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通儒”程瑶田行书对联
2018-10-18 21:26:55 方伟荣
清代著名学者程瑶田(1725—1814),字易田,一字易畴,号让堂,徽州歙县人,乾隆、嘉庆时期徽派朴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博古通今,精通训诂,提倡“用实物以整理史料”,开启了传统史料学同博物考古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被称为一代通儒。
在精耕细研朴学的同时,他对书法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他的鸿篇巨著《通艺录》中有《书势五事》《书势纂言》《论书示瑞儿》《论书示露孙》等文章专门阐述了他的书法观点,深受梁巘、梁同书等人的赞赏。梁同书《频罗庵论书》称,“江南程易田《通艺录》笔势一条,讲得最精,前人未曾道过。”《书势五事》中有“虚运、中锋、结体、点画、顿挫”五节,既讲技法,也论原理。他在虚运一节中写道,“书之为道,虚运也。……然虚者必以实运之,乃能纵横如意,飞行绝迹。否则古人所传悬肘、 悬腕、虚掌诸妙法,皆不得力。”他把书写时的人体分为上体左部和右部,下体两腿为两部。右部为虚,余皆为实。作书时 “夫然后以肩运肘,由肘而腕,而指,皆各以其至实而运其至虚。虚者其形也,实者其精也。其精也者,三体之实之所融结于至虚之中者也。……惟其实也,故力透乎纸之背。”这里他用力学原理和虚与实的对立统一,道明了唯有做好实,才能运好虚,也才能写出力透纸背的好字。对于中锋和偏锋的关系,他认为偏锋是在中锋运动过程产生的。“是故笔不动,其锋中焉。及其运之以手,而使其笔一依乎吾之手而动焉,则笔之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字之点画,然则锋之偏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然。”他觉得从这个角度研究偏锋,“此书学一大节目”。在《论书示露孙》中他写道,书法要达到画沙印泥的境界,必须在“气”与“力”上下功夫。“气力虽殊,其归一致,未有用力而不行气,亦未有行气而不用力者也。……每作一笔,自首至尾,气必贯注,非如锥之画沙与?……每作一笔,由中及边,力必均齐,非如印之印泥与?”凡此等等,这些独到的学书体会,今天读来仍有借鉴意义。
徽州文化博物馆藏有程瑶田送给葵里老先生的行书对联(见图),联文是“经纬治道纪纲王事,薰沐至德禀仰太和”。语出《淮南子·要略》《易·繫辞上》《汉书·叙传上》等典籍。《淮南子·要略》记有“《泰族》者,横八极,致高崇,上明三光,下和水上,经古今之道,治伦理之序,总万方之指,而归之一本;以经纬治道,纪纲王事;……”《易·繫辞上》云:“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汉书·叙传上》说:“沐浴玄德,禀仰太和。”程瑶田撷取众多典籍中的名句撰成此联,足见其对典籍的熟谙,这与他精于朴学不无关系。联文阐述的是治国修身的道理,含义深刻,也反映出他的学养和品位。该联结体方正宽博,线条粗犷有力且富于变化,字里行间流露出颜鲁公的气息。行笔流畅自如,看似信手拈来,但用笔结体的微妙变化尽在其中,显示了他书法功力的深厚。全联不激不厉、温文尔雅,称得上既是书家书法也是学者书法。
《黄山画人录》中称程瑶田“精篆刻,擅书画。”但因他以朴学的成就闻名于世,致使其书艺未得到充分挖掘,给书界留下些许遗憾,也给今人进一步研究程瑶田留下了空间。
(责任编辑:雷斌[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