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故宫都是来北京旅游的人爱去的地方。他们喜欢亲身感受一下皇家宫殿的气派、威严。但中国最早的宫城在哪儿,恐怕就不是普通人能说清楚的了。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了延安芦山峁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在遗址内发现四合院式格局的高级建筑群,且为有中心大道的中轴对称式,或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宫城雏形。那么最早的宫城又是什么样的呢?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双田村芦山峁自然村北,分布面积超200万平方米,距今约4500年,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11月28日,芦山峁考古项目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明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考古人员在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钻探确认了至少4座大型夯土台基,由北向南依次为寨子峁、小营盘梁、二营盘梁、大营盘梁。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4座相对独立且联系密切的小型夯土台城。
发掘确认,大营盘梁人工台基顶部分布着3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两座小型院落构成“品”字形布局,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与甘泉史家湾、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年代相当。
马明志介绍,大营盘梁人工台地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00米,是由坡状的自然山梁垫土夯筑而成的大台基,边缘地带垫土厚度约5—10米,中心区域由于原始的自然地势渐高,因而垫土稍薄。
台基顶部3座院落,1号院落位于北侧,2、3号院落位于1号院落前端左右两侧。3座院落均有夯土围墙,墙体残高10—60厘米,墙体顶部宽105—200厘米。
目前,1号院落的布局基本清晰,为四合院式两进院落;院落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院墙内侧规整地分布着厢房,门向均朝向院落中心。
院落中部并排偏北分布着3座主建筑,坐北朝南,单个建筑面积均约200平方米,各建筑之间有3米宽的过道。主建筑将院落分隔为前院和后院,前院中心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连接南门巷道和主殿,是该院落的中心大道。中心大道的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低洼地(池塘或涝池),用于前院集水蓄水,或兼有排水功能。
1号院落南围墙外的巷道对称分布着两座独立的小型院落(正在发掘中),编号为大营盘梁2号和3号院落,每座小型院落的面积大约为700平方米,应该是负责警备安全的门塾区。每个小院落内分布着多座夯土房址,房屋的建筑面积约60—90平方米,门向或南或西,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安全值守方向。
大营盘梁最南端是一片小型广场,有来自院落围墙外侧的“环城路”通向山体南端的垭口,是营盘梁宫殿院落通向遗址核心区外部马家坬等地带的主通道。环城路以外3—5米即为夯土台基的边缘。该台基呈多级梯田状。大营盘梁台基北缘断崖之外,是一片平坦的山顶平台,考古学家表示,这里很可能是宫殿区外围的北广场及其相关礼制性设施,勘探资料显示,这里似乎存在着贵族墓地的遗迹,亟待进一步发掘验证。
“整体观察,龙山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的都邑遗址,有一些宫城或宗庙建筑布局与芦山峁的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呈现严整的四合院式格局,如周原凤雏宫殿(宗庙)建筑遗址,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芦山峁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基及其之上构建的规整院落,似可被视为中国较早的宫殿或宗庙建筑早期形态之一。”马明志说。
有专家表示,遗址内发现的大量精美玉礼器、中国最早的一批板瓦、筒瓦,加之规划有序的高层级院落布局、宏大的夯土台基工程,这些共同构成该遗址作为区域核心聚落的标志性要素,具备了早期文明的基本特征,因而对于研究史前中国区域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及“早期中国”的形成等课题具有重要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