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画报研究, 一场文学研究的视觉“革命”
2018-11-29 00:00:00 未知
视觉文化与人的行为紧密联系,有人的地方就有观看,有观看就意味着有记录。因此,美术、文学和历史之间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晚清画报因“蕴含的新闻与美术的合作,图像与文字的互动,西学东渐的步伐,东方情调的新变,以及平民趣味的呈现”而受到学界重视。作为研究对象,画报的文化魅力不言自明,对图像高度敏感的文史学者不会忽略对视觉文本的解读。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三联书店,2018年10月)一书的出版,集作者21年来对晚清画报研究之大成,钩织成一个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图史文化网络。在陈平原的研究中,不是将图像作为文学和历史的附庸,而是将三者有效地互动、对话,体现出一代文史学家的视野和格局,而这种视野和格局是建立在作者长年的学术思考和研究体系中的。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平原 著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首先,本书体现了作者在研究和教学上始终强调的对史料的灵活运用。面对史料时,除了以文字为主的手稿、书札、日记、报刊杂志、档案、回忆录之外,声音、图像和实物都可以作为文学史料的参考。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书籍出版的关键节点是“石印术”。石印术进入中国后,最早用于印刷传教士的经书,后逐渐转化为商业出版。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开启了晚清画报的出版热潮。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美术和文学的发展。石印术使得书籍的成本降低,小说得以传播,书画得以普及。尽管我们将今天各种影像、图像的充斥泛滥称作“读图时代”,事实上从晚清画报的流行年代起,“读图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晚清画报的“图文并茂”、“图像叙事”以及“图像优先”的原则令人不能不心动和为之侧目。所以,陈平原对这一课题的关注不是偶然,早在2001年他和夏晓虹合作、流传广泛的《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一书中,书名剑指这一研究对象的核心:图像。
其次,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学术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陈平原本人的研究轴线来看,早年专攻小说史和散文史,近年则将眼光向文学之外发散,不断突破学科的界限,逐渐形成了“现代中国研究”的四重视野——大学、都市、图像和声音。在这四重视野中,每一重视野又可相互观照。他对大学的研究以“大学五书”系列为主,包括《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老北大的故事》、《大学何为》、《大学有精神》、《大学新语》五部著作,将教育学与心理学、语言学、政治学以及学术史、思想史、文学史对接;他对都市的研究以“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为主,采取跨学科的思路,兼及文学、史学、考古、地理、建筑、绘画、电影、音乐等,发挥文学研究之特长;他对图像的研究始于1996年撰写《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有意识地在历史论述中使用图像资料,后陆续刊行十余种包含图像资料的书籍,本书《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则是此一重视野的产物;他对声音的研究建筑于对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学者的“演说”研究之上形成的系列论文。这样一来,在传统“语文学”之外,横向取法思想史、宗教史、教育史、艺术史,以及考古学、物质文化、图像研究等思路,将文学研究打开新的天地。
《力攻北宁》
再者,从本书的篇章逻辑来看,2008年香港三联书店版的五章到今年北京三联书店版的十章,作者有计划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晚清画报的研究序列。全书第一章《图像叙事与低调启蒙——晚清画报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中的位置》即是作者对该选题研究的收官之战,同时也可作为全书的总论,他将《点石斋画报》创立的1884年作为晚清画报的起点,是因为该画报兼具“新闻眼光、图像叙事以及石印术这三个关键要素”,晚清画报总体呈现出的兼及新旧与雅俗,突出可视性与趣味性正是作者阐发的“低调启蒙”(针对改良派或革命派喜欢指点江山的“高调启蒙”来说)。第二章《教会读物的图像叙事——关于<教会新报><天路历程>与<画图新报>》,紧随总论,与传教士参与报刊及出版事业的先后顺序一致,叙述了传教士的出版活动如何促成以图像叙事的潮流。第三章《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探讨了晚清科幻小说的飞翔意象。第四章《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第五章《转型期中国的“儿童相”》和第六章《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从<实事画报>到<真相画报>》这三章是对晚清数家重要画报的个案研究。第七章《流动的风景与凝视的历史——晚清北京画报中的女学》是以画报的图文钩稽北京女学的发展,以女学的眼光审视画报的性别意识。第八章《城阙、街景与风情——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象》和第九章《风景的发现与阐释——晚清画报中的盛景与民俗》是作者从晚清画报观察都市文化的结晶。第十章《追摹、混搭与穿越——晚清画报中的古今对话》作为全书最后一章,叙述了晚清画报同一版面的中外对话、古今并置的现象,在这种挪用与穿越中实现自我更生。晚清画报研究是“图像”这一重学术视野的体现,但是全书又涉猎到对大学和都市两重视野的观照,体现出作者“现代中国研究”的宽博架构。
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本书为晚清画报研究提供了一种写作范式。近年来,许多新闻史、近代史、美术史领域的学者从晚清画报中的图文立场、图像叙事、晚清女学、晚清都市等进行阐发,无论是题目还是行文都隐约可见脱胎于作者所建立的晚清画报研究模式。长期的学术训练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感使作者保持一种敏感而细腻的观察经验,并将这种经验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从而建立的写作范式对同级学科或下级学科形成横向的学术影响力,极见一位一流学者的功力与学科建构的长远眼光。
晚清画报中的“文明结婚”
从出版的角度来看,本书一个显著的特色是对图像的极大尊重。“左图右史”的概念贯穿了本书主题——研究思路——书籍的视觉呈现,“三位一体”式地呈现出对这一概念的渗透。如果是一本美术史书籍,书中配合大量插图并不奇怪,但是作为一位文史学者能在著作中如此重视配图,就不得不引人注目了。文史研究的著作历来以对文字的解读为主,然而作者有意识地将图文并茂作为学术思路的自然延伸,亲力亲为完成配图工作,再加上此次北京三联书店版的图片印刷精美,增添了阅读的快感。书中大量精彩的插图均源自作者对晚清画报的精挑细选,将许多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图像按照不同的主题重新推向世人面前。笔者有理由相信本书之后,将会引发新一轮的晚清画报研究热。
最后,从阅读的兴味来看,本书既可以当作严谨的学术著作参考、研读,也可以当作一本了解晚清的图史读物随时翻阅。本书由作者历年来的单篇论文构成,每一篇都独立成章,无论从哪一篇读起,都可以将读者代入晚清的历史情境之中,统观全书又可以总体把握作者在这一课题的长线思路。作者的文笔一以贯之的流畅生动,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故事明理,是多年来以史料做学问的特色的集中体现。而晚清画报作为大时代的剪影,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可以使研究左右腾挪,使阅读也变得有趣起来。
陈平原先生在多篇文章或演讲中喜欢引用清末文人孙宝暄《忘庐山日记》中的一段名言:“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书也;以旧眼读新书,新书亦旧书也”,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在面对画报这一史料时,美术史学者看到了绘画;新闻史学者看到了时事;文学史学者看到了叙事;思想史家看到了文化的变革。与之不同的是,作者的研究“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坚信正是这些缝隙,让我们对晚清的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说,陈平原的晚清画报研究是一场文学研究的视觉“革命”,所谓的“革命”,是他作为一个敏锐的时代观察者通过多年的坚持做出的学术革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科属性并没有被模糊,相反,因为对其他领域的借鉴,现代文学的内涵被激荡得充满了无限生发的可能。
(责任编辑:段维佳[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