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视频】黄于纲的个展“凉灯:那块田里长出来的画”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
2019-05-03 20:49:21 未知
当代艺术是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的主要关注和研究的目标。一方面关注艺术所介入和反映的对象,对现实和当代的人的生存的关心,强调当代艺术的政治当代性;一方面则关注艺术自身的创造,强调如何用艺术的方法解脱利用艺术的观念、风格和技术本身对人的限制和控制。这个作用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经典艺术之间的巨大差别,彰显当代艺术的审美当代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和经典艺术发生了换位、交叉和融变。艺术学院为核心的绘画方法,则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关注的一个主题,已经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会继续进行一系列的专题研究项目。
青年艺术家黄于纲的个展“凉灯:那块田里长出来的画”将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既是北京民生“青年艺术家系列”最新成果,也是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长期致力的艺术家专案研究之一。本次展览将围绕“凉灯:那块稻田上生长出来的绘画”这一主题,通过展现黄于纲的近百件油画、水墨作品和手稿、装置,结合影像与新媒体的呈现方式,在朴实简素的实物、稻田和精心装裱的画作之间形成既对立、又相互勾连的关系,构建和营造一个多重媒介与感官交织的“凉灯”现场。
自2003年起,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黄于纲来到凉灯,开始在那里生活和创作,一直持续至今。十余年间,他的身份从一个外来的观察者逐渐演变成一个本地的居住者,无论是他的日常还是他的艺术,也和这片土地愈发不可分割。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黄于纲反复提到“(那块)不喜不悲的稻田“。他画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而在他看来,无论土地还是人,其生存状态都是“不喜不悲“的——无论观众和外界如何悲悯,人们依然在这块土地上早起晚归,忙碌不停。人们的生活倚赖于此,正如黄于纲的绘画和艺术从这片田地上生长起来。这块凉灯的稻田将跨越近2000公里来到北京现代民生美术馆内,铺满一层展厅的地面(在展览结束后这块田还会被送回原地,我们为艺术和学术的目的而“租用“这块田)。尽管从开挖至今只有短短三天,但过程艰辛壮观。现特为这块稻田的转运过程展开档案实录,让我们跟随这块田去往凉灯,再回到北京。
4月23日 开挖
09:17 “在雨中转运泥巴“
10:51 “工程量远超预期,现在20多人开工”
“乡亲们说我们疯了!运土去北京,又说:这里挖土的人没有一个人去北京,土比人的命好!” - 黄于纲
13:16 第一车转运出山
由于是急转山路,大拖板货车仅能在山江镇上的石头屋国道叉路口等待转运。因此样,村民只能在田里开挖后,运到小卡车上进行转运,之后再送上13米长的大拖车开往北京。
4月24日 雨
06:48 排水
“田里积水严重,排涝!便于等下开工”
21:43
第一辆大拖车稻田(190平方米)正式出发,预计4月27日凌晨到达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4月25日 “土比人的命好”
7:00 “准时开工,47人参与,出大太阳”
11:50
开始安装围挡,围装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喷绘图
18:30
两车共约380平方稻田,以及4张“饭桌“展台、一对木门从山江镇石头房子国道叉路口出发。
被挖走的稻田
《凉灯》在凉灯
由于工程量浩大,全村人基本全部出动了,乡亲们排成长队,一手接一手把挖好的一块块稻田送到小卡车上。关于田、人和各自的命运,艺术家和策展团队也发生了一些讨论(来自凉灯展览工作群聊天记录)
:“凉灯有块要进京参展的田”
:“因为凉灯的许多人连镇上或凤凰县都没去过.一块田却进京参展了!当乡亲们一手接一手传递的同时,也是把自己对外面世界的一种向往与期许都含在了里头!此次凉灯‘田‘的出走,给凉灯的乡亲开了寻找‘梦‘的天窗。”
:“因为每块田的"造型"都是村民自己铲出来的,故每块田都是村民自己。”
:“隔壁那块田去北京,旁边这块田在耕作,我们有时要认命,在一生中,遇到‘谁‘是重要的,但其归宿的价值是无从判断的。”
(责任编辑:蔡春伟[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