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王旭:书画装裱的沿革

2018-10-23 10:09:30 侯宇博

  主讲人介绍:

王旭

  王旭

  王旭,生于1968年,从事装裱修复 30余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氏装裱技艺” 申报人及第三代传承人。 1988年随父亲王庆仁先生进入北京画院学习装裱技艺。秉承家学仍采众家之长,遍访京城装裱名师,勤奋学习实践,形成兼顾家传与个人特色的装裱风格,修复过石涛、八大、扬州八怪、齐白石、徐悲鸿等众多古今名家作品。完成数项国家重大装裱任务,装裱作品被国内外重要博物馆、美术馆、藏家和政要收藏。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卷轴设计,并在开幕式现场做装裱演示。曾在国内外举办多场书画装裱讲座。

  导语:

  中国书画完美的展示和久远的保存,其装裱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国书画装裱的历史悠久,作为一门技艺代代相传。王旭老师所从事的装裱技艺,传承自爷爷王殿俊,如今已经历经四代人,百年历史,并于2009年被列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次讲座中,王旭老师将从多年的中国字画装裱和修复的丰富经验出发,为公众讲解中国书画装裱的基本知识,谈谈如何将破损不堪的书画修复如初,又如何利用装裱知识进行书画鉴定等。

  非遗传人王旭老师谈 “中国书画装裱修复与收藏”

  第二部分:书画装裱的沿革

  我们看一下书画装裱理论上的起源。这些都是理论上的东西,一些考古学家,或者是一些书画史方面研究的一些发现,我们说,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书画装裱的雏形,是湖南出土的战国楚墓里边的《人物御龙帛画》,这是战国时期的,还有是比它再晚几百年,西汉时期的也在湖南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夫人墓出土的T型帛画,这两件出土的帛画相距大概是几百年,三百年左右,它是我们现在存世被考证为,中国书画最早的装裱形式,就是简单的挂轴的前身,这两幅东西《人物御龙帛画》,我没有见过,但是我去年真有幸去长沙湖博,见到了T型辛追夫人墓的T型帛画,当然现在保存的现状已经不是出土时候的样子了,是被装裱成真正的轴幅,然后放在封闭的展柜里来展示。那么它当时的这两幅的状态,都是上有天杆 上有竹,实际上就是什么呀?这是《人物御龙帛画》,这是辛追夫人出土的T型帛画,有两幅这是其中一幅,现在已经被裱成真实的卷轴,放在这个展柜里边,但是最早出土的是什么呀?它的上边两张都是一样的,上边有天杆,我们现在叫天杆,但是他当时就是用竹竿,竹杆代替,然后有掏带,有挂绳,然后两边坠有丝绳来把控他的方向,这两幅画被我们行业内怎么说呢?就是尊称为我们书画装裱最早发现的例证,当时我们中国的书画装裱叫装裱,把装放在前面,为什么先说装。因为这两幅东西证明装裱这个说法是对的。

战国时期《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时期《人物御龙帛画》

西汉时期T型帛画

  西汉时期T型帛画

  为什么先有装后有裱,因为这两幅典型的有装没有裱。它就是上边装有天杆,具体说裱 褙纸这一切都没有,所以装裱这个词对我们中国书画,我们现在的所做这个行业来讲是非常贴切的,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日本也有书画装裱,我们也就说日本裱,日本装裱,日式装裱,但是实际上日本人自己的表述叫裱装,他自己的表述叫裱装,他把裱放在前面,这个原因是他证实一个传承落,日本是在唐朝的时候,大唐盛世,日本奈良派到唐朝的都城,派遣唐使来学习装裱,当时据说是太宗命张彦远来安排这个事,安排日本的留学生来学习装裱这些事宜。直接道路现在我们看日本书画的装裱,和我们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有很大的区别和不同,他的材料工艺都与我们现在不同,这就是说明在唐宋后期,他自己有很大的发展,有很多的创新,首先他的格式就是又短又小,那么适合于日本的这个他的国家的,这个就是属于居住,和他的居住空间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裱杆很少有超过两米的,咱们的过去的中堂挂轴2米多就是7尺的,6尺的 7尺的 8尺的,大挂屏 大挂轴都得是,为什么?我们房屋高大,日本人的房子都非常矮小,他挂不开那么大的中堂,也挂不了那么长的挑山,所以呢这种,但是日本他的装裱形式保存了。

  我们唐代的遗迹是什么呢?我们最早的挂轴在宋代出现宣和装之后,有一种装饰叫“惊燕”。这个惊燕在最早的时候它是做什么用的呢?就是挂在厅堂内,那么古代的时候没有纱窗也没有纱帘,燕子小鸟飞机道路屋里来,落在天杆上,那么小鸟可能会挖屎,或者是有一些在这儿,爪子蹬在画上给蹬破,所以古人就想出来一个很高明的办法,在挂轴的上方贴两个丝带,这两个丝带是活的,小鸟飞动的时候丝带被风吹起之后,飘起来的时候,鸟 燕子就被吓跑了,不在这个屋待了就飞了,它的名字叫叫惊燕。等到明代之后这种作用几乎是就没有了,我们很多后来就是能挂得起画的这种深宅大院,他的房子的设置建筑,他就不让鸟飞进来了,所以这个惊燕就被贴死,我们后来也称为绶带,但是在日本裱工到现在,我们还能发现唐代唐宋时期的这种影子。

  这就是一张日本的原手工裱,纯粹的日本裱,你看上边的惊燕它是活动的,我们现在不是说,我们现在最近从明代之后,我们中国人做这个书画装裱,这种已经活动的惊燕已经早就没有了,他不是说工艺的难异,也不是说有多难,也不是说好做不好做,是基本上这个行业内就不这么做了,它纯粹现在就是一种装饰品,其实从本身装裱的意义来说,它的意义不大,没有实用作用了,而且卷起来的时候也很麻烦,你卷,我现在还真不知道他们日本人卷起来,他是怎么处理的,你如果卷的时候你把这两个惊燕,你卷在画里边,它这两个惊燕它的厚度是有一定的厚度的,我们贴死的惊燕非常之薄,它是在托的那层绫子,或者是卷的背后把那层纸都揭掉2/3,剩1/3薄薄的一层贴在上边,几乎是你感觉不到厚度。但是这个你卷的时候,如果让我卷的话,我会把这两个惊燕露在外边,你如果卷在里边它有两个厚度,你时间长了之后他有两个棱,你手展来展去,最后那两个棱就包这个画里边,硌成两个道子,所以这个如果要卷的话,要是我来卷,他我肯定不会把惊燕卷在里边,卷在外边,卷在外边你做匝带用,它中间又有匝带它其实挺麻烦的,日本人可能不是特别怕麻烦,所以他一直保留这个东西。这个也能说明日本装裱的起源。

  日本原裱《惊燕》

  这是书画发展的大概的历史,然后呢。我介绍一下就是因为我说的,刚才完全没有按照这个来说,书画装裱,我们现在最早记载的,刚才是《人物御龙帛画》,和辛追夫人T型帛画,这个是最早的是挂轴的雏形,那么我们古书上能够记载到的,我们每个行业它都有开山鼻祖,都有祖师爷,我们说鲁班是木工的祖师爷,据说说相声的祖师爷叫“穷不怕”,那么我们这个行业的祖师爷是谁呢?就是能够记载,就是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就是范晔,晋代的范晔,范晔非常有名,他是一个大数学家,他作的《后汉书》和《三国志》和《汉书》,这是在历史上的地位都是齐名的,张彦远他是这么说,自晋代以前裱褙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裱。这是在历史的著作中第一次提到一个,对我们这个行业能够有重大贡献的人,那么范晔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史学家,大学者,而且他的官职非常高,在当时的朝廷他是左卫将军 太子詹事,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国防部长,或者是副总理一级的。这么高职位的人,我当时一直在想就是说,他能对我们这个行业有如此大的贡献吗?他能精于装裱吗?我查了很多的都是介绍,他在史学生和文学方面的成就。

那么后来呢,我们精裱位大师王以坤先生,是故宫的一个专家,是我们精裱的行业的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他著述的书里面介绍,他是这样说,因为在当时整个的装裱形式非常的散乱,也非常的不规矩,当时的皇家 皇帝,或者是主管文化艺术这方面的部门,肯定是谁呀,是让范晔来主管书画装裱这项事宜,然后由它来制定一些规则 规章制度,然后有一些工匠来执行,所装裱的一些作品完了之后,会压题上他们的印章和落款,那么我们传世到最后,那些实际上做活的匠人和工匠,反而不会留下什么名字和一些痕迹,只有范晔最早记载的东西,就是他的压题和印章和署名,所以范晔那么也就是说,被我们这个行业尊称为祖师爷,实际上他对这个行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是因为他规定了很多的制式格式,就是相对于做了行业的统一。范晔可以说是我们行业的尊称为祖师。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文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你提文化提艺术躲不开唐宋,那么在唐朝的时候,唐朝时候山水人物,庙宇楼阁的绘画非常兴起,有关装裱的文章,就是张彦远的是《论装褙裱轴》,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有记载的,它是装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画装裱史的,一个重要的史料,这是唐代的书画发展。

  唐代首先把卷轴的这种形式给固定下来,唐代我们说刚才说卷轴,书籍和绘画形制是制定下来之后,他有很多叫法跟我们现在非常的不一样,就是我们专业人要看唐代,对我们这些卷轴,还有一些部位的叫法,我都要查字典,因为有一些字我都觉得不敢读,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所读的一些叫法,都是明代之后研习下来,那么唐代的时候很多的叫法,像那个时候的包首,我们现在甭管是挂轴手卷都有包首,包首就是放在天杆背面的锦或者是绢,卷上之后来防止长期的磨蹭,保护挂件,那么那个时候叫锦带,这个说法如果不查字典,我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它和我们的现在的这种叫法差距的很多,我们只是了解一下,那么还有一种就是它那个时候叫,有叫装置 装池 装潢,还有叫装尺,我们能知道最早的,最多的就是装潢,有朋友问我说我们挂轴中有一种方式两色裱,或者是三色裱,其中与天地头不相同的那个绫子,为什么叫隔水,那么北方习惯叫隔界,南方也有大部分都叫隔水。

  他这个书画装裱出现水这个词怎么理解?后来我发现了好多这个资料是发现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装潢在古代非常盛行,那么黄是水池,也有水池的意思,他实际上古人是把画心叫装池,他把画心称作池,从潢演变而来称作池,池就是池水的池,那么如果你把画心称作一池水,你上下装裱的这个棂格界,叫做隔水,就是隔天隔地这种分割开来叫隔水,也就是顺理成章了。所以这些叫法,我们是都得从古代很多的典籍中才能考证出来,唐代已经完成了我们中国画三种基本形式,中国画装裱的三种基本形式叫卷轴册,因为唐代的庙堂 庙宇这种建筑盛行之后,出现了挂轴,当时的挂轴它的装裱形式就是什么?上夹天下夹地,中间画两侧没有边,画两侧是没有边的,只是天和地,画的两侧是裸露的,没有边,所以非常容易损坏,以至于后来到宋代的时候,出现了宣和装,宣和装就是在画的两侧加装绫边 绢边,或者是锦边,宋代是对唐代文化的一种发展和补充,但是唐代的很多的东西,宋代如果没有在唐代这个基础上,宋代的文化艺术也不会有那么高的成就。

  宋代是因为他的皇帝对书画艺术有非常的酷爱,所以呢,宋代的书画装裱在中国历史上是达到了最高峰。首先出现了宣和装,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装饰。宣和装它不光是对唐代挂轴的一种继承,而且它是在皇帝的这种重视之下,形成的一种装裱制式。那么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宣和装有两种:

  一种是在画的上下加天地隔水,然后四边加装棕色小边,然后再加天和地,这是一种裱法。还有一种裱法就是加通天边,我们现在常用的是这个小边是从天到地,从天杆到地杆,这是通天边,但是最早的宣和装,它是这个小边不是通天的,它只是在隔水和画心这一圈,天和这两侧上下这个边不同,后来我们是到了明代之后,常用的就是加装通天边,我们是介绍这种格式。宋代官方对书画装裱非常重视,它也有宫廷装和民间装之说,而且宋代在宫廷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而且专门设什么呀?设一种手工场所,文思院,文思院他给装裱师专门有一种职位,叫提取官,有一次我跟朋友说,我特想梦回大宋,我有可能就当提取官,好像有一个大宋的一个叫,《大宋提刑官》这么一个电视剧,宋代对书画装裱极为的重视,在他的待遇上,你对这个行业怎么重视,他人员待遇不行,从业人员他素质就高不了,就像我有一次跟我们画院书记在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书画装裱在最近这个几十年,其实它的发展不是很大,它的从业人员就是流失的也很多,为什么?就是它的待遇跟不上,首先是从它的人事体制上说,我说过去北京市文化系统,人事制没变。

  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书画装裱的这些人员是工勤设置,到了最近这十年有所改动,很多的系统像首博系统,人家都根本不拿这个书画装裱的这个东西,这个职称,为什么他走博物馆馆员,你走这个职称,北京市人事制度给你算工勤岗。这个东西就影响了它这个行业的发展,其实说国家最近对这些手工行业还是很重视,包括最近的一些天,颁发这个非遗项目,像我们这个是北京市级的非遗项目,每年有资金支持,你像我们传承人每年会有,你8000-10000固定的这些资金,类似于国务院津贴,这个钱给你到死,你只要活的长你就能拿得长,你尽量多活。

  还有一个是宋代,它的民间的创新风格也跟盛,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个,我们现在还在非常广泛适用的横批制式,就是宋代的大名家米氏父子,米元章父子创制的横批制式,到现在我们还在用,横批,当然后来又延续成有月牙杆横批,天杆式横批,还有好几种样式,但是最早创制这种样式的是米氏父子,米芾和他的儿子,当时像米芾 苏轼这些宋代的文人都非常,就是对装裱,书画装裱非常的有研究,都是行业里的高手,而且都能够动手操作,像米氏父子都能够动手操作,这说明宋代的书画之风的盛行,和民间官方的重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