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视频】谭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总结

2019-07-08 11:04:03 未知

0oxolyBD7LcQTuUpuZJYtg99y8MvXLLNeD41IXc1.jpg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谭平

谭平:

     这个项目应该说是四年前了就做了这样的一个计划,原来开始的想象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很多中青年的艺术家能够投入到他自己的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中来,带有这么一个想法,因为艺研院原来的情况就是艺术家各自都在从事创作,那么很少有这样的对每一个艺术家能够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对于年轻艺术家这么做,当时就有这么一个设想,也就做了这么一个项目,到现在已经是三年了,加在一起已经几十个应该是几十位艺术家都做了这样的展览。当时做的时候就以双个展的形式在中国美术馆有一个空间,一个展厅正好两个人,作品也不是很多,但是两个人在一起做展的时候,这里就存在一个策划的问题了,就是他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讲,他只关心他自己的作品,但是对于策展就不一样了,所以在整个项目开始的时候,我们大约就分成了4个大的团组,有的偏重于对传统研究的,有的对于当代的转换的、创新的,还有一些关注语言探索的等等,就是说分成这些大的部分,当两个人做展的时候又特别关注哪两位艺术家能够放在一起,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对话的关系,像这些我都是一个一个艺术家然后看他们的作品,跟他们交谈,然后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会把这一年的这些艺术家都合理的给他分配好,有计划的一个一个进行。现在三年下来,我觉得应该说是越做越好,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在我们创作院也经过了可以说三轮的好比说评选,就是申请、评选,然后再由中国美术馆的学术部那些专家最终决定能不能参加这样的展览。经过这么几轮下来,其实每个人对这个项目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了,在申报方面,包括对自己的艺术,整个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所以展览的效果应该是越来越好的。

     这个好主要是参展的艺术家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对展览这个事理解的越来越透彻了,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家总感觉我要做一个个展,就把我创作二十年的东西,十几年的东西恨不得都拿来按照那样就来做,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开始我就挺费劲的,一开始要跟他们很好的沟通,然后讲这次展览的目的,然后还有一个你到底在探索什么,你的问题在哪儿,而不是说仅仅说我的成果,一个展览要有问题,如果你是画工笔画的,并不是说我画了这么多好的工笔画,而是要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就是说一个工笔画在今天它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然后你自己探索的这个东西大家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他的独特性在哪儿,其实这些问题对他来讲过去他想的少,他更想把一个东西画好,画的精致,画的深入,但是如果有了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面,至少说工笔画的范围之内,如果那面的一个画家他是从事书法的,那好一个书法和一个画之间,你们放在一起的时候你拿什么合适,他拿什么合适,因为是有一个书画同源也好,还是什么关系也好,所以无论是在画面的大小,包括画面的深浅,这都和选展览的作品有关,所以像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我觉得是一个学术探讨的过程,他不仅仅是一个成果展示的这样的一个事。包括后来出版的画册,我们说是画册,其实现在的画册出的也是这里面有很多访谈,有很多自己的文章,有别人的评论文章,这个作品反而在书里大概占一半,这样的话这本书其实带有很强的研究性。

     原来的计划是-下一步做一些专题性的展览,因为做学术研究,一种就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就是我们通过对一个个人无论他的作品的推广,他的作品,他的学术的研究,是每个人能够在学术上,他的这种创作水平上有所提高,只有提高了水平之后,他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所谓说不叫所谓,如果说我们艺术要想攀高峰,最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水平首先得提高起来,然后呢?第二步就是要做专题性的一些课题研究,这样的话,这样做其实是更加专业性,我们可能下一次更加关注,好比说无论是水墨,水墨创作,水墨创作其实问题也很多,尽管也有很多人画,大家在这个领域也做了很多的这种探索。但是如果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能够围绕着这样一个课题做更深入的研究,把这一些对水墨研究,这些艺术家集中起来,来共同来进行一个无论是展览,还是学术研讨会,还是共同创作一些东西,我觉得对这个领域的发展还是有帮助的,做事一定要有针对性,而不是泛泛。

(责任编辑:张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