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塑家董阳:用作品塑造城市风景线
2019-08-06 12:00:06 王一
“雕塑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是长期的,比如提起自由女神,就会想到纽约;提起小美人鱼铜像,就会联想到哥本哈根;提起撒尿小童,就联想到布鲁塞尔……很多雕塑,是一座城的名片。”雕塑家董阳说。
隽永的雕塑作品,重新诠释和定义一座城,这是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会员董阳所深信的,循着这条轨迹,他用笃定的姿态和稳健的作品,刻画了他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上海。对董阳来说,每一次创作,都倾注巨大热情;每一件作品,都映衬出一个时代。
1996年,董阳从北京来到上海,那时上海的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为迎接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海建造了其地标性建筑八万人体育场。绕体育场一周,屹立着十余个从全国各地选拔出的优秀体育项目雕塑,其中马术项目、体操项目和柔术项目的雕塑,都由董阳基于体育精神而创作,线条简洁有力。这是他在上海留下的第一抹记忆。
在位于陕西南路的马勒别墅,也能看到董阳的作品。马勒别墅是上海市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历时9年完成,被称为“宛如童话世界里的城堡”,在它近两千平方米的花园中,董阳的动物雕塑“马”,如同刚从童话中走出,神态自若,雄深雅健,颇有大将之风。
一年后,董阳参与了“幸福之家”的雕塑创作,描摹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场景。这组人物雕塑,矗立在上海市十大商业中心之一的南京东路步行街入口处,每天与数万游客擦肩而过。“观众的视线,基本在大腿以上,所以我把小孩的位置放在父亲肩膀上,同时呈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董阳分析构图时说。
在多伦路名人文化街,董阳的雕塑作品“鲁迅与瞿秋白”屹立在街道旁。多伦路是旧上海文人聚集的地方,鲁迅、茅盾、叶圣陶、冯雪峰等人,都曾居住或者活跃于此。每天,这里都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鲁迅与瞿秋白”雕塑成为他们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底蕴的一扇门。
在距离多伦路不远的四川北路上,董阳的“智慧”、“造福”、“求索”、“无穷”四大雕塑,曾是这条街道最重要的艺术品之一;在中山西路伊犁路交叉口在树丛中,董阳的12只白马雕塑若隐若现;在外滩浦发银行,董阳的5对不同大小的狮子雕塑,庄严肃穆,颇有雄风,还原了原作的风采;在静安区新中中学,董阳的“知识之门”为学生打开一个新世界;在一些沪上花园住宅中,也可以看到董阳受邀设计的作品……他用一己之力,和最具想象力的雕塑,悄然改变了上海这座城。
董阳的作品也遍布全国的城市,以麦积山石窟佛像造相闻名于世的天水市麦积区旅游胜地的盛达广场,雕塑家塑造了群马奔腾的雕塑。
基于对城市样貌的贡献,董阳曾受邀参与“雕塑与城市对话迎世博——2007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围绕当代雕塑艺术对城市生活的作用,展开原创城市空间的课题。在为期80天的展览中,董阳的作品与来自中国、法国、智利、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190位艺术家的近250件作品同台展出。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的“象有心声——动物雕塑/艺术作品邀请展”中,董阳受邀展出多个动物雕塑,以人们喜爱的动物为切入点,呼吁让动物雕塑走进城市生活。
“雕塑不仅是对建筑与环境的补充,从细节上提升环境的艺术性和互动性,同时它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进程,重新定义和诠释城市,不同时期的雕塑会有那个时期的独特思考。”董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雕塑已然成为城市地标,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责任编辑:陈思竹[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