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编绳60载的非遗传承老匠人:将美好感情传递给其他人

2018-11-30 00:00:00 ​李晓伟 

  手指上下左右翻绕压挑,彩色线绳如音符般欢快跳跃,几十秒功夫,一只顶着萌萌“大眼睛”的“小蜻蜓”便在葛恩光手中“诞生”。

  “在我看来,这些五颜六色的线绳都是‘活’的。”68岁的葛恩光自6岁起就与“绳子”打交道。她说,随着时代变迁,绳结作品不再仅仅局限于花样繁多的“中国结”。

中国绳结艺术可追溯至远古结绳记事的历史,数千年来由实用演变成装饰手艺。

  走进葛恩光位于河北省石家庄的工作室,入眼处,小而唯美的“紫蝴蝶”“太阳花”“小靴子”,以及春花、麻绳大挂件等各类作品,把仅10平方米左右的小工作室装饰成了五彩斑斓的绳结世界。

  葛恩光自学编织绳结,不断探索创新。2010年,葛恩光的中国结制作技艺入选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葛恩光说,传统绳结技法只有蝴蝶结、如意结等十几种,但优秀的绳结匠人能够根据需要将技法相互搭配,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作品。“这都是在千万次练习中磨练出来的。创作复杂作品时,常常编了拆、拆了编,往往要花费数月时间才能成功。”

  “创新”,是葛恩光常挂在嘴边的词。为此,已近古稀之年的她常常要“揣摩年轻人的心思”,为绳结艺术增加各种新元素。在她看来,千百年的传统绳结艺术,只有不断创新,吸引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才有传承下去的活力。

  “中国绳结,每一种都拥有特别美好的寓意。”葛恩光说,在编织的时候是开心快乐的状态,才能将美好的感情赋予到绳结上,传递给其他人。“每到编绳结时,平时生活里的烦心事也随之消失了。”

  随着年岁增长,原本只将绳结作为“个人爱好”的非遗传承人葛恩光,越发迫切感到“责任感”的沉重。除了接收学员,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也走进了她的工作室。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技艺,往往一教就是三四个小时,“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把创新和传承当作“首要工作”的葛恩光,如今正在探索将新材质线绳引进自己的绳结艺术,赋予绳结以新的生命力。同时,她积极寻找着更多喜欢这门技艺的人。“这么好的东西,要是失传了实在可惜!”(完)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