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清钱之始——顺治通宝背宝原局雕母

2018-10-18 21:24:35 陈璟 

dNfap2I0lD9xadtjNn7BNxVHPtmaFvs9VsrXgc9Z.jpg

3TXAJY9xki2TqzbpO1gyQtEqfkr2yflSb11uHN0d.jpg

​近年来,清代早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所铸钱币,俗称“清三代钱”因其字中包含美好的吉祥寓意,商贩们将其制作成挂饰进行销售,致使此类钱币的价格也逐年攀升,并颇受普通收藏家的爱好和追捧。

满清入关后,为稳定国家政权,在币制方面清代延续前代的做法,开始大量铸造年号钱,而在入关前也少量铸造了天命、天聪两种年号钱。在铸造工艺方面,同样延续了前代的做法,实行翻砂铸币的工艺,该工艺需要经过制作钱模、制作范型、合范固定、浇铸钱币四个步骤,由宋应星所撰的《天工开物》,亦是这一时期的科技名著,书中对翻砂铸币有着详细的记载。

特别是第一步制作钱模,需要手工雕制母钱,并呈送中央政府审定,再由中央政府颁发给地方铸币机构铸母,铸母或直接用雕母翻铸数枚母钱作为铸造货币的母钱,俗称“铸母”。据鲍康《大钱图录》,钱局每开炉铸钱,先取精炼黄铜制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铸若干母钱,最后用母钱翻砂铸流通钱,因此雕母又称祖钱,均为手工雕刻而成,枚枚不同,在钱币铸行流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特殊的性质,加上钱局使用后往往存档入库,故民间流传甚稀,而其工艺的特殊性又使雕母具有流通钱无法比拟的艺术观赏价值。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清代雕母钱,正是本文的主角,图中所示的顺治通宝背宝原局雕母钱,直径29.42毫米,重6.2克,为著名钱币收藏家李伟先旧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币外郭阔缘,内郭平整划一;地章干净,铜质上乘;正面“顺治通宝”四字方折连贯,钱文细美修长,书体楷书,内含隶书意味,“宝”字更是尤为明显;背面左书满文“宝”字,右书汉文“原”字,亦端庄规矩。

宝原局,即隶属于工部的宝源局,是明清两代官方设立的货币金融机构,专司钱币的铸造。清代沿袭明制,在工部和户部分别设立宝源局和宝泉局,并在各省设立地方铸局。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规定每省只设一局,并统一将各省局的名称冠以“宝”字为首,次用该省一字如浙江的称“宝浙局”。各省设立的铸局存放增减频繁,先后设立的多达数十所。至清光绪年间,仅存北京的宝源、宝泉两局,外省铸局相继停废。遂光绪三十一年(1905)宝源局被裁撤,退出历史的舞台。

李伟先(1892—1972),别号宕涛,广东中山石岐人,曾长期担任上海永安纺织印染厂总会计师,用丰盈的祖产及自己一生的积蓄全部用于钱币的收藏。李伟先从一枚“三鸟币”开始,踏上了收藏钱币之路,后逐步扩大范围,亦收集铜元、古钱、纸币等,终于成为一位钱币收藏大家。他利用闲暇时间到处探宝寻友,并结识了马定祥,早在民国时代马定祥就已经是闻名沪上的钱币大家。数次交往后,李伟先为马定祥刻苦钻研、知识渊博、鉴定钱币真伪功底扎实所感动,并聘请其担任经纪人和钱币顾问。马定祥之子马传德《钱币界名人逸事》载:“当年,我国金银币的收藏以施嘉干和奥地利人耿爱德最为著名,但李伟先的金银币藏品之丰、珍品之多绝不逊于前两位。以往,泉界有南张(叔驯)、北方(药雨)、巴蜀罗(伯昭)‘三巨头’之称,但这三位的收藏主要是古钱,而李伟先的收藏是涉及金银币、铜圆、古钱、纸币四大门类,如家父生前所说的,在我国钱币收藏家中仅此一位。”李伟先为人十分低调,从不出席泉界公开活动,直到1963年他首次向上海博物馆无偿捐赠珍贵钱币才为世人知晓并称颂,自1963年李氏夫妇首次捐献后,1964年、1965年,他们又分批向上海博物馆捐献了中国历代金银币、铜圆、古钱、纸币、元宝,以及外国金银币、奖牌等,总数量达到万件。

清早期所存雕母钱皆不多见,唯此钱亦非普通行用钱之雕母,与同时期的顺治钱币亦略有差异,故曾有人怀疑其或为康乾时期所补铸,但无实证推翻顺治说。无论是顺治说还是康乾说,雕母钱作为钱币中罕见币种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这枚顺治通宝宝原局雕母,也是作为清钱所见最早的雕母,具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被誉为“清钱之始”亦不为过。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雷斌[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