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修平|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
2019-04-02 13:51:05 未知
秦修平
1973年出生于山东省招远市。
1995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美术系,
200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13年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
获艺术学博士学位,
师从周京新教授。
【展讯】
秦修平|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
《访宋图》
315cm×195cm
水墨设色
2019
《访宋图》局部
《新雪夜访戴图》
324cm×200cm
纸本水墨
2018
《新雪夜访戴图》局部
《访宋图》
39cm×75cm
纸本水墨
2019
《访宋图》局部
《大鱼2017-1》
70cm×138cm
纸本水墨
2017
《大鱼2017-3》
97cm×360cm
纸本水墨
2017
《大鱼2017-3》局部
《大鱼2017-4》
70cm×138cm
纸本水墨
2017
《大鱼2017-5》
70cm×138cm
纸本水墨
2017
《大鱼2017-6》
70cm×138cm
纸本水墨
2017
《大鱼2018-1》
180cm×240cm
纸本水墨
2018
《大鱼2018-1》局部
关于语言 文/秦修平
在我的作品中,至今还保留着对传统线形及墨韵的迷恋与探索。这种笔线的形质与水墨的氤氲所产生的内美,即在其“能指”层面上,已然烙上了“MADE IN CHINA”的文化印痕。虽然,中国文化不单单是通过笔墨来表征的。但这足以使自己的作品有了文化上的归属感,而这种文化属性的东西,恰恰是我最为看重的。
线造型并非中国画造型语言方式的专利,油画、版画甚至雕塑,各自都有其对线的不同理解和呈现。而线造型为什么与中国画的造型方式如此亲近,甚至曾几何时,还以它来作为区分中国画与其它画种在造型方式上差异的标准?我想这种差异除了对“线”认知的狭隘与概念,更应该是体现在中国画对线的独特考究上吧。这种考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十八描”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文化审美上对线质的不同追求: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折钗股”、……这种对线形线质的考究,并非单纯对客观物象肌理质感的模拟,最重要的是其中蕴涵了中国文人对自然万物、宇宙苍生的独特理解,是一种“神”与“物”的晤对妙合,是心性修养的迹化呈现。在这种高度下流淌出来的线条,已然成为了表征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对这种符号的继承与延展,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定力与“勤于行敏于思”的践行。线的呈现无对错,但有高下。在一种高标准的规范下所达到的自由才是真自由,毫无规范的自由只能是虚无与狂妄。歌德在一首题为《自然与艺术》的诗中曾说:“在限制中才显出名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孔圣人尚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况乎凡夫?
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
学术主持|寒碧
出品人|崔迅
策展人|侯昌恒 吴克军
开幕时间|2019.4.20
展览时间|2019.4.20-6.16
展览地点|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主办单位|崔振宽美术馆、水墨记、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顺序)
毕可燕、陈国勇、崔海、崔振宽、党震、杜小同、范扬、方向、方勇、郭志刚、何加林、贺海锋、姜宝林、李才根、李明、李云集、林海钟、刘进安、刘明波、罗平安、秦修平、邵泳、沈勤、孙磊、屠鸿辉、王牧羽、王永成、徐钢、徐加存、徐龙森、许可、阎秉会、曾健勇、赵振川、周韶华、朱雅梅
(责任编辑:陈思竹[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