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书法应“有味道”
2018-10-30 16:39:47 周振华
近一时期,作家书法再涌热浪。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的首度书法个展“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10月13日在北京时间博物馆开幕。展览以笔记、诗词、对联等近百幅书法作品展示莫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实践。
10月10日,“《马识途文集》北京首发式暨马识途书法展”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这次展出的书法作品未曾公开发表过。104岁高龄的马识途乘坐火车来到北京,参加这次书法展。这次书法展是继“马识途百岁书法展”之后的再次亮相。而与上次展览相同的是,义展义卖募集的资金将捐赠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的“马识途文学奖”,奖励热爱文学、家境贫困的的学子。
近些年,著名作家贾平凹书作价格一路高歌,一定程度上引领西安书法界的价位体系。据说,现在贾平凹已经是价格不菲。
作家圈里的书法家很多且很有影响,文人或是作家书法在当今大文化背景下,已日趋形成中国书法的半壁江山。作家里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有着鲜明的文人特点,不管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带有很浓的文气,这是区别于专业书法家显著的地方。
怎么看待作家的书法作品,在书法界已成为当下热论的焦点,有专家认为,大多作家的书法水准与他们的文学才华不相匹配,看他们的小说、散文、诗歌,“没说的。”但他们的大字看着不解渴儿。这些大作家本应该书法再好些,凭他们的文学感觉和造诣,他们可以做到,完全能做到。作家的书法作品应与其文学作品分而论之,所从事的书法艺术不应被作家的光环所笼罩,或者说不要顺着作家的文学名气,去探寻其书法的讯息。抛开其他艺术才华,就光论其书法,理应是顶呱呱的,是被专家认可的,被大众喜爱的,被社会公认的。书法才华与作家的名分或名望毫无牵连,作品摆在那儿,一定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大作,而不是所谓的“名人字”。“名人字”先有人,后谈字,而地道的书法,是先有字,后见人。当然“人”与“字”也是相互影响、互相映衬的,人品好,自然决定着字品,有德有艺,作品才站得住。
回顾历史,不往远说,活跃在文坛的现当代作家,就有很多人书写了非常棒的书法作品,其功底深厚,艺术风格鲜明,艺术特点独具,完全可与书法家们比肩,或就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沈从文、老舍、姚雪垠、周而复、孙犁、李准、刘征、马识途等,都能在文学以外,打造他们各自的丰富多彩的书法世界。
作家没有理由拒绝或是远离书法。书法,乃中国文化之瑰宝,在我国已沿袭了五千多年,是历朝历代文人们特别钟爱的。书法来源于文字,文字滋养着书法。作家爱书法,应该说自打有文字的那天起,就决定了这样一个骨肉关系。作家为什么爱书法?准确说,爱书法的作家们为什么对书法痴迷?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础的要素所决定的。文学与书法归属于我国一脉相承的文与字所构成的璀璨的“文字文明”,文学与书法同道同源,习文者潜具书法的基因。二是可以光鲜和润泽作家的由内到外的艺术气质与多维形象,使作家的艺术特质之外延更加唯美完善,继而可使作家更加自信和豁达。同时有效提升其艺术美誉,延展艺术领域,灌注艺术实力。三是跨艺术界有利于吸吮更丰美的艺术营养,还可结交大批书法界的朋友,以文会友,以书会友,使文学与书法撞击出更绚丽的艺术火花。四是实现“以书养文”,即以作家的书法作品补养作家的文学创作。目前,能靠写作拿到版税的作家寥寥无几,大多数的出版物不但不挣钱,反而要掏自己的腰包,于是以书法补养文学创作成为一个“好模式”。随着书法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作家们特别是名作家们,有时依靠书法作品能获得较可观的收入。当然,大部分作家并不是为了收入,他们有的是陶冶情操,有的是以书法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感,还有很多人心向公益事业。
作家书法如今逐渐成为中国书法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有些人就喜欢作家的书法作品,当问他们为什么就喜欢作家的书法作品,他们说的更多的是感觉:感觉作家的书法有作家的味道,有作家的深邃,有作家的灵动,有作家的智慧。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