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官窑豇豆红釉瓷盘
2018-10-26 20:33:21 王业柱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官窑自唐代起,一般说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贡器,另一种是指官厂。唐代至元代,官窑多为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清代官窑在清初顺治就已恢复,初期并无显著成就。自康熙始,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以来所有的品种特色,而且还烧制了许多新的品种。清代官窑尤其重视单色釉的制作,如豇豆红、天蓝、洒蓝、娇黄、孔雀绿、茄皮紫等等。各种颜色的单色釉瓷器,做工精良,釉面莹润,明艳动人。如这件清光绪官窑豇豆红釉瓷盘(图1),口径18.2厘米,高4.5厘米,底径11.5厘米,撇口,浅腹,圈足,盘内外皆施祭红釉,盘底(图2)有“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青花款,口沿留白,作灯草口,现藏于蚌埠市博物馆。
豇豆红釉,属高温铜红釉,与郎窑红齐名。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变化较多,粉红色中略带灰色的称“豇豆红釉”,灰而色暗的称“乳鼠皮釉”,粉红中有绿点的称“苔点绿釉”,带红块的称“孩儿脸釉”等。上好的豇豆红釉,以其淡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其浅红娇艳之色,又好像小娃娃之红脸或如粉红之三月桃花之色,又如美人微醉之红颊,因此又有“娃娃脸”“桃花片”和“美人醉”之称。
清官窑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逐步走向衰老。至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四朝,社会经济每况愈下,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处于衰落的境地。不过,官窑和民窑也有少量的精品,特别是光绪一朝,有一定数量的较精官窑瓷和民窑仿古出口瓷。
光绪初年大量烧造官窑器,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为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寿辰,又大批烧造寿庆典礼和赏赐所用的官窑瓷器,在嘉庆以后官窑衰落的形势下,大有中兴之势的起色。在器型方面除杯、碗、盘、瓶、罐、炉、提梁壶之外,还有仿青铜礼器如豆、簠、簋、鼎等;单色釉有霁红、霁蓝、娇黄、豆青、天蓝、瓜绿、钧红、石绿、胭脂水、珊瑚红、白釉等;光绪官窑瓷器的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篆书青花款和六字楷书青花款并用,在部分单色釉器特别是茶叶末器上则用刻款,民窑器尤多见“光绪年制”四字抹红楷书款。
(责任编辑:雷斌[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