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4262期】黄笃:什么是“物派”

2018-10-08 08:27:26 樊玮

  主讲人介绍:

黄笃

黄笃

  黄笃:策展人,批评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现任今日美术馆学术总监。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社会学研究所和美术学系、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

  导语:

  一方面,观念艺术在艺术实践上有着丰富的成果。作为新前卫的一部分,“观念艺术”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并对其后的全球当代艺术以及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中,观念艺术并未被系统的清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为推动观念艺术学术研究的深入,中央美术学院特策划本次国际研讨会,并邀请到国内外27位在该领域有专门研究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哲学美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与会,分单元进行主题发言。

  主题:观念之道——2018国际雕塑研讨会

  第二十部分:什么是物派

  特别感谢隋建国先生邀请我参加研讨会,也感谢春辰的主持。我做了一个关于物派的研究,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物派,这个课题因为是一个中国人在理解日本60年代后期的现代艺术运动,我想把它还是放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理解,我们是用纵的横的去理解,所谓纵的就是我们把它放在日本艺术的线索里面,横的我们把它放在欧洲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去谈。

  当然从日本本身去理解,可能我们会了解到日本在战后的艺术发展,比如我们知道在物派之前有一个具体派,就是说Gutai这个可能大家也知道,那么具体更多的是行动绘画和performance行动艺术,到了60年代后期就是出现了物派,出现物派之前我们要知道一些线索,这个可能很重要。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观念艺术,当然我想日本的物派的产生也是回应了60年代所发生的观念艺术,只是说我们如何去理解日本的这种差异性,这个后边我要讲一讲他的排他性,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的价值所在。

  物派(Mono-ha),我觉得日本并没有把这个作为英文的翻译,他就是用这个念法就是(Mono-ha)这样的,为什么不能翻译,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当然日本物派产生的时代我们都知道, 是日本的经济发展最辉煌的时期,也就是说战后的马歇尔计划扶植日本和德国和意大利,这个时间尤其是在60年代,66年出现东京奥运会,70年是大阪世博会,所以这个时期也能折射出日本整个经济的发展,也能折射出日本的民族的这种自觉意识的觉醒,那就是说他们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考虑他的文化的定位的问题。

李禹焕

李禹焕

  这个我觉得是在(Mono-ha)在物派里面体现的最明显,当然我们会谈到(Mono-ha)的时候可能会想到李禹焕,李禹焕是一个韩国人,他是学哲学的,他后来到了东京大学继续学哲学,后来他改行学艺术,当然李禹焕的这个理念其实我们可能不知道,在李禹焕之前有一个人很重要,叫西田几多郎,这个人一般我们很少关注,他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有一本书非常重要叫《善的研究》,这本书里面他开辟了日本自身的哲学,那么在他的书里面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的概念,就是这个经验。

  那么这个日本西田几多郎认为有一个纯粹的经验是什么呢?就是指的按照事实的原样感知,也就是说完全去掉自己的加工,按照事实来感知。这是西田几多郎在上面的原话,而且一般所说的经验实际上是夹杂着某种思想,因此所谓纯粹的实际上是未加辨别的,所以再现这个真正经验的本来的状态,所以西田几多郎他特别强调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分别,也就是知识和对象是完全合一的。他强调自然,自然状态和这种关系,也就是物和物之间相遇,之后产生一种新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从西田几多郎纯粹经验里边感受到日本艺术家哲学方面的理念、观念渊源很重要的一个线索。当然,在李禹焕的这个理论里边,他一直在强调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原始的状态充斥着,我们为什么把这个世界给改变了呢?李禹焕讲我们都是被这种理性的欲望改变了世界,所以李禹焕他就想改变这种对艺术的认知。

白发一雄《与泥挑战》

白发一雄《与泥挑战》

  在物派之前,他们认为具体派有点儿像欧洲的达达主义,所以他们就认为具体派并不是基于日本哲学、基于日本美学的一种现代艺术,这是他们的一个出发点。在我这里边有几个图,在物派产生之前,其实很重要的一个现象,在具体派里边有白发一雄,还有一个人是村上三郎,白发一雄1955年做了一件《与泥挑战》,这是当时具体派刚成立不久,第二年白发一雄做了一件作品,《与泥挑战》这件作品本身他的这种行为强调了跟自然的关系,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不仅仅强调身体,还强调跟自然的关系。

  如果我们比较去看,伊夫克莱因就不是这样的一个方式,伊夫克莱因是油彩在布上滚动,performance这种方式也可以在日本艺术,从具体派就可以发现他们的区别,当然村上三郎也是通过这个行为改变纸冲破这个纸空间的变化。在更早,在1965年在物派产生之前更重要的一个艺术现象,我们往往会忽略掉,他的中文字汉字叫河口龙夫,这个人在1965年在岐阜这个地方做了一个作品。

  岐阜的一个河道上做了一件作品,他当时建了一个小组叫零小组,就是日语的汉字是“未”,他是这个小组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家,他当时跟几个人挖河道,把那个河道挖了一个空,石子挖出来,然后又填回去,这是河口龙夫在做“味象大地”这件作品之前,我们会看到这个作品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是否存在着连接点。

关根伸夫《大地之母》1968年

关根伸夫《大地-位相》1968年

  所以我们讲到日本的时候可能就要谈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线索,现在我列举的这些艺术家我们大家都知道,比如说李禹焕,关根伸夫他当时最早1968年做大地位相的那件作品,然后高松次郎,当然高松次郎是多么大学的教授,他早期是做的完全是观念艺术,完全是概念,而且有一些是反艺术的作品。

  比如说他用绳子,把绳子放在瓶子里边,然后从里边拉出来,一会儿我可以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还有治雄,是在物派里边最重要的一个艺术家,他的这种在物派理念上的阐释是最成熟的,还有甲仓康二,这个人英年早逝了,还有小清水渐,还有高山登……

  他们这些人里边其实现在最活跃的是这样几个人,物派这个概念到现在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我也采访过,这两位很重要的一个是艺术史家,一个是重要的策展人和评论家,他们也不知道这个概念是谁提出来的,也不知道是策展人提出来,还是艺术家提出来的,这个现在无从考证,反正是开始的时候,物派的艺术家拒绝用这个概念,但后来也是被这个展览或者是被这种事件规定了,后来他们也接受了这样一个概念。

高松次郎 《钥匙的影子》 1966年

高松次郎 《钥匙的影子》 1966年

  如果读一下《关于日本现代艺术》这个书,里边特别谈到了关于物派的这个概念的原由,当然按照解释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一种自觉的集团,形成了一个群体。当然了,在这个物派的发展里边,有一个人很重要,他已经去世了,叫中原又界,他也指出在60年代中后期,日本艺术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对体制的批判或者说制度批评,这个不仅仅体现在对美术馆的不满足,而且对美协,对这种学校都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某种意义上来说物派本身也是折射出逃离制度的约束,所以才使他的艺术更接近于符合于他们那个诗性的语言。

  所以在物派的作品里边, 我们会理解到除了刚才我讲的之外,还有像禅宗的东西在物派里边,比如说我们也会理解到日本的美学里对“俭节”这个词的理解。实际上日本的生活里边提倡的是这种比较节俭的东西,所以你在他的作品里会感受到对物的理解,对物的把握,所以(Mono)这个词本身它可能跟我们今天说的露西·利帕德这个时期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自己觉得,Mono这个词它比较宽泛,它不仅仅是指的是object,也不仅仅指的是物质对象,还指的是客观对象,甚至空间这样的含义在里边。

  所以我们看到物派像李禹焕在强调物与物相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生成一个新的场域,这个底域不是我们今天谈的像极简主义的剧场化的,他是另外一种,另外一种带有诗性的环境,我自己觉得,这是我谈的物派的要点。其实也谈到了关于禅宗的影响,比如说影响到约翰·凯奇,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约翰·凯奇与《4分33秒》

约翰·凯奇与《4分33秒》

  当然约翰·凯奇不仅仅是禅宗,约翰·凯奇他很复杂,当然有偶发艺术,他去巴黎也见过布列茨,就是法国无序列音乐的作曲家,所以在他的作品里边,比如说《4分33秒》,我自己认为他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禅宗的那样一个冥想、一个空间、一个开启、一个结束,不仅仅是这样,我觉得他可能跟无序列音乐也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我就想把话转到这个,我为什么讲这个呢?对禅宗的理解可能是一个开放性的,并不是比较实用化,我觉得禅宗还是一个比较有体性的,不是一个理性的判断,他更强调一种个人体验。所以在这个物派里边,我想说,如果我们去比较的话,我觉得物派某种意义上是对日本艺术逻辑的一种反叛,比如说我们看到了具体派,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是对具体派的一种反叛。

  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我们去横的、纵的去看,实际上它也是不同于极简主义那种绝对性的,他更强调这种柔性,这种诗意感,所以在物派的语言里,我自己觉得他的这种诗意感是很强的,昨天和今天我想大家也谈到了一些问题,我觉得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今天谈艺术,艺术的意义在哪儿?艺术的价值在哪儿?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坐标里边很难去谈,必然会有一种参照,才能判断新的意义在哪儿,或者是创造的可能性在哪儿。

菅木志雄 《无限状态》 1970年

菅木志雄 《无限状态》 1970年

  所以今天我们谈物派,必须把它放在一个60年代的上下文里,你放在一个横的关系、纵的关系里边去看,也就是说我们放在日本艺术的这样的一个语境里边,也放在一个欧美的关系里边。

  当然我们会看到有人说他更像贫穷艺术,我觉得他也不同于贫穷艺术,贫穷艺术更加社会性,或者更加回到这种叙事里边。那物派作品基本上没有什么叙事,他就是强调了这种自然,自然与自然相遇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关系,也产生了一种诗性,这是物派的一种语言特征

  贫穷艺术有很多社会性,如果你去看马里奥,或者是看安杰罗布艾迪,都有很多跟他者文化的关系,比如说游牧性的文化,比如说阿富汗,比如说马里奥麦兹反映越战,比如说法比欧反映古典这样的。所以他有一种叙事原则在里面。当然极简主义不是这样,但是极简主义强调是另外一种语言,纯粹性的决定性的语言。

  我想这个可能是物派的价值和意义,就给大家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