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抽象的郁闷(壹)

2020-03-05 16:37:58 未知

  我回复“表皮掩盖的浮华”节选:

  “水墨抽象”的提法让我感到很郁闷。

  我认为,中国和西方对于抽象美的取舍并不在一个起点上,尽管东西方文化中都曾有类似于“七月八月看巧云”这样的审美经验,但是在艺术表现中,中国传统长期以来是将无形的、不稳定的世象“具象化”,比方说脸谱、中国画中的程式化语言等等,而西方在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抽象艺术”则是将具象的世象“抽象化”,是与中国的“抽象美”所完全不同的。目前,对中国艺术“抽象美”的研究及其缺乏,西方的抽象传入中国在慌乱之中鲜活了几年却没得到落地生根,很快被“新潮美术”所淹没。最近,也听到一些呼喊“重返现代”的人试图从“抽象艺术”起步,但好像很难呼唤起民众千百万重建一个“抽象”了的现代。

  许德民先生对上文的批评:

  ……

  兴趣你对抽象的见解,很有自己的角度,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抽象的领域里做一些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有一些心得,有些可能你也注意到了。对中国艺术的抽象美的认识和研究,确实是极其缺乏的,何况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抽象艺术审美的国度,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中的抽象元素和抽象审美比比皆是,而且确实是远远地早于西方,因此一些西方美术史界的学者和艺术家认为世界抽象艺术的源头在东方(基本上也就是在中国)是完全有依据的。我在《中国抽象艺术》第二期上发表了《中国抽象艺术的民族化本土化研究》一文,就是从中国悠久的抽象审美历史上,寻找中国抽象艺术的民族之根,我自己觉得是逻辑缜密,史料详实,立论有理的。过几天我会给你寄去两期《中国抽象艺术》杂志,希望有机会能够深入交流。

  对于以上你文中“中国传统长期以来是将无形的、不稳定的世象“具象化”,比方说脸谱、中国画中的程式化语言等等,而西方在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抽象艺术”则是将具象的世象“抽象化”,是与中国的“抽象美”所完全不同的。”我的理解和你有点区别,我认为抽象审美是人类的天赋和天性,从人性角度出发,对抽象审美的文化本质是一致的,东西方没有区别。人类审美从具象到抽象,或者说天生就是具象和抽象同时存在的,只是不同时期对两种审美形态有所侧重。在人类早期,理性社会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更多的审美是天性的,而抽象审美是人性的天性,要早于具象审美。从彩陶时期开始,直至青铜文化和甲骨文字,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抽象审美文化,抽象图案和符号,它们几乎就是中国美术史的真正的源头。抽象审美可能有三条脉络,首先肯定是自然的脉络,宇宙和世界的本原是抽象的,远早与人类的诞生,人类生存以后,就开始享受自然界的抽象美景(流云、闪电、石纹、雨丝、草色、山黛等等)。自然抽象是第一抽象。第二条脉络是人手的天然的抽象审美创造,从彩陶开始的抽象图案,没有任何具象的痕迹,是人类对抽象图案审美的天赋。第三才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进化,就是你所说的“将具象的世象抽象化”。中国人最早的具象--抽象化几乎和直接抽象化是同步的,彩陶开始,就同时有了几何纹和抽象化了的鱼纹、鸟纹。中国文字的出现,就是人类社会的具象--抽象化最伟大的工程了,尽管这项工程的最初是为了交流和记载,而非审美。但是就形式上而言,和西方抽象审美的进化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早了几千年。至于你说的脸谱的例子我理解你的意思是,中国人是将对人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用具象化的脸谱表现出来,可能和审美形式上的抽象概念是不一样的。就如同美术中的抽象和逻辑中的抽象是不同的范畴。至于“水墨抽象”为什么让你郁闷,我不是太理解你的意思,还望有机会见教。呵呵,拉杂写来,冒犯冒犯。

  许德民2007.5.18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