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城市之五】2018杭州:江南折叠中的大江大河
2019-01-31 09:50:42 邹萍
“杭州这座城市特别有意思,但它究竟‘有意思’在哪呢?”
七年前,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决定离开北京到杭州工作与生活。对这个“有意思”的问题,他七年的体会是:要回到当年蔡元培先生放弃北平艺专而在杭州另建国立杭州艺专的初衷。蔡先生当时说,北平,也就是北京,已经太噪杂了,不利于学术和思想,而杭州这个城市恰恰是他选中的学术和思想最重要的艺术之地。
某种程度而言,当代国人对理想生活的念想,都折叠在“江南”二字里。所以,在艺术头条启动全国性盘点类选题【艺术城市】之际,“杭州”被视为重要关注对象。相对北京的“贵气”,上海的“繁华”,武汉的“热腾”,杭州的2018可谓惊喜与遗憾并存,先行者们酝酿若干年的探索和浮沉于此年喷泄而出,但某些顽疾并未获得根除。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王犁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他对此的感悟是: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西湖,有钱江,今天做的不好,还有很多好的历史留恋,还有好的书店、博物馆、美术馆可以闲逛,慰藉我们失落的内心。
或可与君共勉。
“他们”眼中杭州的2018
该选题策划过程中,艺术头条对接了诸多活跃于杭州这座艺术之城内或外的鲜活代表。他们给予的反馈中,关注点有重合,亦有不同,但均可成为阅读这座城的线索。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他们对这座城的热爱与反思,故特攫取部分(有编辑)先做呈现。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其实,国际上的当代艺术已不是学院艺术,所以艺术学院究竟培养什么样的艺术家?它培养的人跟这座城市,跟这个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我想,中国美术学院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案例,它最重要的启发点就是艺术对社会的作用,艺术家要秉持自己的理想,参与并对社会改革产生贡献,这也是许江院长率领下的中国美术学院15年来对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亮点,同时,也可以从我到杭州七年来所任职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的所作所为中看到。
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理念对社会的推动是一种全方位的结构性关系,所以某种意义而言,中国美术学院已经是一所全新的美术学院,它在中国艺术教育人才的发展以及艺术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中,有非常独特的作用。我们今天看到的杭州的魅力,无论如何不能少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贡献,而且仅仅是中国美术学院贡献的一个缩影而已。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总体而言,我觉得2018年杭州有非常多重要有质量、有意思的活动,但本城的艺术生态依然存有某些缺陷。一方面,美院太强大,几乎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与美院相关,民间的艺术生态发育得不够,画廊体系还没真正展露生机,艺术园区尚未绽放出活力。另一方面,似乎这么多年,杭州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密切的跨界艺文群体,作家群体、影视群体、艺术群体,包括科技群体,这些群体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和实质性的联动。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每年大量的学术讲座和展览,质量很高,但大多封闭在校园内。其实这些讲座和展览都向全社会开放,但渠道不够,传播网络没有充分动员起来。来年希望能够建立起更通畅的连接通道,特别希望本地同道能多参与美院的艺术生活,因为美院做事情从来不只是为了美院自己,而是要汇集全世界的艺术和思想资源,传递给任何希望有所创造、自我改变的年青人。
(点此阅读全文)高士明盘点杭州艺术生态:汇集全世界艺术思想资源 传递给任何希望自我改变的年青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杨振宇教授:2018年杭州的艺术活动丰富,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是以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展览和活动,以及西泠印社的一些活动;第二是各个艺术机构引入的几个国外艺术展览,譬如全山石艺术中心举行的“罗马尼亚油画大师柯尔内留·巴巴作品中国巡展”,浙江美术馆举办的安格尔作品与收藏展,意大利雕刻家布鲁诺作品展,还有光达美术馆举行的几个主题展览,这些展览让杭州成为全国关注的中心。第三,是几个以中国传统艺术为中心的展览,如浙江博物馆“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和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和风屏山——第五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等。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王犁:在现代策划概念的运作下,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让这个城市与西湖边这所早已存在的学校脉动起来,在轰轰烈烈校庆过后,倒要聊聊自己心中对学校的情感。二十多年前搭长途汽车,边上一位浙大毕业的老太太,聊天中知道我是中国美院毕业的,问我学校是否还在平湖秋月后面,她在玉泉读书时,到西湖玩,骑自行车经过这所美院的校门。这样简单的一两句对话,不知道怎么撩动我内心的波澜,我怎么会在这么几句对话中回到平湖秋月的美院,这一点点细微的线索足以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暖与光荣…对我来说,如前所述,母校如故乡,我会把她当成隐私的一部分,在内心享受情感的涌动与幸福。
虽然出生在浙西农村,从小在片言只语中就知道西泠印社,1980年代湖滨杭州书画社一张印有“西泠印社”四个字包裹材料的纸,我都会压平好心收藏,姐姐给父亲说我听到“西泠印社”四个字像听到国之歌一样就想立正,肃然起敬。
其实杭州2018年最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博物馆武林馆推出“金石书画”等系列展,那些库房的珍品能够梳理出来给市民看,每一次去看都觉得在这个城市的福气。
杭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西湖,有钱江,今天做的不好,还有很多好的历史留恋,还有好的书店、博物馆、美术馆可以闲逛,慰藉我们失落的内心。
青年策展人宋振熙:国美90周年校庆是激动人心的一次校庆,再10年就是百年校庆,我们不断梳理校史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梳理中国教育之路,我们对人文主义有着浓厚的情感关怀,这是我们成为一个不可被历史抹灭的一处美育力量。在看历史之余,我们还要开未来,看我们之后的道路怎么走,一代人在这时开始退隐,学院力量在重新聚拢,未来是一次大规模系统提升,校史中或许会给我们一些答案,但坚决和团结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
国美美术馆特色逐显。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担负的责任比其他美术馆更多更大,在面对一些体制弊端问题的同时,克服而出新这很难。又要辅助学院教学工作,又要面对公众做教育职责,还要做一些实验先锋的学术研究。在重重困难前,美术馆开始有了一些梳理,从团队的凝聚力到新鲜血液等我注入,我们发现慢慢有美术馆品牌展览和研究在建立。而且更具有国际视野,这不是一下子能做到的,但循序渐进的改变我们都看得到,作为美术馆资源匮乏,优秀展览生产贫瘠的杭州,这是一次重要改变。
浙江美术馆原创展腾飞,这是一次惊喜,在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浙江美术馆,开始有一些国际视野的展览,此外,对在地青年艺术家单元的扶持,对当代艺术类型展览的开放态度,让整个杭州惊喜、兴奋。面对全国大城市中美术馆展示内容的改变趋势,这个方向是大趋势,迎合年轻化的城市观看者,美术馆的研究、创造也要跟上。但如何平衡体制性和展示性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难点。
辐射全城的“校庆”
毫无疑问,2018年,杭州最广大的历史契机来自一场校庆: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华诞。这所学校与这座城异常紧密的关系,估计难有媲美。而当“校庆”成为杭州的核心词时,“国美模式”则同步成为热词。这场校庆契机中,国美的“一典、一展、一馆、一会”已然成为吸睛重点。
“2018年,杭州诸多艺术事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美院90周年校庆,主要展览虽然是在北京和旧金山两地,但杭州也有一系列重要活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依然难忘3月16日的“重返孤山”大型影像行动。“当时出动了12条船、18台电影摄像机,老老少少500多人行进在烟雨迷蒙的湖山之间,构造出几代艺术家生命中的高光时刻。我相信这部影片打动了非常多的人。加州美术学院院长斯蒂芬·比尔告诉我,虽然他并不明白这群人为什么在湖山之间行走与眺望,却能体会一种感觉:一是时间的忧郁,即历史感;二是在朝向湖山观望时,所有人都展露出生命中的尊严;三是学院的家族感,这是现在的西方大学很少有的。”
从3月湖山烟雨中,500余名国美师生重访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旧址,完成一次跨越90年的影像拍摄起,到历时十年编撰而成的《国美之路大典》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发,再到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大展”,Panel 21: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举行,建校九十周年庆典大会、“我与改革开放40年”系列座谈会、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和系列专题学术展、“寄言2028”校庆特展、“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展览开幕,召开国内艺术院校院(校)长座谈会、“危机与潜能”国际美术学院院长论坛,隆重举行良渚校区奠基仪式等,这场以杭州为据点、辐射全球的祝贺活动缔造了一场具备模板意义的社会事件,而事件引发的诸多趋势更值得留意,如院校力量的强大亮相、国际视角的布局、全球视野的开拓等。如11月,国美与已建交30余年的旧金山美术学院联合举办“From/To:中国艺术教育的哲匠之道”特展及“感受力的贫困: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Ⅲ”在旧金山美术学院举办,向世界展现中国艺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在德国卡塞尔举办“视觉的诗:面向真实的时间”实验影像展;在英国伦敦举办“致敬2018”特展;在日本东京举办“戏曲百折”展映等,推出首届国际光媒介艺术展、“21克—2018杭州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暨欧洲巡回展、2018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等展览和学术活动。
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
美术馆“们”莅临质变节点
这一年,杭州的美术馆集体表现抢眼,尤其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和浙江美术馆。前者以群体之姿重塑艺术服务社会之模式,后者则以突破性的高品质原创展莅临质变节点。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群各项活动围绕“校庆”在展览、典藏、公教、研究等方面展开并分工明晰。首先是备受国际社会及博物馆界瞩目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在国美90周年校庆日正式开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接待观众20万人。年底成功召开首届全国高校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年会,成立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通过章程和组织机构,达成“杭州共识”。南山路美术馆则利用平台优势,全年主办、承办展览37个,接待观众30万人。其中重要展览有:“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寄言2028—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特展”、“书艺传家—刘江捐赠书法篆刻艺术展”、“光影不惑—我们的四十年影像展”等。完成地下实验展厅改造,于11月3日举办首展,陆续主办:“青年艺术家实验展扶持计划—从这里出发”、“表象的突触—当代艺术实验项目”、“第四届Intel-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携·地下室”等展。民艺博物馆则于2018年提出“新民艺”计划并举办多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接待观众18万人。潘天寿纪念馆馆舍建筑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公共教育活动全面发展,各馆均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系列公共教育项目,馆群全年共举办各类教育项目150场以上。“今年,三馆仅公共教育活动就举行了近300场,这些已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教育,而是利用博物馆这个平台,把每次展览的研究、探索以及新的艺术增长点,通过不同方式与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产生沟通,这种艺术服务社会,艺术进入社会以及艺术推动社会的审美、思想及观念的发展都是前所未有的。”杭间说。
经过半年左右的调整,浙江美术馆于2018年迎来腾飞之年。此变化最重要的体现便是对原创展览的重视和年轻力量的积极吸引,高质量引进展纷至沓来,有机内生力量逐步强大。通过浙江画院党支部书记、山水画工作室主任茹峰的观察,近几年浙江美术馆整体展览的量与质都有进步:“(主持副馆长)应金飞本身就是知名艺术家,思想也比较当代,这几年浙美在他的带导下更学术,也更接地气。”尤其是2018年,浙美看展“排队”已成常态:潘天寿、傅山、王铎、安格尔、丰子恺、布鲁诺诸展均排起长队。
全面主持工作之初,浙江美术馆主持副馆长应金飞曾明确向艺术头条表示将全力投入“顶层设计”:浙江美术馆是有一定高度的行业标杆,我们要明确而直接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也就是提供标准。2018年1月至3月,“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一举完成后续“版刻千秋—中国传统水印版画”“东方意蕴—中国木版年画与浮世绘”“汲古镌今—中国现当代水印版画”“拓山印湖—公共艺术项目”四个篇章,展出期间引起社会公众和业内外的极大关注与积极反馈。展览画册也以其独特的设计思路第二十七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奖会金奖。环环相接的奖项与肯定印证了“深度策创”机制在投射在策划、研究、展示、推广等各个层面的工作价值,后台观众评价满意度高达100%,最终还带来丰厚收藏成果。同年,“南山138”项目上线,采用遴选机制,将青年艺术家和青年策展人结对,在共同的磨合与提升中完成展览项目。在为优秀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和收藏平台予以激励的同时,“我更希望通过对馆内青年策展人的全方位锻炼,突显‘有机美术馆’的意义,通过自主策划建立起一个循环良好的‘策-创-展-藏’事业生态,为建立更多层次,更为广泛的国内外艺术交流做出规划和铺垫。”应金飞说。
传统深化 设计翻篇
2018年,杭州在持续深化传统的同时,于设计板块取得重大跃进。
“首先要提及的,是由浙江省文化厅、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中国美术学院携手主办的‘千载清风’纪念文同诞辰1000周年系列活动。这场高质量的古代书画展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墨竹的聚会。文同千年,是一个观念的千年——‘胸有成竹,身与竹化’,物我之間,人天之际,笔意生意合为神气,成就了中国画史的千载风华。”高士明说。
年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的“和风屏山——第五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则再次对传统进行了纪念。“中国画双年展历来有一个逻辑,就是从中国书画特有的形制出发,探寻它的形式基因、展示机制和场所精神。这次展览以屏风为创作媒介与展示策略,深入挖掘屏风的历史内涵与表现潜能,探讨屏风的空间意识与场所精神。”在高士明看来,屏风既是实物,也是一种图像;既可以分割实际的建筑空间,也可以构造出象征性的社会空间;既具有现实之功用,又是通往图像世界之入口。“无论在汉唐的礼仪性空间,还是宋代以降的书斋式空间,屏风都以其独特的符号形式构造出中国绘画的一种场所精神——显隐相间,隔而不断。”
作为传统文化在地传播的重要基地,浙江省博物馆2018年成绩斐然。据不久前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2014-2016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全国仅8家博物馆荣获“优秀”称号,浙江地区仅浙江省博物馆一家。截止2018年11月30日,进馆参观的观众人数达到402.6万人次,史上首次突破400万人次大关。“其实杭州2018年最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博物馆武林馆推出‘金石书画’等系列展,那些库房的珍品能够梳理出来给市民看,每一次去看都觉得在这个城市的福气。”王犁说。
其实,相对传统力量的强大,杭州的设计力量史上长期位于下风。但这一现象在2018年彻底翻篇。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开馆。作为中国首个具有西方现代设计原作系列收藏的博物馆,它的正式开馆预示着在杭州,这个传统艺术资源深厚的江南之城,不仅成为地方重要的文化新地标,更彰显对当下生活美学引领地位的决心。同时,民艺博物馆于2018年提出“新民艺”计划,自主策划“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民艺中国—女红系列展”、“中国现代设计巨匠—陈之佛特展”并举办多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从南山路美术馆偏重当代艺术和教学实验的探索,到设计博物馆对西方设计非简单性介绍,而是站在中国人的观点去研究分析西方当代设计对中国的作用,还有民艺博物馆对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生活艺术的重新挖掘,都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理想和以及通过美术馆博物馆这个平台对社会产生作用的使命。”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说。
随之而来,是创新设计学院的成立。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学科拓展的全新增长点,它的诞生是国美在“双一流”建设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被视为推动国美设计学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辟新之路和学校综合改革和转型的创新之策。紧接着,是由浙江省政府支持推动,中国美院主办、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协办的第三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的启动,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节、最设计•中国美院展等活动更是打造了一大批特色文创品牌。
二级市场源于坚持的惊喜
近年,艺术品二级市场低迷状态持续,但在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看来,“坚持”的持久效应恰可在低谷时获得验证:“西泠拍卖在创业之初提出八个字“真乃居先、诚为业本”,企业一路发展走到十五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大家对品牌的认可离不开诚信经营的宗旨。2018西泠秋拍的一件拍品,从3.8万元起拍,最终1840万元创纪录成交,这里面既是惊喜又包含着必然,体现的是西泠拍卖这块品牌坚守的初心。”他提及的这件作品便是市场中尺幅最广大的《石渠宝笈》著录作品—宫廷画家方琮的《扁舟载鹤图》,当初委托人以3.8万元委托上拍,之后经过一再研究鉴定,确认是乾隆帝、嘉庆帝鉴赏、《钦定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重要作品,拍卖前的估价标注为“3.8万至1500万”,也被媒体称为“中国拍卖行业最重大跨度拍品估价案例”,并引发社会各界讨论。“这样的例子在公司发展历程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八年前,西泠拍卖公开征集的《战国策》,委托人底价几万元,最终经过业务人员的查找资料、一番考证等工作后以800万元创纪录成交。时隔八年,又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件。艺术市场需要信心保障,也只有让学术引领、坚持诚信经营才能给市场序发展提供更大正能量,给市场长期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陆镜清说。
附相关深度文章
【图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首露真容!30张精选实景图能否满足你对它的想象?
【艺术人物】校长“滕固”:三封倾诉衷肠的信与两年半的临危受命
【雅昌专稿】林风眠给蔡元培的十封信:90年过去,艺术教育更好了吗?
【雅昌专稿】国美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非遗传承 高校的责任与使命
【雅昌专稿】2018年9月 一群青年在杭州勇敢地公开讨论“女性”
【雅昌快讯】3.8万起拍 1840万成交:清宫旧藏《扁舟载鹤图》高溢价成交塑西泠好口碑
【雅昌专稿】“我为什么要将意大利雕塑家布鲁诺·瓦尔波特引进中国?”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