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立象以尽意——石良画作的观念与旨趣

2019-06-27 15:33:43 龚正向 

  近百年来,西方写实主义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物画方面。这与唐以后人物画的衰落有关,也与人物画的特质以及这种特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远古到十九世纪摄影术发明为止)所规定的阅读期待有关。从振聋发聩的革命性力量,到一统天下的主流模式,再到美术世界习以为常的观念和手法,写实主义在中国美术的创作、欣赏和接受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如何理解写实主义,以何种方式诠释和呈现自己所理解的真实,是一个画家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反者道之动,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物画家的价值、高度和原创性一方面取决于对写实主义的理解、恪守和驾驭,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对写实主义的审视、突破和扬弃。对于人物画家来说,写实主义是一种无法逾越的前提,既是万物生长的土地,又是困扰主体的法障。用李可染的话说,需要以极大的力气打进去,又需要用极大的勇气打出来。破与立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这也为我们释读石良先生的画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法和角度。

  早熟是天才的共性,石良二十几岁就完成了技法上的成熟,表现出对古典写实主义的深湛理解。创作于1986年的《之处》,在色彩、节奏和效果的处理方面令人惊叹。富丽柔美、情韵悠长而又绝无繁缛之感,无疑是一幅惊才绝艳的作品。1988年的三幅画:《回眸》《恬静》和《庄妹》。如果说《之处》还保留着一些美术史痕迹的话,以《回眸》为代表的这几幅作品则以对象为中心,深刻而细腻的笔触,审慎而肯定的诠释,怅惘而神秘的氛围,足以宣告一个少年天才的横空出世了。这也标志了石良油画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我称之为“对象时期”。

  从1991年开始,石良逐渐开始了对古典主义的反思和疏离。细腻、均衡、妥帖,一切都无懈可击,然而整体的感觉却是压抑沉闷。当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时候,石良突然发现了一种致命的危险——主体的异化,或者说物化。他开始寻求自己的艺术生命,用各种方式寻找能真正点燃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石良一方面强化了对象精神世界的再现,一方面试图以含蓄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内在需求,如移情、反讽、提炼、感悟等等。到了1995年,对象的意象化已初露端倪,石良步入了艺术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

  当意象成为新的灵感之源,再读石良的画会有豁然洞开之感。禅关一日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石良曾引用古人这两句诗来描述“从对象到意象”的嬗变过程中的苦闷与喜悦。这种苦乐参半的体验,作为他自己的深切感受,很多时候也投射到了作品中,这也是我们在阅读石良时容易忽略的一个事实。石良显然不是象牙塔里的唯美主义者,他的笔触涉及人间百态,以绝大的心力和魄力面对着存在的困惑,试图解析人性和情感的每一种细微变化,从阳光到幽暗,甚或是绝望的黑夜。

  创作于2008年的《人之惑》系列和《非礼》系列就是一个充分的例证。这一系列作品以行为艺术的某个场景入画,透亮、辛辣而又令人失笑,语义的复杂性和运思的独特性与一般的主体性创作大异其趣,显然已经上升到了“象”的高度。

  石良所立之象,实乃主体内在需求与对象固有属性相互生发、相互琢磨的产物。他赋予了所立之象以独立、完满和自足的美学品格,超级写实中杂以适度的抽象意味,视觉上则极为斑斓而单纯,有一种哥特式的神秘和孤独感。

  这批都市题材的作品,直面当代生活的荒诞、尴尬和逼仄,有一种辛辣勇决的意味在,而整体上的感觉又富有活力和激情,因此不宜贴上批判的标签。认清现实的荒诞与尴尬,而不做简单的逃避或否定,也许是画家对生命本相的一种尊重和礼赞吧。高超的写实手法,隐喻和反讽的氛围,使这批作品具有一种不谐于时的感觉,让人过目难忘。

  石良画作中经常采用的巴洛克式构图,以其凝炼的图式、奇崛的动势、沛然的激情,宣示着画家的学术根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他的艺术取向:在传统体系之内展开自己的创作实践。实际上,以一种含蓄稳健、游刃有余的方式突破古人藩篱,比起呵佛骂祖、抹杀一切的狂飙与突进,需要更多的底蕴和沉潜。

  石良的艺术观念使他从一开始就拒绝了庸俗的写实主义。世俗的主题、噱头和千篇一律的诗性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不会有任何地位。他认为艺术应该以艺术的方式把握和关怀外部世界,惟其如此,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

  石良敏感而纯粹,他最推崇的是委拉斯贵支和弗洛伊德。然而读他的画作每每让我想起纳博科夫,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但石良的确是画家中的画家,如同纳博科夫是作家中的作家一样。凝练,深邃,整一,永远有贵族气息和哲学意味,永远让人有寻绎推详的空间。

  作为一个早熟的天才,石良是“八五新潮”的领军人物之一,其艺术观念及实践对当代中国美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也一直在思考艺术本身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艺术并不是绝对的,但她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艺术家贵在从局限性中寻求无限,从而以画证道,求证绘画的本质所在。在艺术实践里,在“从对象到意象再到象”的不断探索中,在日常情境、时代主题与生命体验的回环往复中,生命体验的纯粹表达是超越一切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陈思竹[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