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瓷碗 御窑遗珍
2018-11-22 14:33:25 尔雅
御窑,即古时专为皇室烧造瓷器的官窑,因为是由官方负责管理,故对瓷器烧制的工艺要求相当严苛。自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个官窑——浮梁瓷局起,一直延续至明清,有“东方瓷都”美誉的景德镇,一直都是三代皇家御窑瓷厂所在地,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瓷窑工匠和烧制原料,“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在宫廷的严格控制下,生产出了许多进贡朝廷、皇室专用或皇帝赏赐大臣的贡品瓷,在宫廷的严格要求和皇室专享的数量控制下,也就地销毁了许多优中选优的淘汰品或稍有瑕疵的贡余品瓷器。它们高雅不俗、工艺精湛、精美绝伦,堪称御窑珍品,却因没通过宫廷验收而被毁于一旦,殊为可惜。武汉博物馆曾联合景德镇官窑博物馆举办一场元明清出土瓷器展,展出的文物均为当年因落选朝廷贡品瓷而被就地销毁的精美御窑瓷器,无论是杯、盘、碗、盏、勺、执壶等生活用器,还是梅瓶、耳瓶、天字罐、鸭薰、烛台、三足炉等陈设器,都是文物修复专家妙手回春,精心修复而成。其中有一件明代洪武年间景德镇御窑烧造的瓷碗(见图),通体绘精美的缠枝莲纹,造型端庄,纹饰精美,釉色淡雅,备受瞩目。
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碗,1994年出土于珠山东门头。此碗高18、口径38、底径15.8厘米,侈口,深弧腹下收,圈足,细砂底呈火石红色。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采用釉里红线绘装饰技法,勾绘娴熟,花叶布满器身,装饰繁缛而不杂乱。腹部另有硕大的花卉纹饰数朵,口沿内外及圈足缠枝莲纹内外、上下相互映照,使器物洋溢出一股浓郁的自然生态气息,体现了明洪武釉里红瓷器装饰以植物题材为主的特色。器物胎质细腻,体薄轻巧,充满生活情趣。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景德镇官窑,成熟于明代初期。体型硕大的釉里红瓷是洪武时期景德镇御窑的独特风格,釉面发色清雅纯正,略显灰暗,胎白而细密,局部呈暗红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查阅相关资料,我国古时对皇家御窑的管理相当严格,对专门用于供奉宫廷的贡品瓷尤其苛刻,无不精益求精,千挑万选。尤其在明代初期,朝廷在元代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并专门制定了严格的御用瓷器选拔及销毁制度,御窑烧造的相同瓷器中,只有极少数能够最终成为进贡宫廷的御用瓷。据考古资料显示,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每100件成品瓷,仅有4件能入宫使用。经过严格挑选后剩余下来的其他瓷器作为贡余瓷的次品,为了保证宫廷皇室的专享性,是绝对不允许流入民间的。于是,这些被淘汰下来的贡余瓷,就逃脱不了被砸碎销毁就地掩埋的命运,埋藏地还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即御窑厂内,由朝廷派驻御窑厂督陶官监督执行。
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御窑遗址等地发掘、清理了埋藏落选贡余瓷的十多处遗存,将这些瓷器碎片分门别类,精心修复了一批,使这些深埋地下的御窑珍品以完整的原貌重现于世。这件器物造型优美端整,大气浑厚。主题纹饰描绘细致,清晰自然,笔法流畅,生动细腻,鲜艳醒目,是明代初期洪武年间釉里红成熟期的一件代表作品。虽然是由碎片拼接而成,但严丝合缝,形体完整,庄重高雅,敦厚稳重,不失明代御窑精品瓷器风范。
(责任编辑:雷斌[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