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乡 博物馆 书 ( 1 )

2019-10-05 18:59:53 吕胜中 

  【画乡早就成回忆】

  我是因为年画才知道绵竹的,并且,在1984年我刚刚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年画专业的研究生不久,就去往那里作第一次专业考察。先在省群众艺术馆看了省内梁平、夹江和绵竹年画的大量收藏,又做了几天的临摹。

  我记得开始的时候艺术馆的管理人员不让拍照,说只可以临摹,我特别高兴——这比拍照得到的印象更深呐!就临摹了四天,越是临摹越觉得画儿好,越是觉得好就越发不敢走样儿,有一天那位管理员来看了,分辨不出究竟哪一件是他们库房里的藏品,吓得连连说:“不能再临摹了,我还是给你拿出几张来你拍拍照片吧。”

  沉浸在画中往往容易醉迷,特别是看到绵竹年画有辟邪迎祥、神佛崇拜、戏曲故事、讽世劝善、写景纪实、花鸟鳞虫等极为丰富的题材内容,又有明展明挂、勾金、花金、印金、水墨、常形、填水脚等哪么多种绘画形式语言,即使使用同一块版印出来的稿本,经不同画师的手笔便可出现各不相同的神气。与全国其他地方的传统年画比较,在木板印刷的基础上,绵竹年画附著较多手绘的工序,有的甚至完全手绘,因此这里的画工们必定有着较高的绘画功夫。特别是“填水脚”[1],这种年画以木板印墨线,再以墨色粗略勾画,意笔草草,狂放不羁,让人感到生气勃勃、动中含静,舒畅而又精致,自由而又严谨。倘若没有长期积累的功夫,那三笔两笔的涂抹是不会让现代文化人赞口不绝的。

  绵竹县志载:“绵竹夙擅竹之利”,“西北山材所产以竹木为大宗……竹纸之利,仰给者说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恭郁垒,点缀年景。商贩运自陕甘滇黔,裹银币来市易,仲冬则接踵城南,购运者遍于王道百五十余县”。

  “绵竹绵竹”,必定有其竹。据说这种竹子节距较长、高、既挺拔又绵韧,是做纸的好材料,造出来的绵纸以莹白、吸水性强、韧性好而远销省内外。据《绵竹县志》卷八《物产志》记载:“古时绵竹盛产竹,品种二十余,绵竹尤胜,……”。县西北一带,竹山连绵,品种繁多,“绵竹、白笳竹、笼竹凡十五种皆可造纸”。故绵竹是有名的竹纸之乡,纸坊成群,兴旺时,有大小上百家作坊。造纸要经过水浸、石灰腌制、堆码发酵、蒸煮、摊晒、洗料、碾料、打浆、抄纸、焙干、整理等60多道工序。《绵竹县志》卷九《实业志后序》曰:“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而年画用来又要一番加工——纸先蒸过,采集一种产自茂县的“白泥”;泥晒干,粉碎,水泡,滗去浊水,澄清,再晒干,再粉碎,加胶矾和糯米浆,再均匀地刷到纸面上,晾干方能使用。这种纸莹白细腻,载色丰厚,不落甲,不浸水,不起泡,年画经年日晒雨淋却墨色不褪。

  “东门河坝去赏花,南华宫里去看画。”听吟这两句绵竹流传了多年的民谣,真让我觉得这里人人都是画师,家家都是画廊——整个绵竹的确是一个画乡。

  当我乘坐公共汽车经过绵阳进入绵竹县境,两只眼睛就开始往车窗外面看,因为绵竹年画中门画种类最多,有“逢门必贴”的说法,就以为在车上起码能看到家家户户大门上贴着的门神。搜索了一路,倒是看到几家贴的,但大都是出版社胶版印刷的,虽然也是“武将”或“秦琼敬德”,却哪里有传统老年画那般的精气神韵?偶尔几家虽是木板印的老门画也粗糙之极,想来主人之所以贴它,只不过是还在维持一种古老的习俗,除此之外没有半点审美的意义。

  到了绵竹,在不断地听到人们向我介绍这里年画曾经繁盛的热情中,我的身心仿佛被带回过去的年月——

  [1]旧时的年画作坊一般在腊月二十九歇业,作坊主给每个艺匠一刀草纸,让他们自己印制年画拿去卖钱作为过节的补贴,但他们只能是用墨色碗里剩下来的“水脚”。时间紧迫来不及按部就班地去画,就用大笔蘸着淡色残墨在印好的线坯上涂抹大略。因为艺匠们对画稿的结构、造型、布色了如指掌,因而在画时很能把握整体,虽是匆匆忙忙,却也一气呵成,反而造成了印绘合一的版刻线条与水墨色彩的灵动效果。在当时这种画只有穷人才买,被富有的人们所轻慢,甚至,艺匠们也往往不承认自己会画“填水脚”。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