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钟传平:素养如何融入人文精神

2018-10-29 09:51:37 钟传平 

随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发,基础美术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但对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探讨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以说,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发出不同的思考。只有从“素养”开始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达到此轮教改的目的。

教改的目的——“形成素养”

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正式进入了“三维目标”时期。在美术教学中,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既不否定知识与技能,也不否定“三维目标”,而是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对基础教育提出更加明确、全面的目标。就美术学科而言,学科专家历经两年多时间最终提炼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显然,这五大核心素养不是直接对应学生学习中某个知识技能,而是对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换言之,美术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并不完全是知识与技能,而是高于知识与技能的“素养”。

“能力”不完全等于“素养”

所谓能力,《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主观条件”。所谓核心素养,业内普遍认同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观点,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显然超越了“能力”的范畴。

正如《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引用台湾学者蔡清田所说: “会开车是有‘能力’的,但会开车却不礼让行人和救护车,便是有‘能力’而欠缺‘素养’,因此‘能力’不等同于‘素养’,‘素养’也不能简化为‘能力’”。从“双基”和“三维目标”的美术教学看来,最大的特点是更多地强调了知识与技能。换句话说,这两个阶段的美术教育最多只是部分解决了教育中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并没有形成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将上面例子在美术上作个引申,则比如:速写技法本身就是前人美术知识与经验的总结,从学习到掌握经历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速写线条的情感表达以及速写在生活实践中的合理运用则是一个体现 “素养”的过程。学生能够很好地欣赏艺术作品的线条美感或利用速写能力绘制视觉图像辅助语言交流则是有“素养”的体现,而类似于在旅游景区和公共场所中所进行的乱涂乱画则明显是只具备“能力”而不具备“素养”的行为。

因此,从“能力”和“素养”的内涵来看,在美术教学中形成“能力”相对容易、明显而形成“素养”则相对困难、隐蔽。究其原因,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大于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是“素养”的内涵大于“能力”。

人文精神融入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人文”素来与“科学”相对应,是人文与科学的力量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在基础美术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美术欣赏和美术表现构成了基础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作以下思考。就美术欣赏来说,一方面,应深入理解优秀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如欣赏《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除了了解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还需要深入到建筑本身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应在美术现象中理解人文精神。如“大黄鸭”所带来轰动全球的美术现象,它不但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而且唤起了人们内心的童真、童心和童趣。就美术表现而言,一方面,应充分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独特艺术美感,如雕塑的立体造型和材质美感,以及造型、材质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在实践操作中融入主题思想,在创作中融入“我”的因素,如创作“送给父亲的素描肖像”“我的未来家居设计”等,在实现技法训练的同时达到人文精神的涵养。

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与技能在美术教学中的支撑作用,失去了它将失去美术学科教学自身存在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因为对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来说,我们不仅需要知识以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且更需要能力向素养的转化。如果说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是明线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则是暗线。因此,只有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了人文精神的涵养,才能更好地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