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无心亦无界

2019-03-27 15:23:48 潘晓华 

  早年,王旻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坦培拉的时候,张元老师常常要求他以自然之心、虔诚之心、无我之心来创作。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修行。

  自然,是出生于湖北武当的他的第一眼风景。我们在他的画中能感受到他对于自然的依恋,纯粹而热烈,像一个孩童要分享心头的记忆——尽管是支离破碎的。

  虔诚,来源于他对神性的向往。我亦时常幻觉他正试图以“上帝视角”来造景,并且精心地截取出他最得意的一部分,制作成了标本。

  但是“无我”,却不是可以奢谈的。世俗烟火,来来往往,人群中,彼此互为倒影,每天面对的都是重重叠叠的自我。

  但幸运的是王旻足够单纯。单纯的人容易被框架限制,也能在不知不觉间跨过边界。因为放下了一部分“自我”,反而留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因为模糊了意图,才能在混沌中缓慢生长。

  最让我欣喜的,并不是王旻的画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它的生长性。从最早的“盆景”,到后来的“风景”,再到现在的“心景”,这之间的差别如果要具体到实处的话,那就是——画框。

  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是避免不了要考虑尺幅、画框等现实问题,久而久之,

  画框就把自己给框住了,成了心灵的边界,同时也束缚了观者的眼睛。

  而王旻的画慢慢地就开始忽视画框了。借由某一个泉眼般的中心,汩汩地往外冒着生命力,纵横交错,视线也在里面游走不定,随着笔触蔓延至画外——那也就是画意真正的所在之处。“上帝视角”的他不再执着于展现蛋糕上的裱花,取而代之的,是放眼天地山水,随手一指:喏,这里好像还不错。然后下一秒他又溜走了。

  无心之举,反而有“意”。

  王旻的画并没有脱离“符号”范畴,也就是画中的“泉眼”。在漫无边际的遨游之后,我们的视线最终还是会自觉地溯源和回归。这个过程在放与收之间徘徊,而隐藏在符号中的种种意蕴,才得以被层层体味。

  我们擅长树立起高墙,也容易陷于二元对立的桎梏当中,比如时下流行的“传统”“当代”概念。往往越是用力拉扯,越无法看清其间的真实联系,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混沌一体的。

  这里我以画框为边界,并非它真的划分了什么确立了什么。只是说,那些放下了饱满的自我之心的人,泛若不系之舟。画框?不过是它不知不觉间跨越的小小边界,之一。

  虽然“无我”依然是一种太过理想化的奢谈,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们知道此刻是在不断拓展和生长着的。

潘晓华(中央美院艺术史博士)

2017-12-5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媛[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