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4273期】尚辉:《借山图册》的特点

2018-10-13 09:15:05 樊玮

  主讲人介绍:

尚辉

尚辉

  尚辉:艺术史学博士。曾任江苏省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助理、副研究馆员,上海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典藏部主任、研究馆员,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现任《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评协理事,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上海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首都师大美术学院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导语:

  齐白石的山水为时人所不理解,今天回望齐白石山水画和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应该怎样解读这一段历史呢?尚辉老师将齐白石的山水画放回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语境下加以阐释,为我们理解齐白石的山水画提供新的视角。

  主题:齐白石山水画的地域特征与形式语言

  第三部分:《借山图册》的特点

  这个六出六归之后,齐白石回到了湘潭杏子坞星斗塘,完成了《借山图册》52开,现在留在北京画院的是22开,其中据说早年他到北京之后,陈师曾特别喜欢《借山图册》,就借到他家中放了许久,甚至陈师曾也在《借山图卷》盖上自己的印。那么《借山图册》我个人认为是齐白石早年山水画初步形成自己风貌的一套,这个初步形成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是画有所本;

  第二个是别开生面;

  第三个是简洁练达。

  那么画有所本就是我刚才一再谈到的,他所画的《借山图卷》都不是自己想象的,都是他五出五归的过程中,在像《寄园日记》这样一些日记中留下来的一些草稿的再度加工,他自己说是把游历来的山水画稿重画一遍,编成《借山图卷》,所以叫画有所本。比如说这个是百教书,我当馆长的时候,这组画也是常年展览过的,但是在哪一个系列里面我已经忘掉了,我也跟很多游客介绍一幅画,就是我今天讲座的这个文章的体会,实际上也是我不断在那儿看出来的一些门道,这是今天被我概括出来的,当年觉得别人会来问,说他画的怎么不太像山水画呢?就去查查他为什么画的不太像山水。

  他画的你们觉得特别的简,芭蕉,一处勾勒的小房子,如果你临摹过《芥子园画谱》,画出来不是这样子的,其实齐白石也临摹过,但是临摹之后,通过五出五归留下来的草稿,他画出来的《借山图卷》就开始和古人拉开距离,这就是我刚才讲,他一定遵照他所喜欢的,比如说钦州一带、阳朔一带的山水,就画出来了《借山图卷》。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专题展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专题展

  这是他画的《独秀峰》,这个独秀峰看来不像他刚才画的小孤山,但是通过刚才他画小姑山,画了正面、侧面和前面,可以想见齐白石画山水画,他不是看一面的,他可能对独秀峰看了好多面,最后画出来这么一张画,这是一。

  第二个大家还要注意,画云彩一般不会画在脚底下,一般会画在天空和山峰这个地方,这个时候很奇怪,我记得当时给人讲的时候,我自己琢磨出来,我说他画的这个云和水,你说这是云还是水,说不出来,要画水不大对,水一般按照齐白石的方法是勾线。但是如果是云不大应该是蓝色,所以他是云水结合在一起,他觉得光画一个独秀峰不完整,所以就带了这么几大笔,无形中这是一种感觉,他把这种感觉慢慢的总结出来,最后就形成了他自己的画风。

  这张画也很奇葩,这是1910年画的,这是《借山图册》的灞桥风雪,你看这个桥画得特别的直,你可以说是画的界画,但是界画的用笔不是这样的,他是用写意中锋勾线的方式,就是说他画的这个桥很直,但同时也很简约,他似乎是追求这个桥的块面感,为了这种块面感,这个房子也进行了一些块面化的处理,你会觉得这个房子和这个桥之间构成了一种几何的关系。

  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个柳树也不是随便画的,歪过脑袋的这几根线和这几个树干的处理,和桥和房子构成了一种关系,也包括两岸的岸堤的处理,大家可以看到我刚才讲的,他因为天天坐着船看景,所以对空的理解可能比较深,但是要想画出这种空景,又要有构图,他里面要有内在的视觉形式和内在的张力,所以从这张作品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形式感的一种敏感性。

  1910年的时候,他才四十几岁,他当时在中国画领域还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但是就这张画来看,他的这个历史的穿越性是非常强的,我们今天很多画家才知道这么个原理,像我们搞史论和理论的人知道这样的原理,但是我们今天经过了现代主义,强调内在形式结构的时候,我们才知道绘画中,像塞尚提出来这样一种蕴含在对象之中的结构是重要的,而不是画表象。

  这幅画也可以很好的来印证这样的一个绘画观念。这张画叫《柳岸茅舍》,大家也可以看看他画的这个茅舍都是几何形的,像这样一个岸的处理也是传统山水画没有的,我们至多是在董其昌画平远的山水里面能够看到这样的景,但是董其昌画平远的山水近景肯定还有别的东西来遮挡,山水画的构图是需要遮挡,尤其是近景是需要遮挡的,然后才能突出中景和远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齐白石正好是相反的,他突出的是中远景,近景虚化,这个也是很奇葩的事情。

齐白石《借山图之三祝融峰》

齐白石《借山图之三祝融峰》

  今天留下来这22祯《借山图册》每一幅都很精彩,精彩的原因是它有很充足的形式语言的研究。这是《柳园口》,也是这样,你看他把岸画得这么圆,画的这么一个角,那不会画的人,也包括我们在座如果画的话,那还不容易吗?咱们从这儿起笔吧,如果是从这儿起笔怎么样?这个画面的张力就减小了,你看他很懂,他一下子把它拉到这来。

  我们后来研究潘天寿,潘天寿去年诞辰120周年的时候,我就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是谈谈潘天寿的图式个性,我以为我谈的都是大家谈过的,因为我也没有研究过潘天寿。后来潘公凯讲说,你这篇文章可以写一本书,可以很好的做研究,我想我整天研究图式个性,我把潘天寿的图式个性划了三种方式,潘天寿再怎么变,他不离开他的这个图式的个性的三个方面,我后来发现,实际上齐白石比潘天寿更早的研究了形式的规律问题。

  我记得当时给写的这个潘天寿的文章的题目是《一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就是说中国画家并不一定要完全去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才能够走到现代,我想第一个人不是潘天寿,第一个人应该是齐白石。

  别开生面,是在画有所本的基础上,对传统山水画的程式进行了修正和另辟蹊径。这个内容我也就不用说了,实际上我已经对刚才一些画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总之就是说,他要把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对艺术语言探索的规律研究出来,由此来突破古人的程式,才能达到别开生面。

  这是他的《借山图册》的另外一张山水画,他自己喜欢叫《平淡见奇》,我刚才说他不是很奇葩,这个奇葩你有一个平淡见奇的这幅景,一般人也是不能画的,不能画的原因就觉得这个景就过于平淡,没有画意。

齐白石《借山图之十三华岳三峰》

齐白石《借山图之十三华岳三峰》

  所以我觉得我可以扯开一笔,有人说什么叫画意呢?说画意这个词要解释一番也挺难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叫钱松喦的,新金陵画派的第二位重要人物是钱松喦,钱松喦在20世纪中国画里面就算一个能够见景即画的画家,你要来问我,难道画家不能见景即画吗?我告诉你,你见景可以画出这个景,但不是中国画的景,不具备中国绘画的趣味,你说中国画的趣味是什么?中国画的趣味就是用笔墨的规律来造景和写景,但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画家都明白。

  我们普通的研究人员或者是我们爱好者是不太明白这个道理的,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画家并不完全懂这个道理。你看我们好多画家出去写生,拿着画夹子对景写生,我的朋友和哥们说尚辉你看,我这一个月都在山里待了,你看我都得病了,一大早上就跑到那个山窝里,那个山的阴气都特别重,你看我都得了风湿病了,我心里也只能鼓励你,我不能说你为什么要天天去画这些东西呢?你这些画出来的画不是一张画,那是你见到的一种景,不能把它有效地转成笔墨的趣味的境界,我要问你怎么才能转成有笔墨境界的山水画,那你必须回到对传统笔墨的研究上。

  所以我刚才一开始就讲了,我们讲齐白石画地域特征之前,有一个前提就是什么样的画是山水画,这个前提已经跟你讲了,实际上这个道理并不仅仅中国画是这样,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能掌握汉语,我们每个人都能写信,每个人都会发短信,但是你们的信你们的文字不能够称为诗,有的人有文学色彩的可以写出很漂亮的语句,不能成为诗,原因是什么呢?常用的文字大概就是一千多个汉字,但是在文学家的笔下句句成诗,同样是文字,为什么他的文字能成诗,我的文字不能成诗,你会说他有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情怀不是一句空话,他要通过文字去传递,所以怎么能够成为诗的语言,这是文学家需要去探讨的问题。

  比如说我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走,他是搞舞蹈的,看到大妈们在跳广场舞,然后她好感慨,她说我们中国人都挺好的,愿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到老年还有这么快乐的事,但是他们根本就不是在跳舞,我说他们不是在跳舞嘛,他说他们根本就是在比划,这句话实际上对我也很有触动,也就是说舞是什么呢?舞是通过我们人的四肢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四肢,我们每个人都能比划,但是我们比划的怎么就不成舞了呢?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肤浅,非常常见,但是也很深奥的一个问题。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

  所以我想大家把我这个话再好好去琢磨一番,说这番话的原因就是,前两天我听到另外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在上课,谈到了艺术发展要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比如说我们进入了工业文明,我们要开始画工业文明时代的绘画,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满足于画,我们要把信息时代的这种文明的成果、这种科技的成果,运用到我们的艺术中去,你们赞成这个话吗?反正我是不太赞成,我当时就跳起来了,我说这个文学家从诗经到今天文字都没变,照您来讲,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的文字老早就应该变了,是文字要变还是你表达的语言表达的内容和更深刻的东西要变,所以大家可以想见,就是有关艺术要变,变的是什么?很多人并不很清楚。

  再回到《平淡见奇》,齐白石这张画的确是画的景非常平淡,他要见奇,见的什么奇呢?你们要回去自己再思考思考。这是他的《借山图》,刚才我给大家有一幅草稿,这个地方两面都是像馒头一样的山,这幅画实际上就是从那个地方转变过来的,可以想见就是他把《寄园日记》那样的即兴式的手稿,演变出这样的《借山图册》,我想这个八年,也就是他五出五归又回到了杏子坞星斗塘的时候,内心去琢磨的一些事。

  这是他画的月亮,我刚才一开始讲为什么齐白石能够做反复的研究,哪怕这幅画我们还可以去研究,比如说我们谈到山水画今天没办法讲,比如说傅抱石的山水画,大面积的晕染是古人没有的,四王是没有的,那么这个晕染是哪里来的呢?我们可以说是来自于水彩画,因为傅抱石早年到日本留学,学习竹内西凤的一些画有水彩的成分。

  但是我们看看齐白石1910年的《借山图》,这么大面积的画月亮,好像也有一点水彩画的意思,这里头也没有勾线,你说这是怎么出来的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幅画是最精彩的,原因就是他的云全是用断断续续的勾线来画的,山就是三个墨块,按照今天画山水画的方法,是不能画墨块的,怎么也要勾线,怎么也要皴擦,然后再达到这个效果,齐白石很厉害,没有线,就这么三个墨块往上一堆,线在云上,达到了形式语言最高阶段的一种对比,很了不起。我觉得在他那个年代,他没看过这么多现代主义的作品,他能画出这样的画的确是奇葩了。

  这是他画的《借山图》的第16幅,大家还可以看到有一些什么很巧妙的事呢,画的这个杏花是吧,居然是一个个摆上去的,没有画成一簇一簇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把它当做点来处理的,这是一个面,这是一个个的点,色彩的点。

齐白石《借山图之十八小姑山》

齐白石《借山图之十八小姑山》

  这是小姑山,刚才他画了这么多正面、侧面、背面,小姑山最后画出这样,你会发现这个山和我们一般人画的山还不太一样,怎么不一样,它很立体,但是这个立体不是说我画出来这个明暗交界线,画出来那个很具体的山峰是怎么转的,怎么觉得它很立体,原因就是他没有用一棵很死板的线从头勾到尾,他是靠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这么一个小姑山,你会觉得他的默识心记对他后来画《借山图卷》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第三个特点就是简洁练达。这个我已经在刚才画面的分析中给大家指出来了。

  那么更有特点的简洁练达是这几幅,这是画的《朱融峰》,天空全是空的,太阳在脚底下,正常太阳肯定是在这儿,人家太阳在这儿呢,这是最高的地方,太阳可不可以在这儿呢,放在这儿形式感怎么样,太散了。按照齐白石的话来说,他喜欢新奇,你们要画在上头或者是画在中间,我一定画在底下,这在构图上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拉开空间形成疏密,这是疏密的一种关系。

  这一幅《洞庭君山》,太阳是正常的画法,但是这幅画和刚才正好相反,刚才所有的景都在近前,现在倒过来了,所有的景都在中远,近前是空的,这也是他的一个很奇特的构图研究。

  这个是《雁塔坡》,我记得我当时看原作的时候也跟很多人讲,我说这个是大雁塔还是小雁塔,反正他到过西安,然后这是一个坡,这中间又是云又是水,他也故意没去交代,他对虚实的空间的理解肯定很敏感,也超过常人。

齐白石《借山图之十四滕王阁》

齐白石《借山图之十四滕王阁》

  这个是《滕王阁》,画滕王阁一般都是画的完整的,不可能画出滕王阁是歪的,滕王阁附属建筑居然画的连屋顶都不全,你肯定说你们裁过,告诉你不敢裁他的画,这是他老先生自己弄的。他弄的这一点就太高妙了,这个要是扯闲篇可以扯出很多。

  比如说我们杂志最近在搞一个专题的讨论,叫“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因为今天我们的画家分不清照片的形象和绘画造型形象的区别,当然大部分人是能区别的。但是西方理论家是把图像乱用的,顶多说是叫艺术图像和自然图像,这个艺术图像就多了,摄影、电影、电视,绘画算一点点,这么一搞就完全乱套了。绘画就是我们原来所说的绘画形象,被图像完全被抹平涂改掉了。那么我们今天绘画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有很多人不出去写生了,就画画照片,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你会发现他即使是画人,即使是写生,也画的像照片一样,这也很要命,那么我们的理论难点是什么,如何来界别造型艺术形象和我们所知道的机械图像之间的一种区别。我讲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摄影也是一个艺术,绘画也是一个艺术,绘画要解决形象问题,摄影不需要解决形象,因为拿照相机咔碴,我们所有的形象都有了,摄影讲镜头。镜头是什么?今天不讲这一课,我跟上主题性创作的人讲过,你看我们原来的西方人画画都是中景和远景,画的人一定是完整的,如果是不完整是在两侧,很少说是在近前和上面有半个头半个身子的。

  为什么?因为是人重新在画面上构图,没有见过说是把人切一半的,切一半的原因是什么?就是镜头图像造成的,因为通过镜头我们会发现,这个人拍近前拍不全,远处的人可能能拍全,就咔啪拍出这么一张照片。那么在摄影发明之后的19世纪的后期,这种现象当时我还争论过,这个人不能弄一半,后来人家摄影超过绘画是什么呢?就是用这种截图的方式,形成了很好的画面感,所以你要说摄影的形象和绘画的形象的最大的区别,绘画的形象要把形象本身进行了重新处理,而摄影是不能去重新处理人的,你只能靠你的镜头如何去截取它,这是摄影的一个特点。

  图像产生以后,还能从空中看人,是这个样子的,很多从底下看人,从近前看人还可以放大和缩小,我们发现镜头带给人视觉的变化,是我们原来用肉眼不能够看到的,我看了这张图以后我就想,齐白石在1910年的时候也很懂得镜头。什么叫镜头?他竟然把这个滕王阁底下就切掉了,这个语言就是我刚才讲的是镜头语言。当然我们可以回到构图学,叫章法。但是古人没有这个章法的,界画就是界画,顶多房子也画一半。齐白石也是很奇葩的一个人。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