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专稿】“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激发艺术的想象力和问题意识
2019-05-21 15:36:18 裴刚
2018年4月25日至7月29日,“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作为法国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在中国地区的首次大型展览,展览通过展出近100件/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的标志性艺术作品,以及众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具有独创性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以及它在成立三十多年对当代艺术及艺术家们所饯行的承诺。参展艺术家囊括了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展示了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跨越国籍、不分年纪的开阔视角。展览呈现雷蒙·德巴东(Raymond Depardon)、蔡国强、黄永砯、墨比斯(Mbius)、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以及谢里·桑巴(Chéri Samba)等逾三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同时,PSA的巨型空间中将迎来马克·纽森(Marc Newson)构思并设计的飞机,以及美国艺术家萨拉·施(Sarah Sze)创作的一件漂浮于天地间极富诗意的巨型装置。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展览现场 蔡国强 《白声》
策展理念:策展人费大为表示,通过本次展览,卡地亚基金会向公众揭示它的运营模式和艺术理念。同时,展览旨在激发艺术的想象力和问题意识,呈现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藏品,巴黎
© Office Kitano Inc. Photo © André Morin
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馆长埃尔维·尚戴斯提出卡地亚基金会的“三大原则”:“首先,艺术家是卡地亚最大的财富,我们基金会和艺术家们是一个‘共同体’,始终为艺术家提供自由的创作平台。其次,我们秉承包罗万象的跨学科精神,曾为北野武,大卫·林奇、三宅一生等不同领域的意见领袖举办展览和项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与卡地亚企业独立运行。我们的参展艺术家不会参与卡地亚举办的商业活动。”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展览现场 作品《在床上》
作为策展团队,费大为、埃尔维·尚戴斯 Hervé Chandès、格拉齐娅·夸罗尼 Grazia Quaroni获得由雅昌文化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
策展人 费大为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馆长 埃尔维·尚戴斯 Hervé Chandès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部主任 格拉齐娅·夸罗尼 Grazia Quaroni
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评委会由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策展人侯瀚如(Hou Hanru)担任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评委包括: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ack)、董冰峰(Dong Bingfeng)、刘小东(Liu Xiaodong)、片冈真实(Mami Kataoka)、菲利普·皮洛特(Philippe Pirotte)、郑胜天(Zheng Shengtian)。
年度策展人奖:以表彰对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作出贡献的策展人(含策展团队),综合考虑策展人在展览运营方面的贡献和成就,及其所发挥的学术引领作用。
5月27日,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将在北京故宫颁发“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策展人”、“年度艺术出版物”四大奖项的提名奖及揭晓最终大奖,开启中国当代艺术的荣耀之夜。
森山大道,无题(《东京色彩》系列),第21号作品,2008-15年,彩色照片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藏品,巴黎
© Daido Moriyama
雅昌艺术网对话展览策展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馆长埃尔维·尚戴斯
Q: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策划“陌生风景”展的初衷是怎样的?
A:今年,我们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首次在中国举办如此规模的大型展览,共计展出来自全世界30多位艺术家近100件/组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馆藏。从参展名录上看,我们能看到中国艺术家的身影。此外,来自巴拉圭、亚美尼亚、刚果等地的艺术家将和那些观众更了解的美国、日本等国的艺术家们同台展出。我们希望,这场展览能够包罗万象地展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馆藏,并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展示在中国观众面前。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展览现场 北野武作品《北野武缝纫机“秀吉”》放置在展览一层空间
Q:能否简单介绍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成立背景?
A: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成立于1984年。那个时代,法国的文化机构基本都是公立的、国有的,还没有过企业创办艺术机构的前例。因此,基金会的成立,对于当时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来说,具备着革命性的意义。
创立之初,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框架、目标、具体运作的方法已经非常清晰了。对此,我们设立三条原则:首先,创造性。这是我们基金会的核心。创造性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因此,无论艺术家知名与否,我们将为其提供一个自由创作的场所;第二,多元性和国际性。人们总把当代艺术划分成不同领域,而每个领域之间都可能存在壁垒。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不是这样,我们不仅面向当代艺术的爱好者,同样面向所有观众,致力于呈现一个全方位的跨学科平台;第三,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项目和卡地亚品牌的商业运作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这是最重要的“黄金原则”。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参与品牌的任何具有商业意味的活动。以上三点非常重要,我们正是在这些基础上建立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展览现场 四周黑色绘画作品为胡柳创作
Q:针对上述三个原则,您是否能够进一步介绍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比如,您们是如何选择艺术家的?
A:我们不设局限。他可以来自任何地方,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拥有不同文化的学术背景,只要作品有力量都可能选择他/她来参展。很多观众会发现,他们能在这里看到以往没有见过的作品。这是因为,我们通常会委任艺术家为展览完成新作。这一条非常重要,它也同时要求我们的团队要永远寻找新的艺术家。
萨拉•施,《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1999年,混合媒材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藏品,巴黎
Photo © Frank Oudeman
Q:选择艺术家之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是如何和艺术家建立合作的?合作的核心理念是?
A:我们的核心理念和责任是,要建立“艺术家共同体”。具体而言,我们希望和各位艺术家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通过不断地沟通,从而有产生新的想法和项目的可能。你可以留意到,不少艺术家和我们已合作过两次甚至多次,这在其他美术馆中并不常见。比如,蔡国强曾在我们这里完成过驻地作品和个人展览,两年前我们又合作过一个项目。再如,让•米歇尔•奥托涅尔曾经也在我们这里完成驻留项目,2003年,我们为他举办了个展。总之,我们对艺术家们非常地忠诚,忠诚对我们基金会而言非常重要。
装置作品《出口》现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藏品,巴黎
©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Mark Hansen, Laura Kurgan et Ben Rubin, in collaboration with Robert Gerard Pietrusko and Stewart Smith
Photo © Luc Boegly
Q: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具备国际性和多元性,具体如何体现?
A:首先,我们在聚焦当代艺术之外,同样关注各个领域,比如汽车、环境、数学、公共环境等。我们与艺术家、设计师、戏剧创作者、导演、科学家、生物学家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曾做过一场名为“数学:陌生风景”的展览,并获得巨大成功。此外,我们举办过两场服装设计师的展览,分别来自三宅一生和让•保罗•高提耶。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希望不继续做传统意义上的时装展。举个例子,高提耶的展览最终在一个“面包房”里举行,所有面包师穿着他设计的服装,每位观众都可以买下面包,边吃边看展览。这个策展理念是源于艺术家的童年梦想,他曾想当一名面包师。另外,我们也做过北野武和大卫•林奇的展览。北野武那场名为“画家的孩子”,我们的空间对他而言非常特别,他为此非常地投入。秉承着跨学科的理念,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团队需要和各行各业的人士交流和沟通,我们试图不断突破艺术和手工业、科技、环境等领域的局限,形成创新性的观展体验。
谢里•桑巴,《我爱色彩》,2010年,布面丙烯和闪光片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藏品,巴黎
© Chéri Samba
其次,我们不仅举办展览,也举办过舞蹈、电影放映、文学、演讲等活动,和展览一脉相承的是,我们不仅邀请艺术家参加上述活动,也邀请过科学家、音乐家、舞蹈家、戏剧家、建筑师等各个领域的嘉宾参与其中。
再次,在策展方面,我们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如果我们的策展工作只局限于基金会的团队,那做出来的内容不会很有意思。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展览,策展人是亚美尼亚人。
Q:请再说明一下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和卡地亚品牌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品牌和基金会的相互独立性?
A:我们基金会的资金全部由卡地亚资助,同时,品牌也给我们百分之百的自主权。在资金管理方面,我们是完全独立的。同时,所有的展览、项目的构思和想法也是基金会独立完成的。我们有了方案以后,会将其上报给委员会,若通过,便可独立完成。比如,我们可以自主确认邀请哪些艺术家,展示什么作品,对于这些细节,卡地亚品牌并不会干预。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展览现场 北野武的绘画和雕塑
北野武,《动物与花卉造型花瓶》系列,《新娘》,2010年,陶瓷花瓶和人造花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藏品,巴黎
© Office Kitano Inc. Photo © André Morin
Q:请介绍一下委员会的主要人员构成。
A:委员会的成员有的来自基金会,有的来自卡地亚品牌,还有来自圈内外的业内人士。董事会每年开一次会,会上讨论所有展览、活动的计划,同时进一步确认基金会的管理和运作制度。
Q:目前,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员工有多少?分别设立了哪些部门?
A:我们基金会的员工有35人左右,有策展、物流、媒体、出版等不同的职位。我们的团队非常国际化,有法国人、意大利人,美国人、阿根廷人等。根据不同的项目,我们会和其他方面的专家一起合作。
马克•纽森,《开尔文40》,2003年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藏品,巴黎
© Daniel Adric Marc
Q: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如何建立自己的馆藏?
A:我们现有馆藏1500件,来自50多个不同国家的350位艺术家。这些作品都是由我们委任艺术家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特别创作的。委任作品的情景非常多样:通过沟通,我们可能会邀请艺术家根据美术馆的空间完成在地的创作,也可能请他们在一场展览中完成一件(组)新作,有时艺术家自己会有做新作品的想法,一切都有可能。提到馆藏,我会提出一个收藏清单,其中包含艺术作品和它们的价格,这份清单会在董事会的会议上通报,与每一位与会成员一起讨论,最终确认馆藏的内容。
Q:将作品具体纳入馆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因为我们是向艺术家委任作品的,所以最看重的是艺术家。在和艺术家沟通初期,我们无法预计他/她会做出怎样的作品,所以也不会对作品做标准化的要求或限制。说到底,卡地亚建立基金会时,并不是因为要收藏作品,而是因为给与艺术家平台。所以,我在提报收藏清单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过投资方面。
展览“数学:陌生风景”现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巴黎,2011-2012年
Photo © Olivier Ouadah
Q:除了卡地亚品牌的投入外,基金会是否有其他的资金来源?
A:虽说有更多资金会更好,但是我们确实希望更自由。拉赞助需要时间,独立性也没有办法保证。
Q:您多次强调了基金会的独立性,但作为卡地亚的一部分,在这里做馆长有哪些不同的体验?
A:对于基金会,我们采取专业的企业管理模式,它最重要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快。我们没有非常冗长、复杂的决策流程,我们可以很快地做一个决策,也可以很快地改变一个决策。
此外,我们坚持自我更新。在巴黎、乃至法国和欧洲,有很多公立、私立的文化机构,我们处于竞争的环境中。如果我们看到欧洲哪里有优秀的展览,就会去现场看,这对我们而言非常方便。作为馆长,我们的团队要竖立竞争的意识,认清自己的特色和身份,同时保证独立性和迅速的反应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Q:谢谢。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