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从“书斋”到“展厅”——兼谈当代书法的现代性
2019-01-23 12:01:28 未知
文化现代性可以做两个层面的分析,一为现代的文化,落脚点在文化;一为文化的现代性,落脚点在现代性。从第一个层面分析,可以进行古代文化到现代文化的一个演变,也就是从文化大发展角度来谈现代的文化。从第二个层面分析,则得剖析文化蕴含内容中的各个层面在现代的一个状况或者特征。本文将分别在这两个层面,从书法这门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的角度切入,对文化现代性进行一番思考。
熊秉明书法
熊秉明先生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而“核心的核心”是书法。这个观点提出之后,影响甚大,得到书法界的赞同和推重。虽然其中的逻辑关系或者说“核心论”受到很多后来学者的质疑甚至反驳,但熊先生对书法之于中国文化的探索精神以及这个“核心论”背后的对书法的极度热忱,依然令笔者敬佩不已。事实上,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它部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但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文化精神”。中国书法是一种很宝贵的,有特色的中国文化现象。但并不能简单地说在中国文化中书法就居于“核心”地位。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以来,汉字由软笔书写到硬笔书写,而今电脑打字又逐步取代硬笔书写,书法逐渐脱离了实用领域,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凸显了出来,并堂堂正正地走进了展览厅。事实上,展览的出现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不断将书法从传统书斋推向公共空间。书法也逐渐由“文化代言人”的身份从书斋走入“艺术殿堂”的展厅之中,成为新时代展示视觉张力的媒介之一。同时,西风东渐带来的观念上的改变,使书法家们开始从美术的视角观照书法。由书斋进入展厅,这个看似简单的展示空间的变化,其实背后隐含的文化信息是多面的。从书写者角度来说,他们的关注点从书写的内容转变到书写的线条——将文字重新“打回”点线面。将如何书写的线条变化“更加丰富”、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章法的制作更加吸引眼球成为他们书写创作的主要关注点。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某个阶段评委的喜好,参赛作者为了作品能够入展,因此在这方面倾注精力,投评委之所好。
2018年9月16日,“现状与理想—当代名家书法批评展”在乌海举办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书法走过的历程,其中也是呈螺旋式进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的举办,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书法艺术真正从书斋走向展厅。但那时的书法家还没有走出长期形成的“书斋情节”和自娱自乐的书写状态,在修养、学问、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传统观念下的那一代书法家,面对近代以来的走向公共空间的“展厅”,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完全不考虑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差异性的旧样式作品挂入展厅,所以出现了作品与展示空间的不协调,即缺少一种现代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书法家们开始关注书法作品的展示效果,而这正好迎合展厅的需要,展厅一时间成为众多书法家追逐的竞技场,为了适应展厅视觉要求,书法家们除了不断完善自我技法训练外,也逐渐注重书法形式的制作。参赛者无不绞尽脑汁,勤练技巧,精心策划,完成一幅具有技巧兼设计的书法作品。展览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对所谓“视觉冲击力”的追求在展览中凸显出来,更多的书家参与到书法作品的展厅样式的开拓中来。在外在形式上大做文章,且标榜自己的书法最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最能代表时代精神。当代书法在气韵上与古代经典法帖存在不小差距,然而在形制的新颖、技巧的丰富、取法的宽博、个性的张扬等方面,大有超越古人之势。与此同时,展览的评委崇尚“展厅效果”,更愿意将“技法”“制作”摆在更前端,而对文辞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态度更加含蓄。也许在评审过程中,文辞问题的关注度也有,但是其中的权重到底还是不高,这导致在历届全国书法展览书法作品中出现大量“受到质疑”者。这些作品或有不同严重程度的文字、文辞方面的错误,然而都出现在展厅中“冠冕堂皇”地吸引眼球与舆论。
近年来,从十一届国展开始,到“现实与理想——当代名家书法批评展”,书法创作又经历了一个极为重大的转变,开始特别强调书法艺术的“文化属性”,对于书写文辞错谬、书家国学修养底下、书法中错别字频现等问题进行了痛彻的反思,推出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措施,至少在作品展出之时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笔者认为,展览、比赛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展示书法艺术和观摩、赏析、切磋书法技艺的平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书法展览、比赛等活动,继续把书法关在书斋里,请问在科技空前发达的今天,书法的实用性日渐式微,又如何传承和弘扬书法?如何体现书法的现代性?
“现实与理想——当代名家书法批评展”展场
笔者之前参与了“现实与理想”批评展的文字审察环节,并对文字文辞方面错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统计。这次统计呈现出的结果,令人咋舌。受邀书家虽然都是全国书法名家,但初审提交上来的作品中,文辞错误的数量和比例,出乎意料之高。只有极少数书家(共18位数家,仅占104位参展书家的17.8%)不在这方面摔跟头,而恰巧这部分书家也是当下书坛的中坚力量。这个现象也可以反观到我们整个社会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
纵观书法近四十年的发展变化,诚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碰到的既定的、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就是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在书法的新时代,对于文化修养的重新重视,逐渐又将书法家的关注点回归到自身修养中来,但这个阶段的文化修养,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文化修养,有相同之处,但呈现的面貌已经发生改变了。正如书法圈中常常引用的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话:“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当代书法的发展也基本遵循了这一规律。
书法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因此透过它在现当代的发展规律可以一定程度上推衍出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一个大体面貌以及一些现代性特征。当前,书法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即“技法”“设计”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繁荣发展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文化根基的缺陷也在这个最辉煌的时刻被扩大化、严重化。因为文化底蕴的不够,而将展览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拉低到“满纸匠气”。于是,书法的发展又让我们想起了《鸡肋集》中那句话,“学书在法,其妙在人”。重新将书法家的关注点拉回到对自身修养的提升方面。而对人修养的锤炼,本就应该贯穿书法人的一生。
现实与理想——当代名家书法批评展开幕
现实与理想——当代名家书法批评展论坛
现实与理想——当代名家书法批评展论坛现场
(责任编辑:杨晓萌[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