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4279期】尚辉:齐白石山水画的风格
2018-10-16 08:31:54 樊玮
主讲人介绍:
尚辉
尚辉:艺术史学博士。曾任江苏省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助理、副研究馆员,上海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典藏部主任、研究馆员,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现任《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评协理事,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雕委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上海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首都师大美术学院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导语:
齐白石的山水为时人所不理解,今天回望齐白石山水画和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应该怎样解读这一段历史呢?尚辉老师将齐白石的山水画放回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语境下加以阐释,为我们理解齐白石的山水画提供新的视角。
主题:齐白石山水画的地域特征与形式语言
第六部分:齐白石山水画的风格
下面讲讲齐白石山水画的风格:一个是尊重自然 、地理、地貌,就是把桂林阳朔那一带的石灰岩所组成的特有的地貌画出来,很少画裸露的岩石,而是画丰富的植被。那么在形成他这种风格的过程中,在表现这种对象特点的时候,也进行了对笔墨语言的改良和改进,就是刚才说的皴擦,皴有了一点,但是擦是没有的,他几乎不用擦的方法,当然还主要是中锋勾线稍带皴。
齐白石《万竹山居图》
这是我给大家总结的,中锋勾线稍带皴,有的是湿笔墨骨,主要就是墨骨。实际上他画山就这么两种方法,远山就是湿笔墨骨,顶多是中锋勾线再捎带皴,这是他30年代的勾线,勾线之间没有擦,这种构图我刚才已经讲过了,这应该是月亮了,不应该是太阳。
《清秋明月图》 ,把月亮藏在勾底下看到了吗?这是他构图比较奇特的地方,远山就是湿墨加上墨骨,这个地方也是有皴有勾,但是没有擦,这形成了齐白石画山水用笔的特点,当然齐白石靠的是他对画面的清新感,首先来自于画的很独特,这种独特以竹林、蕉林为近景,与茅舍为点睛之物,远景就是墨骨加上勾皴结合的一种笔法。
这是他画的绿天野屋的一组,绿天野屋三个不同的变体,当然拿出每一张都很好看,放在一起你会觉得不是特别好,这就是一个人一生。齐白石已经很了不起了,一生中画了数万幅画,当然是有重复的,但是基本上做到每幅画都很有看头,所以一般一个画家也最怕做个人展览,做个人展览是最有研究性,也最能暴露画家的缺点和问题,看他一张画觉得挺好,十张画放在一起,你会发现他画的都一样,毛病出来了,这个道理也是这样,那么我们总结他的风格的时候,把这三张画放在一起,你马上就总结出我的几句话,就不用我来总结
给大家插播一下李可染,我刚才一再强调李可染说了一句,不太准确的话,李可染的风格来自于什么呢?你会说来自于画的黑,原因是因为他使用了龚贤的积墨方法,你说他不用积墨去画画太行山,太行山能用积墨方法吗?画不出来,太行山这个积墨方法能去画画黄山吗?这个李可染在1954年的时候画过黄山,但是很快他不画黄山了,所以李可染也是极聪明的人,他画的就是桂林山水,只是李可染的个性语言来自于对阳朔山水的发现和重新创造,也就是说继齐白石之后,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最重要的山水画家的个案是李可染。第三个个案是谁?待会儿再说吧。
李可染的桂林山水
我刚才谈到了李可染画的积墨方法,言下之意,李可染画的不是石头,李可染是画的石头长的丰满的树,所以才能用积墨的方法,这个道理我也曾经给别人讲过,龚贤是金陵八家之首,龚贤画的是宁镇地貌,就是我们南京郊区,董源有《龙宿郊民图》这幅画,日本有一个学者来研究董源,走到南京郊外的时候,拍起手来,这就是《龙宿郊民图》,学者有的时候也很敏感,原因就是一个画家的笔墨语言的形成,和他长期生活观察的对象是紧密相连的,不是说你的语言都能够去表现所有的东西。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有的文学家只能表现农村生活,表现他自己家乡那点儿事;有的人能表现悬疑题材、破案题材,有的人也只能去写点儿爱情,能够写城市小说的也很少,所以一个文学家他的题材也是有限度的,这很正常,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不好的事是你什么都能去弄。回过来,李可染还的确是了不起的。
这是李可染先生画的《漓江山》,他把漓江山水画成了一块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长满了树,没有瘦骨嶙峋的石块,这就是李可染的风格,这就是他晚年概括出来的。我刚才讲画漓江山水的另外一个人是白雪石,他是画白颜色的漓江山水,当然白雪石画的太甜了,不如李可染画的黑,画白的人吃亏,画黑的人画的深刻,画得凝重,具有悲剧感,我们这一分析确实是这样,李可染看漓江一弯江水碧挺好,但是好像觉得甜不俗,这个俗是不俗,但是觉得他深度不够,不管怎么说,这是20世纪从齐白石开始,到李可染到白雪石,三个最重要的画漓江的个案。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李可染是厉害的,李可染画的桂林山水也经过了视觉的整合,也具有很好的形式感,这一点和齐白石先生是一样的,李可染接触过齐白石,他说他要在齐白石和黄宾虹里面走一条路,我现在没有看到李可染是不是从齐白石时候的《借山图册》里感悟到形式感的重要,有没有不知道,但是我们从画风可以看到,李可染没有从笔墨语言上学习齐白石,但是从形式构成上有齐白石的因素,但是白雪石吃亏在不光是画得白,而且不太懂形式语言,这也是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个案,这是白雪石的。所以一个画家要想达到大师确实挺难。
再回到齐白石,我们刚才看了两个插播以后回来看,发现齐白石有特点,但是画的墨的层次还是不够,对齐白石就止于此而已,他的画面的个性是有的,但是他的个性更多的是偏重于形式感,我给它叫图式个性,而在山水笔墨上,齐白石的确没有过多的研究,所以缺乏深度,也不怪评论界以及我们今天对他的山水画关注的比较少,右侧的这幅画大家还是应该很注意的,这幅画的形式感还是非常强烈的。
刚才讲的是他的山水画的成熟,当然除了画桂林山水,他也画家乡的景致,他出生在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好像这三个地名可以构成一张画,对的,这张画你看就是他画的家乡,有水,但是只是塘而已,杏子坞像桃花坞一样,是开满了杏花的一个小山窝,白石铺太充满了视觉语言的魅力了。
齐白石《四季屏》
这是他画的家乡的景,所以你看他就画了两种,视觉语言又来了,他最厉害的就是他的视觉语言,这是他的《山水四条屏》,这是处在前半段,处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山水画,这是他晚年成熟时期1954年画的《烟波》,和早年看的那个一大堆白线勾的云,上头三块墨的那个还记得吧,你看这幅画还是延续了那张画,当然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他用笔的力度增强了,所以这张画就耐看了,那张画不太耐看。
所以我在谈山水画的时候,在谈笔墨个性和图式个性的时候,是辩证来谈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光追求图式个性,没有笔墨个性做底蕴,做坚实后盾,那你的图式个性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是站不住脚的,这就是齐白石的个案。
这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实际上齐白石还是从这个地方延伸出来的一种画法,幸亏老舍给他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老舍给他出了一个画巨岩悬崖峭壁的题目,齐白石估计就没法画了。《蛙声十里出山泉》,他不就是画的杏子坞星斗塘里头的生活情境类。
这个形式语言我刚才已经谈到了,就是1911年的时候,康定斯基才写了他的《论艺术里的精神》,那么1914年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明确写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而齐白石在1910年就画出了《借山图卷》图册,如果说谈现代主义的探索有关艺术语言的本体觉醒的话,中国并不落后,所以这个问题,我当时也就写一下而已,没有很好再去生发这样一个问题。
齐白石《顺风破浪》
结语我就不说了,这个地方我就想再看一下,今天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几位大家,我刚才一开始就讲20世纪中国画山水画的演变,一直谈到了文化观念的变化,因为文化观念的变化从澄怀观道,表现道到表现对象,才出现了像齐白石像李可染这样的画现实中的山水,这是讲的一个文化观念的转化。
那么第二个就是只有文化观念的转化,就转向表现现实的时候,你会发现表现视觉形式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此之前,我们的古人在衡量中国画的时候,更多的强调是笔墨,笔墨的质量,所以我刚才说画的很飘逸,画的很凝重,画的很苍茫,这些语言这些判断都不是对画面的形式感作出的判断,而是对笔墨的语言,对笔墨的质地提出来的。
那么到了20世纪末到了今天的山水画家已经非常认同这样一种文化观念和艺术语言的变化了,这是姜宝林画的《黄土高坡》,这个黄土高坡和石鲁画的陕北高原是不一样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是有视觉形式感,你看这哪里是黄土高坡,他不就是黄土高坡上的几个平面和纵向的一种关系嘛。
关于视觉形式的一种变化,在方骏的作品上也有,很多人很喜欢方骏的作品,我说你喜欢什么?他说我说不出来,说不出来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同样是画的山水,我给他概括出来就是把前后景压扁变成一个平面,近景变成淡的,远景变成浅的,或者是中间再加一个夹心层,中间再勾些线,这就是我概括的他的形式语言。
这是朱道平的,我们再回想一下,刚才放的一个齐白石的《借山图册》22幅里面也有这样的形式构成的,这是吴冠中先生的《风筝不断了线》,如果我们把他和齐白石的那幅画相比的话,谁厉害?齐白石厉害,齐白石比他早了一百年,但是齐白石那张画别人看的不多,更没有从形式语言的角度对他进行高度的提升。
齐白石《四季山水十二条屏》
今天给大家讲这一课,就是对山水画的形式的注重,不是从吴冠中开始的,而是在之前从齐白石就开始了,所以齐白石在视觉语言上绝对是一个先觉者。
这是我们今天当代画家画的抽象构成,我也给别人讲,我说这张画你们看的是什么呢?我说是细胞图,你们觉得呢?当然不是细胞图,反正是陕北的晒的玉米棒子呗,还有几棵树,还有几个房子,我也问过罗平安,我说你是不是天天看细胞图来画这张画?他说不是,他说那画我从来不画,我就是画一笔上去以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画出来的,你们相信吗?肯定不相信。所以画家有好多的画带有欺骗性。
这个是我放的最后一张,这是我们今天姜宝林画的,这张画我认为是最能代表20世纪末的一张山水画,就是把原来的山水画变成一个纯粹的几何图形,但是要讲究笔墨,他们的线也强调中国画写意的特点,如此而已。他已经没有传统山水画的勾皴点染。这是齐白石的作品,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种内在的联系。
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课,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画在形式语言探索的先觉者,他同时也是最早的发觉山水地域个性的画家,正是因为有了他,才演变到今天山水画的变革和变化,我们今天的讲座就是想重新认识齐白石,重新认识中国山水画在20世纪如何演变的。我的讲课结束。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