关系,而是通过“捏造”强调“入泥入土的肉身”其认识上、行为上的创造性。所以,“捏造”一词不是一般认为的“编造”之意,而是指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性,意指从“无”开始而捏造、创造出的新的艺术表达及理念,具有“虚构”、“创造”之意。因此“捏造”是一种突破以往雕塑审美的新的认知,当今的雕塑创作应该走出传统造型、形式的制约。其实雕塑本来就是一种通过手捏、手持工具的雕造的艺术创作,但事实上更多艺术家的创作受限于“雕”与“塑”的制约性,甚至直接用一种新材料模仿现实,如此使得雕塑成为多以模仿、再现的方式呈現,是一种抹杀创意思考的陈旧的创作方法。

“捏造:张羽存在艺术”展现场

  张羽这一新的观念缘自他十几年来《指印》、《上水》系列作品,在重复地手指动作中,或水与墨随着时间的自然流动而改变纸的痕迹之过程中,他发觉到在艺术与“生命的意义”间存在着的各种智慧的自然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本质上重要的是在于“主体”的存在,而张羽走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于笛卡尔的“存在”是一种虚拟性的存在,而张羽的存在却是具有“时间性”与“真实性”的存在展现。张羽的“存在”除了从人类生命存在价值意义的层面去探讨之外,关键是透过艺术创作所呈现出来的主体肉身的真实存在在时间关系下生命的真实,是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质疑或补充。

“捏造:张羽存在艺术”展现场

  “捏造”呈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念实践,如此“虚实相生”的观念,是雕塑中难以实现的虚实妙象。在中国文人画中,虚实相合可达一种妙象,妙象是一种“象外之象”,即所谓非外在对象物的模拟表现,应该是一种走出再现的审美思考。如果说“捏造”创造了一种新的雕塑的当代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念下,或许其根深蒂固的仍是张羽缘自于对水墨艺术几十年研究,骨子里的文人精神。准确地讲,这一创作思考,在于艺术家——反雕塑的态度和立场是对哲学问题的思考。这种态度是一种追求个人价值极致至“无所在、无所不在”的状态,与东方禅宗精神的吻合。

张羽:入泥入土的肉身,2018

  犹如《金刚经》中不断地提出“离相”的观念,所谓“见性成佛”,意指要契悟人本身就具有的佛性,也就契悟了菩提心。《金刚经》文中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里所谓的“相”指的是《金刚经》四种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犹如雕塑品重视其外在形象的呈现,肌理表面的圆满完整要求,当代雕塑走不出对于造型的执著,是因为人类会对于物体外在的“相”产生依恋和执著,唯有“破”外相的局限后,观者才不会迷失于雕塑作品外貌假相的视觉诱惑,才能夠真正静心去观赏到艺术家在创作时要表达的艺术本质意义,如此,智慧便由此而生,了悟而“见性成佛”,才能见到艺术真正光明理智的“灵光”之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