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双“光之语”展览研讨:绘画对光的召唤之六
2019-06-10 13:38:28 段君
雷双作品中的“意志力”
批评家、策展人段君
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自己感受到的,雷双老师作品中的一个关键词叫意志力,我觉得属于是一种比较虚弱的意志力。第二是我想分析一下为什么雷双老师的作品最后没有走向肌理,因为肌理效果在她的作品中曾经出现过,但是为什么她比较克制,而且后来没有走到这一步。第三,我跟王端廷老师比较相近,认为“光寂”系列很特别,我一会进一步分析一下“光寂”系列的突破性在什么地方。
红与黑(1995喷薄——2013时间之环)
第一,我进来看了展览之后,觉得展览很整体,但是有一件作品在形式感上稍微显得另类或者突兀一点,就是《红与黑》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是展览里比较少有的、采取直接对抗或者对立的一种形式,因为其它作品相对内敛一些。大家可以看到,雷双老师1995年的这件喷薄的作品和2013年的日食葵,日食黑色的力量显然更强大。所以我觉得这件作品很有意思,其它作品都没有采取直接的对抗,虽然其它作品也含有意志力,但是艺术家采取了一种比较衰弱的形象去进行隐喻,我觉得这是雷老师作为女性比较特别的地方。
红色书写178x312cm2005年
第二,为什么雷双老师的作品没有走向肌理,我看到很多作品由线条、形状、团块等比较尖锐的东西组成,不太圆润,我觉得这要跟徐虹老师请教了,是不是它不太符合女性特质,当然这是女性本质主义的看法,女性不一定要用圆润的线条或形状,但是我感兴趣的是她的线条为什么经常是一种折断。从整体上看,雷老师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诗性方面,不是叙事性,所以我觉得她比较克制肌理,或许她想超越物象或物质感,因为肌理在现代主义的范畴内也是属于物质感的一种,物象则包括形象。
有光系列-荷之波 104x180cm 2018年 丙烯油彩
另外,我认为她对荷花的描绘,包括对所有植物的描绘,不是为了去隐喻人格,比如出淤泥而不染,我觉得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命运的虚无感。所以刚才雷双老师也谈到她对于哲学、对于阅读的关注,她更关注的是黑夜、黑暗等这方面的意象。其实雷双老师90年代的作品,我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还是非常有时代气息的,比如1995年的这件,喷的感觉一定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雷双老师对于自身的命运以及个人阅读的兴趣都集中在这一块,所以它的确是一个发生学的,比如《灵魂之舞向日葵》,在我看来有点像一个骷髅的舞蹈,或者是死神的舞蹈,荷花的叶子有点像一个骷髅,花蕊像她的心灵,我觉得接近中国古代山水画都处理方法,即对于山体作为龙脉的处理,我觉得她的目的是为了化解界限,所以对于超越物象的目标促使她没有走到肌理这一步。
光寂之四100x80cm 2016年
光寂之三80x100cm 2016年
光寂系列之六 100x80cm2017年 麻布油彩
光寂系列之七 114x146cm 2017年
第三,我要谈谈“光寂”系列的价值,雷双老师没有走向肌理这条道路,没有走向现代主义最后的巅峰状态。在我看来雷双是一个现代主义者,她对抽象表现主义有一定的突破。我之所以更喜欢“光寂”,就是对日食的圆形的光,以及折叠出来,或者说有规则的折叠感的光,我更有兴趣。因为这种光有一种神秘感,她描绘的向日葵,包括所有的花,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母体感,缺乏归属感,通常都是流变,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有点像上古天地洪荒的感觉了,以至于她的作品留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有更多的猜测。所以我觉得它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了现代主义其中的一条线,我刚才定性雷双老师是一个现代主义者,在于现代主义的两个线索:一个是从后印象派到抽象表现主义,她还是比较纯粹的现代主义的,比如关注形式、意志力等等。而后面的另外一条现代主义线索是跟当代艺术有关,从前卫主义以来,特别是杜尚这一派,比如夏可君先生比较强调的现成品的这一派,所以雷双老师归于现代主义注重形式的一路。
向日葵系列-灵魂之舞 146x114cm 2010年 布面油彩丙烯
为什么对抽象表现主义有一个突破?我觉得抽象表现主义侧重于强调男性化的意志力,当然每一个艺术家有不同的地方,用雷双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用一种生命的力量去展现一种非有机个体的生命感。但是这里面的区别在于,抽象表现主义更加依赖意志力,如果意志力削弱的时候,用雷双老师自己的话说,是自我的繁殖力随即消失了。但这批作品恰恰是雷双老师感受到了一种东西之后,才强调的自我的繁殖。
向里尔克致意之五 跌落到高处146x114cm年
若夜光寻扶木
所以我觉得“光寂”系列的作品是很有未来的,甚至要超越过去雷双老师所画花题材的全部价值。因为这里面的空间很大,况且她关注阴暗,这可能是她作品最后形成深层的样子,也是无法预料的。我期待雷双老师后面能够再次像90年代时期达到具有时代性的艺术感,因为当时她抓住了时代的特质。90年代到今天20年,如果还能在这个时代有一个新的自我,一个自我繁殖的契机,我觉得还能达到一个新的程度。
批评家、策展人段君
(责任编辑:陈思竹[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