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重视美术基础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个性

2019-06-27 16:33:00 章德明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立已近10年了,已经培养出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美术人才;学院自身的教育思路也在不断创新,为较好地顺应经济转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但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看到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并引起同行的注意。

  一是作为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教育正在被削弱。学生对这种基础训练的热情正在降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规范性不够。素描独立的品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常常被人们(尤其是学生)忽视,人们关心的往往只是它在某一美术专业中有限的作用。学校的教学安排对这种倾向的纠正显得软弱无力,完全听任教师个人对素描的重视程度。从客观上看:单纯的素描训练确实是枯燥乏味且相当艰苦的,部分学生望而生畏,想绕过这一关,走艺术的“捷径”;大多数学生则在进学院前就已经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素描训练,有的已在习作中明显地形成绘画的定势。他们由此而把大学阶段极其艰苦的素描训练看作是一种额外负担;当今社会的许多“现代艺术”,尤其是抽象绘画艺术,已经很少直接体现出素描的作用,由此而给学生一个错觉,以为素描是可有可无,甚至是多余的。从主观上看,目前学校正在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探索。我们自身对于美术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许多关系正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尽管我们有时也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但究竟怎样在教学安排上体现这种重要性,尚无有效措施。正是在这种状况下,素描教育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二是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被忽视。我们培养的美术(尤其是绘画艺术)人才常常是优秀的摹仿者,而不是出色的创造者。在学生的作品甚至是画展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在题材、手法上惊人地同一的作品,创造力相当贫乏。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上,我们强调用整齐划一的教学大纲去要求学生,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训练环境,统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把学生本来具有的“棱角”磨尽。学生在这种过于“正规”的教育环境中,个性体现的余地变得极其小。貌似科学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成了束缚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桎梏。从学生自身的经历看,由子从家门到校门,他们没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那种在社会中沉浮的切身感受,对事物的体验,把握不够深刻,难以得到发挥。他们的个人气质也造就了他们的许多作品失之轻浮,缺少大手笔。随着当今社会大量西方现代艺术的介绍引进,许多艺术大师的抽象绘画作品成了一些学生作形式效仿的热点。但他们所忽视的恰恰是这些传世之作背后最关键的东西——厚实的素描功底。表面上看,他们正追求艺术风格,努力表现个性,但没有扎实的基础,妄谈艺术个性只能是缘木求鱼。这是近年来学生绘画创作逐步呈现“灰色调”的一大根源。

  其实,上述两大问题是相互联系的。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创造又是个性的体现:没有这种独特性,也就失去了艺术的价值。但这种创造又是建立在厚实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人都无法越过这个基础而达到成功地创造的境界。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两大问题反映了我们还没

  有正确地处理好基础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不能忽视艺术的规律。素描是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各个不同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又有各自独特的造型要求。尤其在当今,艺术空气相当活跃,现代意识逐渐渗透,素描教学如何结合专业,即如河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在基础素描教育上要严格要求,在艺术风格及个性上要宽松自如。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艺术教学空气,培养出创造性的美术人才。

  正是本着这一想法,笔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过一些尝试。在基础(素描)教学中,我力图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抓住造型规律、法则,强调素描的坚实性。这是指建立在对透视、解剖有透彻理解的基础上的运用造型诸要素的能力。具体讲就是要在一个平面上画出客观对象的体积、透视和空间感觉,也即用最易掌握的工具和手法,训练学生生动准确、整体地把握形象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掌握体、面、结构、线、光、色、质感、量感、空间感等能力。要求极其严格,对学生在画面上的每一个细微的过错都不放过,非达到我的要求不可,但是对于学生崇拜或摹仿某种风格和流派,我从不干涉,任他们自由选择,并尽量多提供一些范本,使他们开阔视野,不局限于一域。我认为,无论你怎样表现和发挥,艺术的造型能力和素描的基本功力一定要具备。这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坚实的素描基础对于任何样式的变法都是强大的推进器。

  经过严格的训练,学生们原来的自傲或畏难情绪得到了克服,为今后走上艺术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高年级学生,我则重点强调发展艺术个性,努力引导他们追求艺术风格,特别强调个人艺术修养,扩大知识面,提高审美意识和鉴赏力。在没有工作室制的情况下,我对学生交来的反映不同风格的作业认真研究,给予技巧和艺术上的指导。对个别学生的作业还制订出具体的修改思路。对于能出色体现自己画风的学生,我则进一步要求他们,鼓励他们在艺术追求上要建立起与大师们平等地“对话”的信心。我反对高年级学生墨守成规,一味地以摹仿大师的名作为乐事,要求他们于最贴近生活处获取绘画题材,于最远离大师处形成自己的绘画技巧或风格。

  在教学安排上,我对教学大纲要求进行了有限的突破。尤其对高年级学生,我常拨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互相评论自己的作业。在评论中,我只作一个旁观者,从不轻易公开自己的意见,学生具有充分的自由度。这种评论常常能触发起学生的灵感,使他们“能敏锐地感觉形式美的眼睛和准确地表现形式美的手”都得到了锻炼,提高特别快。

  现在,学生基本上能适应我的这种教学方法了。有的学生在学期间已创作出一些很有份量的作品。

  眼下,商品经济的浪潮正在冲击着艺术。单纯的美术教育正在经受着考验。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个性变得异常艰难。一方面我们学校教育对这一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艺术个性”很可能向商品化倾斜,我们在处理基础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上,还缺乏一套适合艺术独特规律的办法。正因为如此,对艺术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更应当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1993.1

(责任编辑:陈思竹[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