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带你看展览】张晓刚的“舞台”:是艺术的十年,也是时代的十年
2018-12-15 18:42:21 洪镁
继同日上午@武汉·2018“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在合美术馆开幕后,2018年12月15日,“@武汉·2018”的另一场张晓刚个展“舞台:张晓刚2008-2018”在湖北美术馆盛大启幕。本次展览由冀少峰担任策展人,傅中望、李和清为展览总监,展出艺术家张晓刚近十年创作的作品40余件。
@武汉·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嘉宾合影
@武汉·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开幕式现场
对于此次在湖北美术馆的展览,张晓刚将它定义为“十年小结”:“这十年是艺术品市场下滑的十年,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艺术家来说既是一场考验,也是一个挑战。今年创作的十件作品是这场展览的重点,这些作品也是在国内首次展出;过去几年创作的巨幅绘画也因为这场展览,从世界各地运到了湖北美术馆;与此同时,用文字和图像两者之间关系形成的一条作品线索也在这次展览中展出,最终共同形成我这十年的工作变化”。
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致辞
艺术家张晓刚致辞
回顾张晓刚的2008至2018年,不仅仅是个人的创作历程变化的十年,也是艺术市场化后的十年。从张晓刚2008年至今的最新作品可以观察到折射期间的时代痕迹。张晓刚想用这个方式去表达,这样一种状态被张晓刚称之为“悖谬”,也就是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悖论和荒谬的世界里,因此有了“舞台”的概念。
@武汉·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展览现场
舞台 布面油画 280cm×940cm 2017年
《舞台》:从“世界剧场”到“舞台”的演变
进入湖北美术馆的1号厅,首先看到的就是本次展览的同名作品《舞台》。从作品的内容上来看,《舞台》诞生似乎是偶然的,“去年安仁双年展的时候,我提前去看了四川大地主刘文彩的故居。因为我们小时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阶段,接触到的教育让我们对收租院这种题材很熟悉。参观完之后,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卧室,不同的房间有不同的功能,抽大烟的房间、休息的房间等等,这样的生活状态反而能让我感受到作为人的存在量感,而不是说他作为地主恶霸的故事”。随后张晓刚就开始创作《舞台》,“床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符号”,张晓刚指着面前的作品说,“这是地主的床,这是民国时期的床,这是领袖的床,它们组成了一个舞台,舞台的主角是三张床”,而我们看到的,它不仅仅是床,也是这张床背后的时代与生活。
张晓刚在作品《舞台》前进行导览
@武汉·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展览现场
但是事实上,这几年张晓刚一直关注着“舞台”和“剧场”。2015年,在纽约的小工作室里张晓刚画着中国的故事,而隔一堵墙的街上都是黑人和美国文化,让他体验到一种荒诞的感觉。这两个文化,完全是两个世界。如果没有在美国生活工作的背景,张晓刚觉得自己不可能再一次去看自己的过去,“我还是画我的记忆。”张晓刚开始找两者之间的关系,他开始用几张草图,把记忆中不同时空的人和物、环境放如虚拟的空间里。这个虚拟空间也可以称为心理空间,也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剧场”。
@武汉·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展览现场
“我把我感觉到的表达出来,但并不下结论。但是这种荒谬的感觉,被强化出来。所以在2016年的展览上,我强调的是这种荒谬的感觉,甚至我有意识的去找现场中的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这种悖论的关系,或者说是非逻辑对比的关系。所以可能这个人在这儿,就正常的生活了。另外一个人,从不同空间漂过来,穿插其间。”张晓刚想用这个方式去表达,这样一种状态被张晓刚称之为“悖谬”,也就是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悖论和荒谬的世界里,因此有了“舞台”的概念。
跳跃1号,纸本油画、纸张拼贴,194cm×86 cm,2018年
跳跃2号,纸本油画、纸张拼贴,197cm×85 cm。2018年
凳子上的人1号,纸本油画、纸张、棉绳拼贴,187cm×82 cm。2018年
关于睡眠4号,纸本油画、报纸拼贴,120cm×137cm。2018年
10件新作国内首次亮相 旁观视角总结“我与时代”
此次展览中,张晓刚带来了10件首次在国内亮相的新作。在这批新作中,张晓刚的艺术首先是体验式的,艺术家在作品内部构建藉由情感和想象催生出的时空艺术家用情感与想象在作品内部建构出了一个独特的时空。
站在凳子上的人3号:射击者,纸本油画,棉绳拼贴,191cm×90cm,2018年
凳子上的人4号:宣誓者,纸本油画,棉绳拼贴,188cm×91cm,2018年
世界的秩序2号,纸本油画,棉绳拼贴,204cm×304cm,2018年
扮演者,布面油画,120cm×150 cm,2016年
这批作品仍然呈现出“舞台感”,稍有不同的是,人在舞台上的凸显则表达了舞台空间中人的角色感,“每个人都是在扮演某种角色,其实都在表演。浴缸里的人穿着戏服在浴缸里表演,浴缸是他们的舞台;以及《凳子上的人》板凳上宣誓的人,这都是不符合生活常理的,但是就更加强化了角色感。”
玩偶,布面油画,120cm×150cm.2016年
圭山寓言,布面油画,120cm×150cm.2016年
黑沙发,布面油画,120cm×150cm.2016年
重生1号:重生之门,布面油画,180cm× 270cm.2015年
这种对“舞台”的执着,或许来自于张晓刚的疏离与旁观。“我一直都是这种疏离的状态,一个人会有两个‘我’,我习惯有另一个‘我’旁观着自己。当你把另一个自己来当作另一个人来看的时候,反而看得更清楚。我曾用这种方法度过了人生很多困难的选择,包括这一次在合美术馆以文献的方式呈现一个人的成长,包括这次在湖北美术馆对这十年的回顾”。
虚妄之镜,布面油画,60cm×50cm.2016年
祭品5号,布面油画,40.5cm×51.5cm.2016年
口罩,纸本油画,37.5cm×51cm,2015年
孤独的手风琴,纸本油画,41.5 cm×29cm,2015年
板凳也成为这批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张晓刚甚至戏称这个系列为“板凳系列”。“我画了好多站在板凳上的人,他们都在表演一种角色,这个角色是他们自己愿意扮演的,也可能是别人让他扮演的。另外,《跳跃1号》是跳跃的红衣女孩,特别像悬浮在空间的人,这种感觉是人的状态,我发现跳起来和落下来,拍下来是一样的,所以你以为在跳,也在落,怎么跳最后还是得落下来。”
盥洗室,纸上油画,58.5cm×49cm,2016年
高层,纸上油画,61cm×46.5cm,2016年
斜倚的沙发,纸上油画,48cm×59cm.2015年
紧握蜡烛的手,纸本油画,23cm×30cm,2014年
肖像6号,布面油画,40.6cm×30.5cm,2013年
此外,拼贴也成为张晓刚通过这批作品在材料上做出的改变,“我想打破习惯的构图,因此把纸板撕破重组,再拼贴,然后再上面起稿、绘画。2015年画面中的图像元素的组合,是靠形象的,今年用材料的方式来解决。用绳子,用纸,重新拼贴,组合形成新的画面。”
绿墙:军大衣,布面油画,200cm×300cm,2008年
绿墙:餐厅,布面油画,160cm× 200cm,2008年
女孩2号,布面油画,60cm×50cm,2012年
男孩2号,布面油画,60cm×50cm,2012年
书囚-红梅,布面油画,220cm×140cm,2015年
“我就发现在拼贴后,反而变成了多重空间的感觉。拼贴的材料是一个空间,画的形象又是一个空间,两个空间拼在一起以后,给人的视觉感受就不一样了。就达到了我想要的悖谬、多重、矛盾的关系,互相破坏又互相依存的状态。”张晓刚对新的方法比较满意,又强化了这个感觉,形成两重空间互相的并置。
描述:2008年12月19日,彩色照片,灰色签字笔,油彩,180cm×350cm,2008年
绿墙:客厅,不锈钢板、丝网印刷、油彩、银色签字笔,150cm×200cm,2009年
青松与药瓶,不锈钢板、油彩、玻璃钢、丙烯,140cm×220cm,2010年
描述:2007年9月2日,彩色照片、白色签字笔,51cm×76cm,2007年
公共媒体背景下的《描述》
《描述》系列被艺术家强调为其作品中“单独的一条线”,张晓刚之前就喜欢写字,“对我来讲,写字和画画一样有一种纯形式的快感。开始画画后,这个习惯一直没丢,所以到现在我都觉得写字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书写的感觉。”
描述:2007年9月4日,彩色照片、白色签字笔,51cm×76cm,2007年
描述:2007年9月5日,彩色照片、白色签字笔,51cm×76cm,2007年
描述:2007年9月6日,彩色照片、白色签字笔,51cm× 76cm,2007年
描述:2007年9月7日,彩色照片、白色签字笔,51cm× 76cm,2007年
在介绍这一系列的创作时,张晓刚介绍说:“2005年我开始有做这套作品的想法,在我看电视的时候,相机和我一起看电视,这个过程中,会很随意地拍些图片。然后我选一部分出来,把我自己喜欢的书或者我的日记直接写在图片上,但是文字的内容并非与图片有关。手稿记录了很私密的想法,电视却是公共的图像,两者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种个人与公共媒体之间关系的讨论。”
描述:2007年8月2日,阅读笔记波特莱尔《恶之花》片段,彩色照片、白色签字笔,51cm× 76cm,2007年
描述:2007年8月3日,阅读笔记《深深的忧郁》《双重屋子》,彩色照片、白色签字笔,51cm× 76cm,2007年
描述:2007年8月4日,阅读笔记《双重屋子》,彩色照片、白色签字笔,51cm× 76cm,2007年
描述:2007年8月5日,阅读笔记《每个人都有他的怪兽》,彩色照片、白色签字笔,51cm× 76cm,2007年
描述:2007年8月7日,读书笔记《人群》,彩色照片、白色签字笔,51cm× 76cm,2007年
这一张中国人的脸,是时代的印记,也是“身份的苏醒”
张晓刚1977年开始进入接受专业美术教育,在本次展览策展人、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看来,这一代人有着共有的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张晓刚以自我的视觉叙事路径和心路历程,事实上是历经中国改革40年的发展历程。
@武汉·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展览现场
“在这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发生了急剧转型,转型的社会迫使张晓刚必须在激变的社会发展潮流中做出自我的抉择,正是激变的社会促使张晓刚必须选择适合自我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段,他不断调整自我的思想方式和图像表达方式,并终以一张中国人的脸,为这个时代留下了自我视觉精神探求的足迹”。
在冀少峰看来,张晓刚笔下的一张张中国人的脸,既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标识,更是中国社会在重新融入世界秩序中的一种“身份的苏醒”和文化的自信与自觉。“这一张张中国人的脸,徜徉在愚昧与文明间,徘徊在梦幻与苏醒间,定格在一种别无选择的惊恐和痉挛间,并以一种比任何文字的表达更有震撼力的冲击,震颤着每一位走入其间的阅读者的心灵”。
@武汉·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展览现场
自“再识方力钧”、“再偶像中的原形——岳敏君”等重要个案研究项目后,“舞台:张晓刚2008-2018”成为湖北美术馆推进的又一个重要当代艺术家个案,并首开先河地与合美术馆刚刚开幕的“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共同构成了张晓刚视觉化的“台前与台后”。
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在开幕式上介绍表示:“对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进行个案梳理是湖北美术馆的展览形态之一,将丰富多元、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和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推介展示给广大观众则是一座公立美术馆的职责所在。张晓刚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的视觉表达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从其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其关于生命与社会的深沉思考,是个体命运与国家情怀间的内在对话。”
@武汉·2018“舞台:张晓刚2008-2018”展览现场
同时,傅中望谈到了湖北美术馆的此次展览在“@武汉·2018”中的意义。傅中望认为,作为“@武汉”的发起与参与机构之一,湖北美术馆见证了“@武汉”从一个积蓄已久的萌芽成长为一个开始走向生态构建的平台。今年,“@武汉”正式加入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并同时受到武汉地区各艺术机构的广泛支持。“@武汉2018”以“8+8”的方式集结了8家美术馆与8家艺术机构的16个各具特色的展览,这充分体现了“@武汉”强调“和而不同”,坚持当代性、学术性、文献性、包容性和国际性的价值导向。“今年,‘@武汉’已经走过第三年,基于这三年的发展与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各美术馆与艺术机构的携手同行将令湖北公共文化的未来建设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据悉,本次展览自2018年12月15日展至2019年1月18日。在展览期间,湖北美术馆公教部亦特别策划推出了“艺术家与您同行”(2018年12月15日下午15:00-16:00)、“听涛讲坛”讲座(2019年1月 10日14:30-17:00)、以及在湖北美术馆微信公众平台上开放“读张晓刚的艺术”专题栏目等系列公教活动。
(责任编辑:洪镁[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