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再读王肇民

2019-07-25 10:17:31 廖学军 

  “伟大的风格——王肇民艺术研究展”自5月下旬在广东美术馆开幕以来,观众如鲫,好评如潮,刷屏微信朋友圈,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大尚展览。前几天,我与好友专程前往观看,流连展厅,在一帧帧光芒四射的艺术作品前,再次被王老的艺术人生、艺术精神和艺术作品所感动,并勾起我在广州美术学院读书时对王老印象吉光片羽的回忆,唤醒了我珍藏在心底对王老那份无比的敬意!

  记忆中,首次知道“王肇民”的名字,是在1980年代初我读中专时在图书馆的美术杂志上看到的。1983年暑假我还在新华书店偶然见到并购买了王肇民写的《画语拾零》(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而真正有机会接触王老的水彩画原作是在1984年10月。彼时我与刚进入广东韶关教育学院美术系就读的一众同学在系领导熊兆瑞(王肇民的高足)等老师的带领下,从韶关南下广州参观在广东画院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之后又转场到广州美院继续参观“王肇民水彩展”。两个画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水彩画的真正认识和兴趣就从那时发端。而业界传言王老并未送作品参加当届的全国美展,却在广美独开个展,颇有打擂台的意味。传言是否属实无从考究,但结合王老前大半生的际遇,此传言可信度颇高。这从一个侧面再次凸显王老独立特行的性格和勇气,也让我多了几分敬佩和疑惑,从此深深记住了“王肇民”这个名字。并开始有意识的去搜集有关王老的画册、画片及文本资料。

  1990年代初,我以学生的身份来到广州美院求学,就读油画系。身处华南地区最高美术学府,自然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近水楼台的便利。以前种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学习软硬条件和许多仰望的业界前辈偶像就在身边,置身其中逐渐消解了此前的诸多神密感而增添了许多亲切感,进而有种探究心仪偶像的冲动,这其中,王肇民教授是我最为关注和侧重研究的先生。

  彼时,王老已年逾八旬,早已退休了,但有关他的小道消息时不时会在学院内传开。而他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校园内、图书馆里或展览厅中,经常会在某个场合打个照面,我都会送上一句“王老好”。1992年初,广东省美协、广东画院、广州美院等单位在广州美院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庆贺王肇民教授从艺六十二周年——王肇民艺术展”,名流云集,场面热烈。次年春,该展更是移师中国美术馆展出,并举行了大型研讨会。此展用轰动京城艺术、评论界一点都不为过,从之后发布的新闻稿件、现场照片和研讨会文字记录来看,我虽不在现场,仍然可以感受到现场的热烈气氛和艺术、评论界的一片赞誉,他们象发现艺术新大陆一样兴奋。王老在古稀耄耋之年,迎来了艺术人生的高光时刻,被誉为当代中国水彩画界的“第一把刷子”。他以一己之力把一直以来被普遍认为是小画种的水彩画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艺术界树立了一座让人仰望的丰碑。从此奠定了王老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特别是水彩画界至高无尚的学术地位。

  大师就在身边,一个卓尔不凡的艺术巨匠就在眼前。我无法不被王老的光芒所照耀所感动所启迪。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受和共鸣,将我引导上一个方向——为即将撰写的毕业论文确定思路和内容。经过反复的斟酌推敲,我的毕业论文确定的题目是《察之精深而能神会》,内容主要以毕加索和王肇民这两位现当代中西艺术家的成功个案来探讨研究艺术创作中的相关问题。该论文在当届油画系毕业论文评分中获得最高分,受到表扬。二十多年后重读此文,虽觉有点稚嫩,但中心观点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再对照目前自己的艺术创作状态,实在是惊讶王老对我的影响是那样深刻、强大和持续。在潜移默化中我真切感受到王老艺术精神对我的回响和塑造,因为在写作论文时诸多思想的表述和观点的摡括提炼已经下意识的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观念,并已备份在心底的某个角落,之后有意无意的驱动着自己的艺术实践……

  论文节选:

  从事绘画艺术活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忙碌过,但是能在艺术史留下足迹的,虽非凤毛鳞角,却也是屈指可数。究其因由,无非看他能否在他的领域里找到“神会”之处,并把它贡献出来,为人类文明添光彩。本体意义的艺术史是艺术语言与艺术形象的创造和形成的历史,换言之,只有在语言和形象上有所建树的艺术家才能在艺术史上获得一席之地……

  一个从艺者,如果对他所从事的对象不能做到宏观上的把握和微观上的深入,注定不会有新的开拓。而这又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艺术家一种坚强信念的印证,一种不断实践的总结,一种全新境界的独创开拓,进而开宗立派。

  王肇民先生近十年多来在水彩画领域里异军突起,具有大师的风范,他坚持“真实则美,有力则美”的艺术观和造型观,一直致力于“中国水彩画”这一课题的探索。他把中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基础、诗的境界熔于一炉,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水彩作品。他的水彩画艺术风格别开生面,在水彩画艺术的领域里拓展出一个新的境界。

  王肇民先生的成功是偶然的吗?回答是否定的。这是他用毕生的追求,全方位智慧倾泻到探索中去的结晶。在这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他不断地体察和神会了对象那些潜在的美,并成功地把这些美永远留在画面上。王老先生为什么选择了水彩画种作为自己的研究创作方向?他曾长期在广美油画系任教,却不画油画,他的国画根底也不差,但也没走这条路。请听他是怎么说:“至于我学习水彩画的原因,那就简单了,也就是人皆不学,我故学之,不愿与别人争热门”。

  我想他的成功亦在此,因为他选择了一条攻守兼备的艺术道路。试想几十年前,国人对水彩画的认识还是十分肤浅的,以为它只是小儿科,不登大雅之堂,没法与油画、国画这些大画种比。很多人都不愿把“赌注”押到水彩画身上,宁可去凑热闹。而王老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洞察到水彩画之所以有搞头有前途,是因为在这个领域里人丁稀少,缺乏竞争,有可能使自己大展拳脚。当时水彩画在国内也是刚刚起步,对水彩画向高层次、学术层面的发展和水彩画中国化的探索,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有可能使自己在这块荒凉地域里树起丰碑。从“不愿与别人争热门”这一点来看,我们看到王肇民先生对水彩画独特的情怀,源于他对人生、艺术史、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与领悟,从一起步就立于制高点。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第一个神悟之处……

  王肇民崇尚自然美的创造,认为任何精神特色的反映都必依附于形的力量,主张“形决定神,形备神会”。他的创作在“形是一切”的原则下进行。因此他是非写生画不画的,认为写生是创作的路径之一。所以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真实、生动、咄咄逼人的感人力量,确有“真境逼而神境生”之妙。这是他的第二个神悟之处。王肇民主张“人当物画,物当人画”,就是说画一切人物,皆应当赋予生命,赋予性格,赋予品质,赋予身份,人物之间,相互引喻,以增身价!这是他第三个神悟之处……

  在近现代中西艺术的大碰撞、大交融中,曾使很多人无所适从,徬徨无策,不是全盘西化,就是为我独尊,不是抄袭模仿,就是不伦不类。但毕竟有徐悲鸿、林风眠、王肇民、吴冠中等巨匠对中西艺术传统都有精辟的洞察和独到的领悟,因而能融汇贯通,开宗立派,影响深远!他们的成功是“洋为中用”的典范……

  1993年11月适逢广州美院建校40周年,毕业半年后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时我特意为王老抓拍了几个镜头,并选了一张放大,在之后的不久一次回母校之际特意在路上“偶遇”王老,请他签名以作纪念,王老爽快的在这张肖像签上了“王肇民,时年八十六岁”的字样。又过了几年,1998年4月25日,我与中山另一画友作为首批会员到广州美院参加广东省水彩画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与来自全省四十多名的水彩画家欢聚一堂,省内水彩画大师、前辈王肇民、潘鹤、黄笃维、胡钜湛等被聘为本会的名誉顾问,并到场出席了成立大会与大家合影留念。王老还讲了话,几个要点:画画,要懂辩证法;要懂历史唯物主义;要靠自己去思考和总结。会前,我在现场买了一本台湾新出版的王老水彩画册,会后,我请王老在这本画册扉页上签了他的姓名及日期。

  2001年金秋,广东美术馆为年逾九旬的王肇民举行了个一个大型回顾展并出版了精美的画册。这个画展盛况空前,我也专程去观摩学习了,再次领略了王老的巨匠风采。2003年4月23日,95岁高龄的王老走完了其漫长而又灿烂的艺术人生。

  王肇民――这三个字浓缩着一段漫长的人生历程,锤炼出一种纯粹的艺术品格,展现着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标示出一种不易企及的学术高度。王肇民璀璨的艺术人生,最终融化在一幅幅如宝石般珍贵的水彩作品里,化身为另一种形态继续延续着他的艺术生命。每一张作品都释放出巨大而持久的艺术能量,无时无刻闪耀在“他”所处的物理空间和艺术时空。

  王肇民独特的艺术精神,浓缩在他那一本外表看似单簿而份量沉厚的《画语拾零》上。这是一本公认为当代最好的画家画语录之一。自从1983年第一次与之相遇,它就一直陪伴着我至今,各个版本都有收藏,百看不厌。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书里面的许多如金子、哲语般的句子早已深入骨髓。如:

  〈〉作画,第一以格调胜,第二以功力胜,二者兼胜,乃可不朽。

  〈〉作画,处处是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的结合;艺术规律要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规律要接受艺术规律的指导。

  〈〉艺术形式,有內部因素,即艺术规律;有外部因素,即客观现实的具体情况。

  〈〉创作有三个起码标准:1、在内容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2、在形式上有自己的独特风格;3、画得比现实更高、更美,有社会意义。

  〈〉艺术手段,要宁走极端,不要妥协。与处世为人不同,处世为人贵圆,艺术手段贵方。

  〈〉学如山然,要以博为基,以专为峰。

  〈〉作画,在广度上无须荷求,在深度上,要不遗余力。

  〈〉作画偶然画得好靠灵感,一生画得好靠学问。

  〈〉盖创新,不难于艺术本身,而难于做个真正的新人。

  〈〉治学之道,在于学人之不敢学,知人之不敢知,言人之不敢言,行人之不敢行,而又不失其正。

  〈〉画途上成功的人,多属于坚强的人。

  …………

  在1992年5月29日我读《画语拾零》的笔记上有这样的一段话“求艺之道在于千锤百炼,突破一点,正象王肇民教授那样……要用极高的智慧寻找到自己在民族、时代的纵横座标,用极大的耐力十年磨一剑去形成自己的艺术风貌。不为时俗而改辙换弦,不为诱感而变初衷,在这一点王老先生用一辈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形象。常读此书,便能时常得到精神方面的支持,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时常觉得在年轻求学时代就能读到《画语拾零》,真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运。它与大约同时期的《傅雷家书》、《痛苦与狂喜》(米开郎基罗传记)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三本艺术类书籍。《画语拾零》侧重讲艺术观念;《傅雷家书》侧重讲艺术修养;《痛苦与狂喜》侧重讲艺术实践。可以这样讲,这三本书籍在我追求艺术的懵懂起步阶段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激励作用,并在日后逐步塑造了我的艺术人生观,一直支撑和修正着我的艺术实践活动……

  王肇民先生之所以让我发自肺腑的无比敬重,在于他展现了一个真正艺术家是如何在他身处巨大变迁的社会环境下,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生态圈中,如何在饱经风霜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赤子之心,不忘初衷,排除一切干挠,为实现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而全力以赴,孜孜以求,坚守一生。这正印证了他所说的“画途上成功的人,多属于坚强的人”。以我的理解,“坚强”两字的背后必然是对社会历史、人文变迁和艺术史学深刻洞悉后内心无比的通透、强大和自信。王肇民正是凭借其坚强内心,独立特行,以超凡的定力、睿智的学识和惊人的创造力实现了自我艺术人生的丰盛与圆满,在当代画坛上耸立了一座人文高峰!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学习!

​2019年6月23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红柳[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