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行钧记之嵩山印象创作记

2019-08-02 00:00:00 刘红生 

4BpuDHEbO2RJKmghM2jmxzKif5EdT2e8rGa8fO4V.jpg

钧瓷作品《嵩山印象》经历一月有余的创作过程终于完成了,其背后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那就从嵩山釆风开始说起吧。

国家艺术基金(钧瓷双创)人才培养项目学习之余,有同学提出要上嵩山看一下,因天地之中嵩山文脉是非常有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颁潮、关启希、沈大栋、沈红晶、晋文麟和我共六人一行开车驰向嵩山。

FgL5hXR6qdypjyWzSngmvuljk8n59D5DsHBntoBj.jpg

禹州北上高速至登封西下,继续前行十多公里就来到了少林寺停车场。因为熟悉路,我做了一次向导给大家讲解了起来。少林寺的文化博大精深,加之天下武功出少林,十三棍僧救秦王、立雪亭等等有太多的故事要讲了。出了少林寺山门,我们就来到了缆车上,直奔嵩山之巅。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把登山目标锁定为神、奇、绝、妙的三皇寨书册崖。坐索道上山风景尽收眼底,由于天气格外晴朗,举目远眺,只见两侧,山峦叠嶂,景色壮丽,被誉为四世同堂的地质博物馆的嵩山确有着别样的风景。

kANid6D4b9aEkLaoAvNLhga8Xkv4g7U7pxcIuBPp.jpg

时间不长就到了三皇寨上的书册崖,嵩山形成的奇峰怪石被地质学家称作“中国唯一,世界无双”。由于长年的地质演变而形成的壁立千仞,陡、峻、奇无与伦比的奇观,让同学们大饱眼福,欢呼雀跃是对大自然之美的最好热爱与表达。书册崖是嵩山石英岩地貌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形成于距今十八亿年前,因貌似一本即将打开的地质史书,故取名书册崖。

b3Yd4jmmeDbW4mLirGk2itUfR3B6EBdk723fzJLq.jpg

​釆风归来,我萌生了创作一组作品来展现书册崖文化形态的想法。经过几天的构思,完成了初稿。后来,在关启希、沈大栋等几位同学的提意下又完善了设计稿。

器物以少林寺内用的磬和鼓为创作载体蓝本,在上面刻出书册崖的机理效果。定稿后,说干就干,半天就拉好了坯体,后经干燥修坯而完成。

PDrZ1FjewlYfKh8GoPX6yigQHFOcxfUKOGl2EmKD.jpg

大约一周后,由启希同学用刀刻出书册崖的机理效果,从刻出的机理来说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想法,其中也得到了老师们的指导性意见。经过充分准备后上釉、釉烧一气呵成,最终烧制而成,器物完美无暇。

9pFZLsefVNDM6Zq2KM1FFsKOsHpPrqS3LQMYNLLm.jpg

器物形式与尺度上高低各不同,表达了书册崖的两种自然形态。釉色上釆用了炉钧釉为装饰,经烧成后形成了绿中泛红、红中藏绿的窑变效果,由于高温作用下釉水的流动使机理呈现出若隐若现颇有意境之美。这是一次开心快乐的采风,谈笑中获得了创作灵感,也感谢各位同学的帮助。器物包含着自然之美,同时也是拥抱大自然并向她学习所接受的馈赠。

wUp01TYj30MvdtlEf5O3b3BvgdedwYxaR04Q2bzy.jpg

钧瓷作品《嵩山印象》承载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以及嵩山文脉釆风的故事。对于釆风创作来说这只是起点,因此它是值得收藏在记忆里的,故提笔记之。

(责任编辑:王永安)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