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为什么要限流?让这位壁画守护者讲给你听
2018-12-28 16:43:41 王成孟 高文轩
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敦煌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至今,莫高窟已伫立了千百年。
时间的流淌,带来了无数的工匠、画师的智慧和技艺,造就了敦煌莫高窟的辉煌,也带来了风沙的侵蚀和人为的“伤疤”。保护敦煌壁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武发思和他的团队就是这场赛跑中的一员,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努力让这份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历久弥新。一支队伍 无数个十年初冬的清晨,敦煌已是寒意袭人,武发思像过去的十多年一样,早早起身从家中出发,来到莫高窟窟区旁的敦煌研究院。等待他的是一张张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孔——文物生物病害监测与防治研究团队的青年们。目前作为敦煌研究院的一名副研究员,武发思毕业后就投身于文化遗产的生物退化与防治研究中,并把科研成果用于科学保护石窟壁画上,这一干就是十多年。说起壁画保护,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壁画修复。武发思说,壁画保护其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是修复,许多学科的学者都在为之努力。对莫高窟而言,不管是降雨、风沙、岩体坍塌这样的自然现象,还是大气污染、建筑施工、参观旅游等人为因素,甚至是一些更微小的因素,都会给石窟和壁画的保护带来很多挑战。解密莫高窟限流的秘密来到莫高窟前,武发思和团队正式开始一天的监测和保护工作。每天的第一项工作是监测洞窟内部环境情况,武发思和团队要监测窟内空气微生物的实时浓度、空气悬浮颗粒物的实时浓度、采集空气微生物样本以及记录游客数量。许多来敦煌看壁画的游客都会发出类似的疑问:为什么要限制参观游客数量?为什么不能在洞窟内多呆一会?武发思解释道,其实莫高窟多数洞窟的内部空间本来就很有限,游客们每一次出入都可能对窟内壁画造成影响,特别是大量游客的进入会对窟内环境造成扰动,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行走带起的毛絮、尘土都可能附着在壁画上。进行清理的时候原有的壁画颜料也可能随之掉落,在风沙的磨蚀和灰尘的污染下,久而久之壁画的颜色会慢慢黯淡,直到慢慢消失。所以一旦有监测指标超过了合理范围,就要暂时关闭洞窟,让壁画“休息”一下,等窟内环境恢复正常后,再向公众开放。其实,除了这些空气颗粒物,窟内的生物病害也是武发思和团队需要定期监测分析和防治的重要对象。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许多昆虫在壁画和佛像上产卵作茧,栖息在洞窟中的鸟类在壁画和佛像上留下粪便和爪痕,一些树木的根系甚至长进壁画里……这些都是生物病害。在壁画的眼睛部位有许多鸟类的爪痕130窟内佛头上鸟类的爪痕,修复人员在佛头上清理了上百公斤的鸟粪莫高窟石壁内残留的植物根系为了减轻生物病害的影响,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武发思和其他研究人员尝试了许多防治办法,比如在洞窟门窗上安装纱窗防止鸟类和害虫的进入、安装害虫防治监测设备等。每天给壁画“看病”为了更科学地保护好石窟壁画,武发思和他的团队每两周都要步行10公里从害虫监测防治设备中记录数据和收集昆虫样本,以便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莫高窟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生物危害。这样的害虫监测防治设备在莫高窟一共有10台,其中最远的一台距离保护研究所3公里,每次收集完都要耗费1天的时间。带着当日采集回来的样本和数据回到保护研究所的实验室,武发思和他的团队立即投入到对数据和样本的分析和检测中。武发思说,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洞窟内的环境质量情况,确保给每个洞窟设定的临界数值的精确,让每个洞窟、每幅壁画都不会在“超负荷”状态下面对公众,真正做到科学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武发思和团队成员一起检测样本武发思说,在敦煌研究院,十年不算什么,有许许多多人用一辈子在做壁画保护这一件事。我们希望这样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能够让更多人看到。武发思在做实验,以及实验室中挂着的生物病害分析图敦煌的魅力在于莫高窟,而莫高窟的魅力在于它跨越了十个朝代、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这样的地方真的可以称之为文化殿堂,走进每一个洞窟都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之交汇在壁画和彩塑上流转,你会不由自主心怀崇敬地仰望观赏。为了让这处美好的“墙壁上的博物馆”长久保存下去,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她的脆弱之处,共同呵护这样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她尽量完整地交给下一代。出品人 韩蕾总监制 张春燕制片人 王成孟节目统筹 王成孟 田阿萌 马静娜节目策划 高文轩 摄像 李继高牛博后期制作 高文轩
(责任编辑:李璞[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