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当哲学邂逅艺术,叔本华的痛苦与梵高的热烈殊途同归

2018-12-03 10:29:29 未知

CW2vt0SzVd4W4nIpOSiinZDSAVyUDNTwmGyGAPZg.jpg

​“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我让提炼的或混合的铬黄在从淡蓝到深青色调不一样的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着的火焰。” 

“这是爱的最强光。” 

12月1日举行的学习读书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以梵高的三句话作为开场白,讲述叔本华与梵高这两位不同天才的哲学邂逅。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比如色彩,似乎可以归纳为绘画的本质。然而,我们有必要在各种各样的艺术之间探寻一种普遍共通的本质吗?今天的艺术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娱乐化、市场化,似乎更有必要来提出这样一个迫切的问题,以哲学追问的方式唤醒艺术拯救自身的创造性力量,进而唤醒艺术直面时代的拯救性力量。 

以哲学家叔本华和画家梵高的邂逅,讲述对哲学和艺术的理解,姜宇辉说,这样的选择并非率性而为,因为在一位愤世嫉俗的哲学家和一位离经叛道的艺术家之间,或许确实可以发现某种深刻的相通。在叔本华那里,最终的哲学领悟来自于对世界意志的冥想与静观;在梵高那里,对生命法则的痛彻体悟同样最终导向了一种终极的冷静与洞见。 

姜宇辉从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冷静哲思、热烈感性等四个方面分析梵·高与叔本华之“异”,以“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引出梵高与叔本华之“同”——他们“异于表象”,“同于意志”。 

梵高的名字几乎尽人皆知,特别是1987年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时价2500多万英镑(约3亿人民币)购得梵·高未签名版《15朵向日葵》,使梵·高的大名更是跃上了销售排行榜的首位。梵高说,向日葵的艺术价值在于“你看的越仔细,其中的内容越丰富”。这是一个“现象”,也是一个“问题”。   

梵高的绘画生涯始于1880年在比利时博里纳日矿区当传教士时,终于1890年法国的阿尔勒。他的艺术经历了荷兰-巴黎-普罗旺斯时期,荷兰时期的代表作是1885年创作于纽南的《吃马铃薯的人》。巴黎时期的梵高,受到印象派的影响,他的绘画色彩有了很大的变化,他说:“为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随心所欲地使用着色彩。”

“我作画并不谋求准确,而是更有力地表现自己。”在阿尔勒时,梵高距生命的尽头不远了,他重新拥抱太阳,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和光影有了自己的特色:开启了仅用色彩和笔触就能表达强烈情感之先河的艺术家。 

叔本华的箴言与梵高的绘画内在意蕴是相同的,这是姜宇辉反复强调的观点。他认为,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反复论证其形而上学思想:人生就像在铺满热火碳的跑道上跑来跑去,中间没有几个歇脚点。人生的主旋律是苦痛,幸福不过是通过一些方式方法避免苦痛。

《人生的智慧》正是对这个思想形而下的表达,给苦难的人类开出避开苦痛的良方。而梵·高困顿的一生,正像是为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思想提供的证据。他早期的绘画用色沉重、暗旧,是对底层劳动的人们艰辛生活的艺术表达;其后用色逐渐明亮、鲜艳,表达了对悲苦命运的抗争,对幸福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姜宇辉说:“从形而上的角度看,叔本华的箴言所表达的思想与梵高的绘画背后掩藏的意蕴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叔本华的思想是对梵高绘画的一种逻辑抽象,梵高的绘画是对叔本华思想的一种艺术刻画。” 

正是基于此,姜宇辉认为,叔本华的箴言提供了一条欣赏梵·高绘画的深厚通道。从一幅画中看出的东西越多,感受越深刻,体会到的愉悦就越丰富。叔本华的箴言所蕴含的思想可以提升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见地与更好的生存智慧,为提供绘画欣赏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对理解与品味梵高的绘画贡献了一种有效途径。 

阅读梵高的绘画与叔本华的箴言,最终目的是使读者重新或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自己的生活,打开并丰富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梵高的绘画和叔本华的箴言,像一扇门把读者带入一个新世界,像一道光把读者生命中被遮蔽的部分重新照亮”,这是姜宇辉对哲学与艺术的奇妙邂逅做出的注解。

(责任编辑:田小北​[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