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季节》:朱乃正最动人的几幅肖像
2018-11-21 00:00:00 未知
油画家朱乃正晚年最重要的一句话是: “中国油画无需西方认可”,我也一再在各种场合强调朱乃正老师对油画的重要贡献在于以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带领油画界走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之路。但是,当我们重新回首审视朱乃正一生在油画上的追求时还是要看到一点:正因为他在1980年代后期起,随着国门的打开,遍看世界美术馆中的重要藏画之后,度时审势,看到油画在中国已经作为最重要的画种、担当了重要的文化角色一百年之久之后,在他深入研究了苏俄、西欧和北欧的油画传统之后,认识到了一条真理:画中必须有我,只要在艺术语言的高度上真诚而有力地表达了自己,历史的认可是自然而然。
谈到画中之我,不仅仅是在画中找到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经验和观念,还要在画中表达出自己同时代的人所认可的感受与观念。理解了这一点,再回头看朱乃正议论他的《金色季节》时说:“我画《金色的季节》(1962-1963年,木板油彩)时26岁,当时也懵懵懂懂,以后才慢慢明确起来,我要画的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你们看巴巴的展览,看了半天,他到底好在哪儿?他就好在没有什么乱七八糟杂乱的东西嘛,单纯到就几个人,一两个人,几个人以上都很少,否则,肖像的价值在哪儿?大师最后传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肖像,仅仅是一个头像,可艺术价值无限。伦勃朗的大创作当然好,但艺术上最好最动人的还是那几幅肖像,所以,你们把你们的精力,聪明才智,应该能从一个头像上体现出来。当然,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注,对自身能力的发挥,需要有那个力度,画没有那么大也成不了苏里柯夫、席里柯和库尔贝,画中的人大得比真人还大,可是无懈可击,不看原作不知道,的确了不起。”
为什么乃正师一再说艺术上最动人的是那几幅肖像呢?因为艺术家对画中的人物的性格,社会位置的深入体会和刻画,使这些人物肖像成为当时社会的代言人。每一个看过一件重要作品的人都有自己对它的独特感受,特别是作品中的人物,人物的刻划、符合时代品味但是又不同与当时的程式的有特点造型、直击那个时代心灵的寓意和潜在的不言而喻的内涵都可以通过对人物的面部刻画、场景的营造和服饰的安排来达到。所以在《金色的季节》一问世,即刻引来无数的关注、瞬间成为代表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所以朱乃正说,作为26岁的他,在作画过程中有些懵懵懂懂,但是心里知道自己在追求一个永恒的东西。
金色的季节 (局部)
这个永恒的东西在画面中清晰地表达出来了:
1) 一个纪念碑一样矗立的藏族女性形象背后是; 2)金灿灿的阳光和谷场;3)她们手中随风飘出的是金色的谷壳,4)脚底下延伸的是一片金色的粮食。
这件作品是以巴洛克的雄伟气势演奏出四重奏:
1) 在社会主义的新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少数民族的地位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2) 刚刚渡过困难时期的中国,迎来了一个金灿灿的丰收季节,而金色的太阳正是象征着美好生活的保障。
3) 虽然谷壳不是粮食,但是有谷壳就有粮食,谷壳不再充作粮食、而是随风而飞的副产品。
4) 真正的金色季节的核心处—金色的谷子—偏偏被安排在构图的最下端、最前端。
通过这样的安排,这张画活起来了!从观画习惯,我们总是先看人物头部,可是乃正师把人物的头部偏偏放在阴影之中;由于视觉的倾光性,观看过程从凝视转而为巡视:从头部到体态服饰;顺着体态服饰寻找到一个金色的世界。
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金灿灿的永恒自此诞生!
画人物,画大型人物!
金色的季节 (局部)
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可以充分地叙述它的主人的个性,经历和时代;一张好的人物画也是这样!一张巨大的人物画给画家提供了可以深入刻画的空间,而当观者站在画前时不但为作品的刻画而感动,更为作品的尺幅而震撼。所以大幅的人物作品最能表达出“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注,对自身能力的发挥,需要有那个力度,画没有那么大也成不了苏里柯夫、席里柯和库尔贝,画中的人大得比真人还大,可是无懈可击,不看原作不知道,的确了不起。”
在乃正看来、一件存世作品不光要画大,而且绘画技巧也要有一定的高度才行。在整个二十世纪、与西方油画相比,仅从技巧而言、朱乃正说:“中国的油画离那个高度实质上只差了一步到半步,过去半个世纪,只要给艺术家更充分的条件,让他在研究进去,绝对能画出来,可惜历史和社会条件不允许。像我们这样的,论本事差不远了,就是没有这个条件、机会,在青海整天挨斗,哪有可能?你们现在有条件,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特别是在学校里。”
乃正所说的“论本事差不远了”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当下会有很多人不认可他的说法。他所指的是油画语言本身差的不太远了,如果再提供相应的条件,研究进去,绝对能画出来。近二三十年,油画家们有无限地到西方了解、学习西方的油画“本事”,但是很多画家最终流连在从技巧到技巧,从本事到本事。乃正师所强调的是:1) 研究进去,2)画出来。很多油画绘画本事很大的画家真正研究进去了,但是尚未做到画出来。这没画出来的部分就是能够代表自己独特感受并能代言自己时代的作品。
今天再读朱乃正自己对自己作品的解说,再对比当下的创作,和过去相比,对油画的研究真正进去了,但是真正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作品还需要画出来。世上流行的作品不是沿袭几十年前的创作思路,就是近距离仰接市场鼻息;画出来的出路要大家一起走,才能各自走出一条新路。
注释:
朱乃正,1935年生于浙江海盐。1953年考入中央美院专攻油画,学生时代被错划成“右派”,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文联。1980年调回中央美院油画系任教,曾任副院长、现为教授。 21年远离都市尘嚣的青海高原生活,使朱乃正对大自然的美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感受。他从大漠、长空、孤烟、断云中,从常见的藏区风情中发现美,挖掘美,以独特的色彩语言,精湛的造型和娴熟的油画技巧,融中西艺术于一体,“竭尽所能去陈情达意”,形成了他具有中国意味的写实油画风格。创作中,他始终将反映人的精神实质视为艺术的灵魂,因此,他的作品中体现着一种深层的精神内涵。
《金色的季节》是他青海时期的代表作,画面上两位藏族劳动妇女相向而立扬谷收获的质朴形象,顶天立地地占据了整个面画,天空的大块云彩和压得低低的地平线伸向远方,沐浴在一片金黄色调中,散发着西北高原雄浑壮美和清新的气息,表现了青藏高原的雄浑壮美,令人眼目一新。作品构图极具形式感,人物造型生动、凝炼,笔墨酣畅淋漓,意境深邃,如一曲难以忘怀的生命颂歌。
(责任编辑:段维佳[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