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马非马——胡文世作品解读
2019-08-14 17:06:06 未知
马因为性情忠厚与身躯健壮为许多艺术家所钟爱。奔腾中的骏马,更是激扬奋发,一往无前的精神的象征。马的肥瘦本来无关乎其他,无论肥瘦,只要表达到位,都不失为好的艺术作品。比如,徐悲鸿笔下的马,瘦代表当时社会的贫弱,但却昂首挺胸,一日千里。他的那个时代,在他的笔下,马成了民族精神的代表,国难当头,它承载了唤醒民众,图存救亡的历史使命。
时移世易,旅法艺术家胡文世笔下的瘦马,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里则有另一番诠释。分析艺术家的作品,离不开他的成长经历和学术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胡文世,湖北美院毕业后,留学欧洲获得硕士学位。成长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吸收壮大于欧洲当下的艺术现场。用国际化的眼光审视国内经济文化各方面巨变,自然有高于问题本身的观看视角。
“扬州多瘦马”,明清时期,人心暗淡,英雄主义沉沦。秦淮河一带经济发达,权贵富豪,骄奢淫逸。那些从小被卖给客商进行琴棋书画训练的贫女,长大后就成了供他们消费娱乐的“瘦马”。对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关注,加上画家一直以来对马的喜爱,促成了他对这一题材的深度挖掘。
“瘦马”在历史现实中是一群被边缘化的特殊群体的人,在胡文世的作品里则成了真正的瘦马,将瘦马放置在江南亭台楼阁,书香琴声的文化环境里,或低首沉思;或者顾影自恋;或者是冲出围墙藩篱,沉于爱河的中比翼双飞,等等姿态各异。文艺的真正目的是开启心智,获得人的尊严。但这些从小接受文艺训练的女孩,却因为出身的贫寒,提升了精神文化品味的同时,却群体性的获得了被当做动物一样鄙视的名称——“瘦马”。
胡文世在画面中并没有把瘦马画得多么悲惨,线条流畅,苗条自如的瘦马们,飘渺轻盈,冷色调平面化的技术处理,渲染了一种看起来高雅、安静氛围,清冷中带着几分点悲凉——这或许正是大多数“瘦马”共同的心境。艺术家一反“瘦马”称呼里的贬斥,在画面中放置的更多的是怜惜,悲悯,对她们命运的无奈叹息。
挖掘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反省现实。胡文世接受的是当代艺术自由平等观念的学院熏染,作品中的马是非马的隐喻,古人是今人的影射,借“瘦马”艺术形象的刻画,艺术的真正意义是剑指当下价值体系建设中畸形扭曲的另一面。
于丽华
2019/8/11写于深圳
胡文世 (文明的世界) Vincent HU
生于湖北黄冈,自由艺术家
2001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5年毕业于壁画与综合材料绘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6年重走‘丝绸之路’,在新疆支教美术课
2007年就读于法国图卢兹二大造型艺术专业
2010年获造型艺术硕士学位
2011年至2013年就读于巴黎MOD'ART国际艺术学校
2014年至2015年游学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和慕尼黑
2016年策划组织751时尚设计广场《东风西渐》服装秀
2017年入驻北京宋庄进行表现性水墨研究
2018年798创意广场做表演艺术《殇》
2018年策划参加中国当代艺术家跨界百人展
2018年策划参加《最后一片净土》十人精品展
(责任编辑:张鑫[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