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黄地粉彩花卉纹轧道碗
2018-10-18 21:43:35 刘东
图1
图2
清代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每件瓷器上常常会运用多种工艺技法。如这件清乾隆黄地粉彩花卉纹轧道碗(图1),虽然看器型只是一件普通的小碗,但却采用了黄地、粉彩和轧道多种技法于一身,让人赞叹不已,下面我们就来作一简要赏析:此碗高8.2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6.4厘米,碗外壁以黄釉为地,在黄地上作细密的“轧道”装饰,再以红、绿、蓝等色彩绘两组相连的折枝菊花纹饰,在青翠的绿叶映衬下,绽放着红、蓝两色花朵若干,十分娇艳,显出一股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感,具有浓浓的富贵之气。碗内壁与圈足内均施透明釉,掩映出胎土的白皙,碗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图2)。
粉彩,又名“洋彩”“粉彩”,属于釉上彩瓷器的一种,其工序为拉坯施釉入窑烧制后,再在釉上绘彩,之后二次入炉烘烧。粉彩最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在“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使用一些西洋方法调制出颜料,比传统的五彩瓷更丰富,故名“洋彩”;而二次入炉烘彩的温度大约为700℃,比烘烧五彩瓷的800℃略低,所以其色彩质感显得比较柔软,故又名“软彩”。
如果进一步分类的话,粉彩又可分为“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两大类。顾名思义:“白地粉彩”就是在白胎透明釉上绘粉彩图案,康熙、雍正时期都只见有白地粉彩瓷器。而乾隆时期国力昌盛,奢靡之风盛行,表现在瓷器上,则是富丽、繁缛的装饰风格大行其道。“色地粉彩”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即在某种颜色釉瓷的基础上绘粉彩纹样,如红地粉彩、绿地粉彩、黄地粉彩、蓝地粉彩、紫地粉彩等等。
下面再来说“轧道”,也称“压道”,这种装饰技法最早见于清代雍正官窑珐琅彩瓷器上,乾隆时期则移植到粉彩瓷器上,被称为“轧道粉彩”,成为乾隆朝及之后一种流行的瓷器装饰工艺之一。它是在色地上以铁锥等尖状工具,剔划出较浅而细密、连续而规矩的纹饰图案,如蔓草纹等,细如毫芒、宛如凤尾。而轧道工艺一般又多与色地、粉彩装饰联用,工艺非常复杂,颇费工、费时,因此清宫内务府档案中称之为“锦上添花”,景德镇制瓷工匠们则称其为“耙花”。
乾隆朝是轧道工艺流行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此后各朝瓷器上虽然也有采用轧道工艺,但水平却每况愈下,难与乾隆轧道粉彩瓷媲美。这件黄地粉彩花卉纹轧道碗,器型规整,轧道技法精细规矩,粉彩花卉富丽,具有乾隆盛世气息,而底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书写不甚工整,因此专家鉴定认为它应属乾隆民窑粉彩瓷器中的精品。
(责任编辑:雷斌[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