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物】王有政:“自然”是我创作的唯一女神
2019-03-03 01:37:41 刘爽
人物画家王有政
“自然主义”、“爱与生命”“人性之美”等关键词属于王有政。与长安画坛悲怆、雄浑、浓烈的西部风格差异在于,王有政的乡土写实人物画中洋溢温馨与甜蜜,是首首动听的夜曲。
“当他来到这个世界,从母亲的慈目中第一次感触到真爱;从此,一颗种子深藏与心。后来他做了画家,便到世上去寻找、去相认、去表述,不知疲倦地将充满真爱的温馨人性播散在他的作品中。”其多年同学好友、评论家程征这样概述。
另一位评论家好友刘骁纯则为王有政的画风定义为“田园自然主义”,认为他艺术风格鲜明而稳定,在用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和真实心情“描述生命。”
王有政也是全国美展上走出来的画家,从1979到2009年间,他曾连续五届获得美展各类奖项。他对生活美、人性美、亲情美、自然美的独特发现,应了罗丹的话: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
不是宏大叙事、不是长歌当哭,画里永远是朴素的、明媚的农民。
“自然”是王有政创作的女神。
《悄悄话》 1979年获全国第五届美展二等奖
一战成名 追忆《悄悄话》的背后
1979年,是王有政荣耀的开始,也是其审美态度与创作观念上的重要转折。
那一年,王有政38岁,供职于陕西省群艺馆,以《悄悄话》获第五届全国美展的二等奖,名满美术界。那时,乡土写实绘画正崛起,艺术家们大都站在宏大的高度上审视农民,带着史诗般的悲悯和苦涩。而王有政以自然主义的、朴素的农民视角画农民,画面上是田园式的温馨之美。这很与众不同,而这条“乡间的小路”日后成为他不变的创作源泉。
《悄悄话》是在王有政的激情和冲动下易稿11次完成的创作,画中老农是陕北卜家沟的卜学儒、孙女是自己的小女儿慧慧。而灵感来源也有故事:1978年的某天,王有政去碑林博物馆找老同学,在传达室等候时,一个小姑娘突然跑进来,趴在门房老先生耳边悄悄说了一段话,老先生会心笑着,小姑娘说完神秘的跑走了。这个瞬间打动了王有政,阅尽人世的沧桑与初涉人间的灿烂,普通人的亲情之美多么醉人。
王有政抓住了这一幕,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他找到平日陕北写生拍摄的老农正面照片,和小女儿的侧面照排在一起,作品的“核”产生了。王有政开始起草图画正稿,将在西安美院附中和大学以及工作后掌握的所有绘画手段全使用上了,为了达到理想境界,他吃力地“连滚带爬、连抠带咬、不择手段的走了过来”。反复琢磨、招数使尽,王有政才结束《悄悄话》的创作。这种不留后路的拼尽全力,成为王有政迷恋的状态,这种状态也使他一战成名,不光美展获奖,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美术》杂志邀约谈创作体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刊发,同时被选入了中小学美术课本。
《悄悄话》中,洒满阳光的窑洞迎来春天,枝丫上开了花朵,老母鸡带领一群活泼泼的小鸟在觅食,背着书包手拿作业本的小姑娘趴在和蔼的爷爷耳边开心地说着悄悄话,是温馨美好农家日常。农民生活有许多艰辛和苦涩,而王有政善于关注和捕捉的恰是这些“美”,这一宗旨再也没有变过。
和多年好友们在一起,左起:程征、王宁宇、王有政、郭全忠
和郭全忠在印度写生
五人艺术小沙龙 找到艺术的“核”
与王有政的《悄悄话》一起在1979年成为艺术焦点的还有其同窗、同事兼多年好友的郭全忠,郭以《千言万语》同获二等奖。这不是巧合,这其中也有值得探究的动人故事和艺术探索历程。
1958年,王有政从晋南农村考入西安美院附中,三年的学习后王有政在1961年得了一场病,回家休养一年多之后,1962年底返校后插到了郭全忠、程征、王宁宇等好友的班级中,从此,几人成了终生好友和志同道合的创作伙伴,加上1973年央美毕业分回西安的刘骁纯,五人艺术小组在70年代持续了近十年。五人中,王有政、郭全忠成为优秀的画家、而刘骁纯、程征、王宁宇成为出色的评论家,在中国美术领域各领风骚。
这是一段佳话,也是艺术界的小传奇。王有政说:“正是我们五个人年轻时对于艺术的痴迷与不间断的深度探讨,我才找到了艺术核。才有了后来。”
1964年7月,王有政们附中毕业,这一年很特殊,全国的美院国画系全部停招,唯有西安美院在石鲁等先贤的争取下,有了五名新生的名额,而王有政和郭全忠因为优秀的专业能力被录取,同伴其他三位分别是蒋一功、耿建、师锋光。同样拥有画家梦想的程征和王宁宇考入当时的工艺美术系。国画系由郑乃珖、陈忠志、陈光健任教,随时也可向刘文西请教,王有政在四年的大学时光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
1970年,王有政和小其三岁的郭全忠被分到陕西省群艺馆,这在当时,是唯一可以专业搞创作的艺术单位。程征别分到咸阳艺术馆,王宁宇则因历史原因分到安康一家与艺术毫无关系的单位。但是,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理想依然在工作后持续连接着彼此。程征对美学理论和美学风格产生了兴趣,王宁宇则迷恋上民间美术和地域文化。他们在毕业后经常在一起讨论艺术问题。到了1973年,央美史论系毕业的刘骁纯毕业回西安工作,也分到了群艺馆,相同的追求与共同层次的水准使得五人迅速成为好友,并形成了民间艺术小沙龙,经常汇集一起研讨。北京回来的刘骁纯在知识体系和学术上对他们几个影响颇深。
王有政回忆,当时群艺馆在西安西七路,“我在传达室边上有间小房子,当时妻子在蓝田教英语,回家不多,这里变成了我们五个人的地下沙龙。平时,我和郭全忠经常和刘骁纯夜谈。周末或出差时,程征和王宁宇回来便一起加入。”那时大家正值青壮年,有无数的想法和热情,经常探讨和争论,很多迷惑的问题在大家的交流碰撞中得以解决,正是因为这些数不清的“小沙龙”聚会,五人才成为精通艺术理论和创作的高手。王有政感慨地说:“我是在这里找到了艺术的核。”
王有政说五人艺术沙龙探讨的问题极其多,对他产生影响的观念大概有几点:在司空见惯处发现美;当一幅画有了“魂”,便有了生命;内容与形式的平衡;认识自己等。正是这些理论成为利器,帮助他打了很多战无不胜的漂亮仗。
我们是大地的主人 1976年
除了群艺馆的日常创作,王有政也曾以美术骨干调入当时的“秦文美”创作宏大历史素材,得到过石鲁先生的亲自指导,在1975年画过巨幅作品《我们是大地的主人》。“这幅画是由200多个人物组成的大场面,其中有具体生活依据的人物形象90多个。在画这张画前我只能画两三个人的组合画面,这之后,画再多的人物组合我也 不怕了。”王有政说。而王有政的创作能力也是由这幅画开始受到关注,曾上过1977年《美术》第五期的封面,也入选过大型美展。
但是,这类风格是自己的艺术终极追求吗?王有政还在继续寻找。直到1978年,他和刘骁纯同下陕北,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他的艺术理念和审美目标开始明晰。他开始画感动他的乡间生活情趣和美好的画面,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松动,这些有别于“高大全红光亮”的作品,也得到刘蒙天、刘文西等前辈的支持和肯定。于是,迎来了王有政的《悄悄话》以及以后不变的“田园自然主义”系列作品。
在那之后,也形成的王有政判断一幅作品好坏的标准:“不仅要看它是不是一个完美的形式构架,而且要看它有无生命的构架。真正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品的生命不是在画室里推敲出来的,而是艺术家被生活中活生生的东西感动时所获得,并在表现时得到充分表达。”
母亲, 我心中的佛 1994年
游子归 1997年
母亲,我心中的佛
在王有政自然主义的大量作品中,亲情占很大的比重,而母亲这一角色更值得关注。
1994年,《母亲,我心中的佛》采用了象征手法为“母亲”造像,并在画面上方书写了大段文字表达王有政对母亲的崇拜与爱。
而1991年的《游子归》则是王有政和自己母亲相处的真实描述。作者睡在母亲身边,母亲则在安详地做针线,是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真实再现,视之令人泪目。王有政解释:对于母亲来说,儿女就是她的“作品”。如果她的孩子成人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些成绩的话,那么,母亲就会觉得她的“作品”是成功的。
王有政有位平凡伟大的母亲,虽处乡村,也是读书识字上过女学的。正是如此,她在贫困的环境中一手将几位孩子抚养长大并都送往学校接受了好的教育。也因如此,王有政永恒怀念乡间生活和无私母爱,并遗传了母亲温柔并坚韧的性格。
2000年,王有政的母亲于97岁高龄去世。王有政悲痛难抑,并请书法家友人雷珍民为目前撰写墓志,描述了母亲“寸足当男,披星戴月,挥镰策鞭,纺织厨作、一肩承担”的艰辛勤劳。并认为其母是“贤妻良母表率。”
母爱的滋养是王有政创作源泉之一,他从生活中不断挖掘,形成动人的母爱系列作品,更广泛地被社会接受。
王有政和老乡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王有政在陕北写生
和农家孩子们在一起
一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王有政的所有作品,可以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概括。
他欣赏法国画家米勒,某种程度上,他就是中国的米勒,画不尽的乡间人物,倾注不完对于农民的质朴感情。
王有政曾无数次去陕北,并长期在一个叫卜家沟的地方,住下来,深入生活,研究生活,挖掘生活美。其好友、评论家王宁宇曾在文章《他从乡间小路走来》写道:莽莽无际的黄土高原、滔滔南流的黄河、乡间的小路崎岖蜿蜒,他是从这条小路跨进文化古都长安的。美术学院十年寒窗没能把他改造成“文人雅士”,他本能的更倾心于母亲土地的怀抱。
在“乡间的小路上”,他创作出了《翠翠、莉莉和娇娇》《捏扁食》《老驴头》、《艳艳》、《读》、《小卓玛》、《奶奶孙孙》等等乡土自然主义作品。
王有政说:假如自然主义就是“自自然然”,那么我宁可信仰这种“自然主义”。刘骁纯在王有政的某次个展之前曾撰文将其作品定义为“田园自然主义”。
王有政已经70多岁了,几十年来,在外界发生无数变化的时候,他不为所动,坚守、深挖着他的田园“温馨人性”。就算在80年底中期,他调入画院,在85传统笔墨和85思潮的双重夹击下,有过困惑和不解,依然没有改变他1979年形成的审美定势与方向。
也许,在王有政的观念里:美是永恒的。
捏扁食.1984年
翠翠莉莉和姣姣 1984年74x129cm
倦旅图.1989年
读.1994年
黄土高原人家145x366cm 2014年
爷孙俩 2014年144cmx144cm
早春200x200cm 2015年
纺线线--延安大生产运动(与杨光利合作).2009年
蝴蝶 2017年 123x123cm
锄禾日当午 2017年 165X96
后记:罗丹曾说过:“自然”是你们唯一的女神。王有政认可这句话,并始终践行着自然主义和美的追求。
“如果要说我这辈子有点什么贡献的话,就是对生活美的一些发现。如果我的画能唤起观众对生活的热爱,就是我最 大的满足。”这段话是王有政多年的坚守,他很早前就意识到这是自己要走的路,并持续这个方向。现在,依然不会改变。
王有政艺术简历:
1941生於山西万荣县,1964年毕业於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69年毕业於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美协顾问、黄土画派研究院付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文史馆馆员、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79年作品《悄悄话》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1984年作品《捏扁食》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作品《翠翠莉莉和姣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1989年作品 《倦旅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1994年作品《母亲 我心中的佛》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1999年作品《读》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牌奖;2009年作品《纺线线--延安大生产运动》(与杨光利合作)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七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责任编辑:无此用户[628])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