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志雯:通识教育 美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9-02-26 10:56:22 戚志雯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曾经统计过:美国注册在案的职业有720个,而在不久的将来,将有47% 的职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当然,机器超越人类的只是智商和运算层面,而人类所拥有的情感和创造力却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超越的。而人类这种独特的情感和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美育培养的。
情感和创造力虽然是人类天生的,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两种天赋的培养和展现可能会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甚至掩盖。正如席勒在其名作《审美教育书简》中所说,伴随着工业文明而产生的一系列紧迫性问题撕裂了人类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其结果是“我们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牺牲品”,从而导致精神危机的出现。
儿童在大自然中进行创作 图片:白石墨韵工作室
如何拯救不完整的人?如何弥合感性和理性、精神和物质之间的裂隙?席勒提出经由“非现实的道路”,也就是美育之路,来弥合二者的分裂,并最终达到和谐。正如席勒所说,改造人的目的不是别的,正是为了人本身,人既是改造的对象,又是作为目的出现的,所以审美教育于当今来说,与其将其寄托于理想,不如落实于现实中的个人。
在大多数人看来,幼时所上的美术、音乐课不过是文化课之外的娱乐、休闲,似乎并无其他意义,只有专门学过艺术的人才理所当然地具有对“美”的欣赏能力。这不禁让人思索,多年来,我们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中“美”是否发挥了作用?美育到底是什么,它可以和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挂钩吗?现代社会是否应该更重视美育?
我认为,美术、音乐、舞蹈、哲学美学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必然不能涵盖美育的概念。一方面,因为这些专业教育所针对的只是部分人群而非大众,另一方面,它虽然能够对部分人起到美育的作用,但事实上教育的目的却是为了对受教育者起到知识、能力上提升的作用。
儿童正在进行美术创作 图片:涵艺美术工作室
美育是通识教育,或者说它本该是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简单来说是一种人文教育,这是一种要求识见博通的教育理念,它重“育”而非“教”。在通识教育中没有硬性的专业划分,受教育者可以普遍地依据自身意愿汲取所需而不受所学专业的限制,这样教育下所“孕育”出的才是真正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非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生产流水线的“产品”。
美育不是填鸭式的强行灌输,而更像是教人顿悟。这种益处并非是直接转换成物质的有用,而是被艺术浸染后拥有的一种感知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以无利害的姿态面向大众,期望改善的是大众的审美态度。
美育所带来的新的审美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无态度”的态度。对于“美的东西”看不懂便大加指责、谩骂,人云亦云“价高便是好”的也大有人在,而美育所要达到的便是让观者普遍地摒弃实用、功利的目的而进行审美活动,用艾利森的话来说,就是必须要保持一种“空灵闲逸”的精神状态,这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心中对美的追求就从未停歇,不过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一些外物所蒙蔽而变得不那么清晰了,所以培养人的生活和审美态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伪存真,让感性和理性得到调和,唤起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对于美的追求,让人文精神重生。
(责任编辑:杨晓萌[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