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号·专栏】孙振华:当“创意”遇到“产业”
2019-08-15 08:51:23 孙振华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当“创意”遇到“产业”》选自第一辑“社会观察”。
号称“全球创意三巨头”之一的英国学者查尔斯·兰德利曾经到深圳四方沙龙演讲,在提问环节,有听众发问:如果全球城市都以成为创意城市为目标,那实体经济谁来干,人们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谁来满足?
兰德利并没有给出一个特别明确的回答。由此,我们不妨认为,关于创意产业的话题,恐怕不能囫囵吞枣,得嚼一嚼再咽下去。“创意”是个好东西,但是当“创意”遇到“产业”的时候,应该从长计议。
“创意产业”这个词本身包含着悖论。
创造、人文、艺术本身是审美的,非功利性的;而产业、经济的天性是商业的,逐利的。创意产业是后工业时代出现的,它要通过“创意”来漂白“产业”, 消弭二者的对立,让过去直截了当的经济行为变得人性化,通过个人的创造性,通过人文、艺术的方式,为产业增添文化的附加值。
对发达国家而言,他们经过了很长的工业化阶段,有着很好的工业基础,在材料、能源、制造和各种技术方面,都有着很强的优势,这些其实是他们发展创意产业的有利条件。过去在工业时代,它的价值观是效率、是标准化,是直接的利益原则。这些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实现,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进入后工业时代,创意产业的概念出现了,它的价值观是异质性、差异化和个人性。
现在的问题是,创意产业的概念天下传播,人们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捷径,既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际潮流,这么高的附加值,又节能环保,我们多多地拿过来大力推广不就行了吗?
事情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不管人们如何推崇创意产业,到最后,它仍然还是要落脚在产品的“经济价值”上,既然讲经济价值,当然少不了竞争,拿什么竞争?只能是创造力,想象力,文化实力,审美的鉴赏力,艺术的品位和修养……如果说,过去的商业竞争是血淋淋、赤裸裸的利益之争,那么创意产业让商业竞争变成了文化的竞争。
让文化成为商业竞争的手段,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积淀;在这个意义上,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我们的确能看到了它的进步,因为它毕竟改变了方式,它开始照顾人的需求,考虑人的感受,更直白地说,它让产业穿上了漂亮的文化和艺术的衣裳,这也正如有西方学者所说的,创意产业潮流的出现,发生了从“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的转变。
的确,创意产业的理论家在解读这个概念的时候,充分地认识到了它和工业化制造的相互区别,例如,它尊重人的快乐和满意度;它尊重人的“注意力”;它尊重人对产品的“体验”;它强调产品的品牌效应和传播技巧……
不过,不管创意产业穿了多么漂亮的衣服,它仍然是“产业”、仍然是“经济”,在本质上,它不过是文化的经济化,经济的文化化。
以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广告为例——这可是典型的创意产业,它们是最会进行文化包装的。如果光看、光听这些广告,那真是感人肺腑,从来不提钱字。不过,无论它们多么有创意、多么有文化,最终,它的目标很单纯,帮着地产商以最好的价钱把房子卖出去。就算你在接受这些广告时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那又能怎么样呢?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