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2019-01-26 09:46:27 江静
藏家周佺
熟悉周佺的人,现在都叫他“周金金”,是圈内小有名气的金银器藏家。这个外表有些酷的28岁青年,爱好有些极端,足球和古玩。从杭州放假回到长沙的第一天,他就一头扎进了天心阁古玩城,会友也是看货。
周佺有时候也会想,如果当初没有加入那个QQ群,没有得知那个消息,他现在会成为什么样子?“可能会在证券公司上班,也可能会在美术馆上班。不管是哪种可能,肯定不会是今天的我。”
【“周半仙”自学成才】
2011年,周佺在长沙市一中上高三。他是一名体育特长生,已被提前录取,拥有了大把闲暇时间的他,参加了一次QQ群的线下聚会。
这个QQ群是一群遗址探险爱好者,聚会中有人分享一个消息,长沙当时正在修建的万达基地上,挖出来许多碎瓷片,有唐代的,也有宋代的,各种窑口都有,品相还不错。得知消息的周佺和朋友就去了,捡了两大桶子。他把图片发到了群里,有人出300块买了下来。这是周佺挖到的“第一桶金”,从此开启了他的收藏之路。
周佺收藏的长沙窑小玩具一组
“那时恰好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各地住宅和商业中心拔地而起,长沙也不例外,那些在地底埋藏了几百上千年的文物,也终于有机会重见天日,一些文物相继在施工中被挖出来。那个基地靠近江边,在古代是个运输码头,被挖出来的那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属于当时的生活垃圾,管得并不严。”周佺经常溜进基地,挖到了不少瓷片、残器,也有品相很好的东西,他曾挖到一个唐代土罐和唐代小玩偶。
周佺看《中国陶瓷史》不下十遍
在进入基建工地之前,周佺已经在清水塘古玩市场晃荡了好几年,每天耳濡目染,对文物、收藏有一定的积累。但是,他仍感到自己眼力和知识储备上的严重不足。从不爱看书的他,他开始拼了命地学习,每天只睡3、4个小时,一本500页的《中国陶瓷史》前后看了不下十遍,都被翻烂了。他把每片瓷片清洗干净,和书里的样图做对比。为了方便把玩,他将衣服和裤子的口袋中塞满了瓷片,方便他随时拿出来把玩,甚至上洗手间也不例外。
因为痴迷收藏,大学时期的周佺一直独来独往,班里同学送他称号“周半仙”。靠着这股子痴劲儿,周佺靠着自学消化了晦涩难懂繁杂艰深的古代陶瓷史,成功将自己磨练成一位货真价实的陶瓷收藏专家。23岁大学毕业时,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百万。
“赚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我看清了我以后要走的路。”大学时,周佺在证券投资班学的是财政金融。毕业后,他选择了艺术和收藏,第一份工作签了阿里到了杭州。
周佺藏品
【新手藏家交学费】
收藏免不了交“学费”,周佺也不例外。他有两次打眼的经历。第一次是去工地收长沙窑。“他们把东西埋在土里,然后再扒拉出来,说是长沙窑。当时年纪小,不太懂套路,就上当了。”第二次的起源是在清水塘古玩市场。
周佺在清水塘古玩市场看到一个康熙盘子,很漂亮。卖家说新化还有一个青花笔筒,要2万。“那个价格在当时来说,相当便宜了,随便可以翻一倍。我和朋友凑了钱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了过去,没想到对方坐地起价,交易没有谈拢,准备返程时经人介绍说还有一件青花执壶,要便宜一些。”周佺事后回忆,从那时起,他和朋友就被人下套了。
“卖家是个老奶奶。起初不愿意卖,介绍人帮着我们极力劝说,终于答应了。老奶奶从她老伴儿的灵位下面打开一个柜子,翻出一个包裹,外面的布破破烂烂,看上去很有年代感。当时天已经黑了,心里还是有点点犹豫,但又一想,万一是真的呢?而且价格那么低,只要1.7万。”周佺觉得捡了一个大漏,他们将这件执壶背了回来,拿去一检测,是新的。
周佺藏品
“老话说,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当时我对青花不太懂,而且我起了贪念,心术不正,所以吃了亏。”这次教训让周佺印象深刻,他把那件瓷器砸了,睡了一觉,然后又重新开始:“幸亏经历早,金额也不多。再买古董的时候,我就告诫自己,第一,不能有贪念,决定不能有;第二,一定要谨慎,即使有99%的肯定,还有1%的不确定,都不能下手。一定要有百分百的把握。”
现在周佺收藏的渠道,很大部分来自朋友圈,他的收藏来源有将近50多人,他比较信任的有四五人。“这些人提供的基本上是老货,经过这些年的交往,大家对彼此都很认可。虽然跟其他地方相比,他们的货可能会贵一点,我宁肯出高一点的价格,这很值得。”他也会跑去各大拍卖行看预展,看到喜欢而且价格合适的,会毫不犹豫拿下。
【成为“周金金”】
周佺的工作经历变动比较频繁,先后做过陶瓷史讲师,美术馆接待、互联网运营,收藏却从未停下。2016年,周佺偶然从朋友处买到了一幅宋代金耳坠:“这是一幅双凤耳坠,运用了锤揲、焊接、模具等多种工艺,这种耳环在宋代应该算是顶级的了。”从此打开了他另一个收藏门类--金器。跟研究瓷片一样,在进入金器收藏以后,他几乎买来了所有金银器相关的书籍,一本一本地啃,一点一点地学。
“金器在古代也是属于奢侈品,在大唐盛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到了宋代,金银器制造业更为商业化。普通百姓也能拥有一两件金银饰品,所以宋代金银器的存世量较高。但是总的说来,金器属于小众收藏,最主要的是量不大。”经过收藏、筛选,周佺攒下来一整套宋代金器首饰,包括簪子、头帘、梳子、耳环、霞披坠等等,“我说的‘一套’和出土文物中‘一套’概念不一样。我参考了宋代人妆饰,先后收藏了各个品类的饰品,然后每个个品类中挑选出最好的一件。”
周佺藏品
周佺藏品
周佺藏品
看惯了自己的藏品,周佺对现代的饰品就有些看不上眼了:“造型和设计简直不要太‘low’。事实上,很多当代的设计都是从古代文物上寻求灵感,很多国际大牌的设计都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他戴了一枚金戒指,是他的收藏,造型简单,三个圈圈,由一条抽象的龙环绕相连。周佺对于这个戒指非常喜欢:“这个我是要戴一辈子了。等哪天我死了,要被火化了,这个指环也要跟我一起。”
就是这枚戒指
收藏了这么首饰,周佺除了自己欣赏,也会外借给朋友参加节目或者活动,终于收获了一个称号“周金金”。
周佺父亲是商人,母亲是会计。没有任何家学渊源,周佺从300块钱起家一点一点挣下了他的收藏。周佺归结为自己的天赋:“我只要看过一次窑口的资料,以后再看到类似瓷片,基本上就会有印象。收藏其实是个类比学,实物在手,跟资料做对比就出来了。”话虽轻松,但是周佺为此付出的努力并不少。
跑去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去看展览是周佺的生活常态,交通费用成为他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开销。阿富汗国宝展首次在故宫展出时,他早早定了机票赶在开展首日去看。因人太多,他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最终等来了故宫闭馆。于是,他在北京住了一晚,第二天看完展览飞回了杭州。作为一枚钢铁直男的他,在博物馆里看到喜欢的展品看到泪流满面。
【不买房的90后藏家】
除了日常开销,周佺把他的全部收入都投入了藏品以及藏品的保护中。现在他的收藏以高古瓷器和中古金器为主,其中金器有40余件,都是他的心头好。为了这些藏品,他在杭州租了两套房,一个是工作室,一个专门用来展示他的宝贝。他租的是一个毛坯房,从设计到装修,他亲力亲为,打造了一个专为他和朋友开放的私人博物馆。
周佺自己设计的私人博物馆
是的,他还没有买房。他打算在杭州定居:“与长沙的古玩市场相比,杭州的市场更大。长沙的东西市井气,而杭州的东西有文人气,偏雅致。不过这两年杭州房价太贵,总有人‘撺掇’我卖藏品买房。我打算过两年再买。”
他因收藏结交了很多朋友:“很长时间里,我都是圈里年纪最小的,交往的朋友们至少比我大五岁以上。他们亦师亦友,在互相交流中让我收益良多。他们的眼界和经历,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周佺慢慢发现,有更多年轻人正在加入收藏这个队伍,“我前段时间认识了一个玩古玩的年轻人,99年的。”
与老一辈藏家相比,周佺觉得,虽然少了很多以前的机遇和奇迹,但是90后有很多先天的优势:“上一代人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而90后都经过了系统的高等教育,了解中国艺术史、西方艺术史,有机会同世界各地的藏家去交流,跟同龄人,甚至年长的人沟通,会形成自己的想法。作为一名收藏家,眼光和审美要跟上时代的大趋势和节奏点。我们要高于这个节奏点,要负责告诉大家这个行业的变化和奉献。”
周佺爱打DOTA,爱踢球,也爱在闲暇时间宅在家里对着满屋收藏慢慢把玩。他打算过两年再办一个藏品展,通过展品展示宋代女性生活的细节,感受那个时代的美丽与哀愁。然后再细细梳理收藏的这些年。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