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宝宝》用隐喻手法描绘了一段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却难能可贵地用现代的、具有国际性的视野去讲述故事,让中国文化内化为一种真挚的情感,并具有当代性的反思。
《包宝宝》为中国风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创新案例——所谓的东方元素、本土元素,不仅仅存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尘封的历史符号中。基于现代情感的经验反思与价值判断,往往是文艺作品发掘民族精神的富矿。
日前,由华裔导演石之予执导的动画短片《包宝宝》,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包宝宝》英语原名为《Bao》,一语双关。导演石之予说,这既是指中国美食“包子”,也指中国父母心中的“宝贝”——孩子。这也点出了《包宝宝》何以惊艳国际:传统的中国形象之中包裹着纯正的中国式情感结构。
“《包宝宝》用隐喻的手法描绘了一段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却难能可贵地用一种现代的、具有国际性的视野去讲述故事,让中国文化内化为一种真挚的情感与具有当代性的反思,这种当代性立场,是十分可贵的。”在曾任上海国际电影节动画片单元评委的动画人袁梅看来,“中国风动画并非只能唯美复古,这部动画短片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现代性开掘值得借鉴。”
一只可爱的小包子中藏着多少中国父母“放不开”的爱
《包宝宝》去年以 “贴片”的方式“傍”着《超人总动员2》上映,让不少冲着皮克斯动画大片而去的观众,误以为自己走错了片场。但这部不到八分钟,没有一句台词的短片,很快攥住了观众的心,收获网友评价:“看饿了,也看哭了。”
在动画学者看来,画风有点“萌”的《包宝宝》,内涵很深刻。这部短片恰恰是无数“中国式亲子关系”的走心写照:母亲悲愤交加地将小包子吞进肚里的一幕,是短片的高潮,让不少观众震撼,这份震撼来自极致的情节设定,更来自对亲子关系的微妙隐喻——最不愿孩子受到伤害的母亲,却因极致的保护欲,对孩子造成了最大的伤害。
直面生活本身,往往才能产生最真挚的情感、最深刻的批判以及最动人的和解。《包宝宝》用各种细腻的情节刻画,讲述着这份沉甸甸的亲情:寂寞的母亲因为包宝宝的到来重燃生活热情,她为包宝宝洗澡、打扮、喂食,对她而言,这只亲手包出的小包子仿佛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包宝宝成长为一个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望的小少年,他想要结交更多的伙伴,看重自己的私人空间,害怕孩子受伤的母亲总是处处插手、事事关心。这种全情投入的付出后“不愿放手”的心情,击中了多少中国父母。而对子女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解析父母内心“挣扎轨迹”的生动样本。
除了纯正的中国式亲子情感,《包宝宝》中俯仰皆是的中国元素,也植入得极为妥帖。客厅里的福印等传统设置,与之后儿子房间中的篮球明星海报形成对比,展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审美代沟;母亲与孩子怄气后,还是为孩子准备了一桌丰盛的中国佳肴,不禁让观众联想到无论什么时候,笃信“民以食为天”的父母总想着用一桌好菜来表达很难说出口的爱。而这些传统元素不是虚浮摆设,直接参与到了情节的起承转合之中。
中国风,用现代视野观照文化情感才能打动人心
在动画人看来,《包宝宝》成功展现了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纠结感,更为中国风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创新案例——所谓的东方元素、本土元素,不仅仅存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尘封的历史符号中。基于现代情感的经验反思与价值判断,往往是文艺作品发掘民族精神的富矿。
事实上,一批外来“中国故事”得以征服全球,正在于其“用当代视角开采文化”的开放姿态。动画片《花木兰》的导演班克罗夫特就曾表示,这位来自古代的“中国女将军”之所以能够感动世界,是因为她“关键不在于我是谁,而在于我想成为谁”的现代人格宣言。在女性能力被压抑的古代,花木兰以“异类”的姿态,为现代女性提供了精神上的鼓舞。将功夫、美食、山水、熊猫等多种中国经典元素结合到一起的《功夫熊猫》,用幽默的表现方式讲述了少年成长的故事,展现出“只要努力付出,人人都能成为英雄”的励志主题。
传统文化与民族元素是中国动画取之不尽的宝库,曾经,《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天书奇谭》等中国动画片都因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极致的中国风呈现征服世界,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动画创作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开拓上停滞不前。要么一味追求在造型、画风上“复古”,导致时代性和全球化视野缺位;要么彻底向“西”看,直奔“好莱坞”模式而去。“这就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之间的脱节”,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如何让早已融入中国人血脉的传统元素与时代精神、现代审美共振,是国产动画必须思考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