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问美记——关于“公众审美调查”(下)

2019-10-05 18:43:58 吕胜中 

  【侧耳听回声】

  “公众审美调查”是实验艺术工作室“社会调查”类课程的一种,设置这一课程的主要思想,是想推进中国现代艺术及其创造活动的公众化进程,建立起一种真实有效的艺术与社会大众广泛对话的过程。我希望,这种对话的核心是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与现代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之间的相互趋近和认同,而不是间隔或分离。在对话与相互认同而生成的诸种可能性之中,选择与确认“自我”在现代生活和文化创造中的位置。这不仅对于年轻的艺术学徒来说是极其必要的,对于“实验艺术”学科专业在中国美术院校的建立与稳固发展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课题。

  这个“不可忽视的课题”在我们的第一届本科生刚刚进入工作室的几天后就布置给他们了。当时暑假在即,任课老师邬建安熬了几个夜晚才出炉的教案还有欠完善,学生与教师以及专业之间的陌生尚未消除,一门课程匆匆上马必然颇多纰漏……这些担忧一直困扰了我们整整一个假期。

  果然,新学期开学后就听到了学生们的种种抱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理解开设这门课程与自己所选择的“实验艺术”有什么关系,缺乏一般的“社会调查”常识及主动应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当然,这些是在我意料之中的。但是,在我们收到127份调查的采访记录文本和三千多张图片之后,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做得很不错。

  他们有极好的悟性。虽然他们一直在说不理解“关系”,却分明在调查的过程中苦苦地思索、寻找着“关系”,尽管“整个过程还是处于摸索的状态” (郑志诚),但已隐隐感觉到,这有可能“是一双发现的眼睛”(丁楠);公众审美“实际上更本质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状貌,比这个时代的主流艺术更真切实在”(张丽丹);“清除陈旧的观念污垢,建构新的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是多样化的,可能性、可探索的空间甚多,对我来说具有启蒙意义”(方列丰)。

  在调查实施与不同家庭的沟通交流中,大多数同学首先意识到自己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隔阂,意识到自己对生活周边的熟视无睹和无知,同时也检验、调整、强化着自己的能力。最终,他们有的不但可以与调查对象“能谈得很真很切”(朱恒烁),而且,产生了对他们精神、物质生活及其命运的牵挂与担忧,“事后会时常有意无意地想起在调查过程中亲眼所见的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家庭——他们贫穷但不悲伤;他们奔向小康而无暇顾及快乐……”(米劲舟),“看到她知足的样子,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她不管这环境有多么恶劣,但要有一颗快乐、平实的心”(董媛)……同学们都是出生于1980年代,这一代人曾被称之为“小皇帝”并且被认为普遍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但在学生的调查中,我分明看到他们朦胧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清晰起来。

  足矣!有这些已让我欣慰,因为作为“社会调查课”的首要目的是学生的参与、了解以及在其中的思想或感悟,而调查的“统计数据结果”以及从中发现、提取问题在其次。因此,这次学生的作业仅要求他们每人交齐整理好的记录对十个家庭采访的文本和相关图片,而后期的汇总、编号、统计以及图片处理、结集成书的版式制作编排等工作由我和邬建安担当。这显然是一项工作量颇大的“工程”,我要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因为接下来学生的课程紧密,不可能有时间完成这样重的任务;其次,整理一份相对规范、考究的考察文件,也可作为以后教授这门课程时给学生的范本参照;再者,我自己的确很愿意细细地阅读这些文字和图画——沉浸于其中,我如同和学生们一起走进千家万户问询美的所在,不亦悦乎?

  问的语句是有限的设定,听的回应却是无限的开阔。从学生们的如实记录的字里行间,从中国公众家庭审美的画卷中,一些原本凌乱的思想碎片渐渐成型……

  ……过去普通家庭的收藏充其量是女子的首饰之类的细软,现在的品种之多有数字统计为证且不必说,收藏目的与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陶冶性情的执著喜好,也有渴望升值的冒险投资;有作为社会事件或个人经历、荣誉的纪念,也有作为留给后代的一份积攒;有怀旧情绪的刻意搜寻,也有不期而遇的顺手拈来……是在验证“盛世收藏”的说法还是听信了“鉴宝”一类电视节目的宣扬?

  ……崇尚西洋现代文明的趋向依然,但传统样式已悄悄成为进一步的时尚。十多年前曾风行的西式“组合家具”目前已成为过时的旧物,仍未退场的西式家具局面中普遍性地介入中式国古典的形式因素。

  ……还会有更多更多,待我们在侧耳细听中得知。

  【美在本色中】

  文化艺术的变迁从来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并在大众对话的方向上揭示新文化建立的根据,而社会大众在文化艺术中所参与和享有的,必定是与自身文化、自身文化利益的沟通。

  有关艺术的种种“神话”在这一过程中难免破灭粉碎,新的机遇和挑战为现代审美文化建构注入了新的可能性。现代艺术的创造形态,一方面为了满足当今文化时代的艺术审美风格形态变异,而不断趋向多样化、丰富化、生动化和日常化,反过来,这种形态的丰富化、多样化、生动化和日常化,又积极地生成和促进着其与大众对话的品质,通过艺术形式语言的表现力量拓展向更广博的生命空间。

  我们已静观了从二十世纪开始的西方现代艺术运动以千奇百态、变换无穷的符号、形象制作及其表演性、展示性来直接隐喻生活、世界的文化性结构和活动的种种惊奇,我们可以观照,但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在建设未来的文化时空中重新演示这样一段历史。因此,我们有理由不断地提醒自己立足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不断地问询世世代代渲染着这块土地的生命本色。

  我不想谦虚,因为我们的“公众审美调查课”设置的很有必要,我们2004届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们所做的“家庭专题”真的很不错!以后,这门课程还会在下一届学生进入工作室的第一学期以相关的专题目标继续进行——有了经验的积累,当然会越来越好。

  当我们的年轻学生们不断地从学院出发走向民间,在平民百姓中问得审美本原之端底,当他们在有学术依据的艺术实验中选择并确定了自己的文化位置及其语言方式,当他们的精气神韵酝酿成熟可作文化栋梁的时候,中国新艺术大厦接通民众的“地气”,必将冲天耸起。

  让我们期待一个真正的“大众对话时代”的到来——这不应该是一句梦话,因为艺术本来就是大众日常生活中酿造而成的精神的延伸。而当代艺术作为这种延伸的新的实验,一方面有可能使艺术家集中关注世界、人类当代生活和文化的价值变动,透彻当代文化的本质,另外,也必定推动艺术作品及其形式语言在公众中的可读性——放眼望去:一件艺术品正是艺术家及民众共同用心描绘出的他们所处自在境界的图画。

  夏历已酉年冬二月于东土茅屋草书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