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翠变“满”翠 盆小天地大
2019-01-11 11:05:17 未知
午门-雁翅楼展厅里,《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上,一盆没有香味儿的梅花盆景,凭着“最奢华”超聚人气儿。上个月,它还住在文物医院,是镶嵌组操作台上最娇气的“病人”。
这件文物全名是镀金累丝长方盆穿珠梅花珊瑚盆景。最近十余年,它久居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算得上是一线演员。它的主治医生——文物修复师展菲说:“这件文物只是内务府造的一件宫廷摆件,除了外观精致,里面还藏着古代匠人的巧思和高超技艺,有些技艺现在已经失传。”
盆小天地大。盆景里的两项绝技更是令见多识广的“文物大夫”也啧啧称奇。
一绝:米珠打孔技艺难再现
这件盆景通高42厘米,盆高19.3厘米,盆径18.5厘米至24厘米。这盆“花”,镂金错玉,穿珠垒银,遍铺宝石,特别是一树梅花珠光宝气,共用珍珠76颗,红蓝宝石198颗,珊瑚珠74颗,令人目眩。
细看盆口,用米珠穿成如意头形边,每个小如意头中又嵌红宝石。盆壁上,翡翠、碧玺、红宝石做的果实、花卉等图案满布。盆沿儿则以极细小的米珠、珊瑚珠和玻璃珠等宝石珠编穿成各式花卉图案。
在3D视频显微镜下观察,盆上装饰的小珠子中,最大的一颗孔径不过0.3毫米左右,最小的一颗孔径只有0.198毫米。而通常情况下,成人头发丝的粗细是0.06毫米到0.08毫米。
“显微镜下看,这些珠子呈现不规则的圆形,因此推断是半天然形成的。”展菲说,“不知道当年的工匠到底采用了什么技法,才在如此小的珠子上打孔?这项穿孔绝技如今已经很难再现了。”
小孔也给“文物大夫”们带来很大的挑战。“古代匠人是用丝线将珠子穿起来的,但如今丝线有些部分已经糟腐了。”展菲从自己的长发中,拔下一根相对细的当引线,将其对折穿过一根结实的线备用。然后,呼了一口气,停了一下,用左手食指和大拇指捏起一个翡翠珠子,右手捏着引线,小心翼翼地开始穿孔。“数不清楚穿了多少颗珠子,但干这活儿确实费眼睛,更费头发。”
二绝:点翠变“满”翠
这件梅花盆景奢华到什么份儿上?
盆上以珊瑚、天竹、梅花组成“齐眉祝寿”景致,银累丝点翠的山子上满嵌红、蓝、黄等各色宝石,而更奢华的是其中的点翠,盆景的土、树上的叶子,用的都是翠鸟的羽毛。
众所周知,点翠工艺十分复杂,先要以金属制成精细的花丝,再掐出花叶的轮廓,勾勒出图案纹样,然后在线条间的凹陷处粘贴翠鸟的羽毛。用点翠工艺装饰的器物色彩鲜艳,精美华丽。故宫藏品,涉及点翠的,大部分都是簪子、扁方等小首饰。
这件文物刚进入文物医院的时候,盆内落满了尘土,灰蒙蒙的,猛一打眼还以为盆里的“土”是一块有纹路的木板。展菲拿着软毛刷,轻轻扫去浮土,才发现是一块纸板上粘满了翠鸟羽毛。
“细看盆景里的一些叶子,也是点翠工艺。”展菲指着不同的叶子讲解,“不同的叶子颜色略有不同,朝阳面的叶子颜色略浅,背面的叶子颜色深。”
如此高密度的点翠,也给修复出了道难题。溜溜半天,往往只能收拾利落3片四五厘米长的点翠叶片。修复这一件盆景,前后耗时8个月,大半时间都在跟羽毛“较真儿”。
“先用软毛的笔刷掉浮土,然后用微潮棉签轻轻地将一些顽固的土渍点净。”展菲说。
擦拭土渍,用的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巧劲儿。羽毛不能遇水,水大了会“融化”当年的黏贴剂,造成羽毛小枝散开,颜色改变。“但是湿度太低又不能够很好地软化变形的羽毛,所以掌握那个巧劲儿很重要。”展菲介绍自己的经验,“棉签蘸水,然后用纸巾吸干,之后再用。”
延伸阅读
点翠工艺,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自汉代起传承至今。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也正是因此,珠翠常与后妃、美人一同出现。这种工艺的发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翠鸟羽毛以翠蓝色或雪青色为上品,颜色鲜亮。一般情况下,点翠工艺分为硬翠和软翠两种,分别是指翠鸟身上用于飞翔的硬羽和细小的软羽,硬羽较长,但是纤维稍粗;软羽细小,纤维细密,颜色更亮丽。皇家一般都会使用颜色亮丽的软羽做精细的装饰。
点翠的制作工艺一般为:用剪刀将翠鸟羽毛尖端蓝色的部分剪下,一片片贴在一起,组成与底托相符的形状,再在底托表面均匀抹胶,将羽毛贴在上面,最后还需要将边缘进行修剪,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