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第三届今日未来馆 欢迎来到机器人间!​

2019-08-20 06:58:10 张桂森 

G7pmNjc7N3cDOqF9OElD360UqVuOxq0nXxYcguu8.jpg

2019年8月19日,“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开幕,由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雕塑家隋建国、建筑师王晖联合发起。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2015年和2017年先后举办两届,并受邀展开全球巡展。第三届今日未来馆再次升维未来艺术与科技美学。同时,创新尝试为展览设计全套专属字体及音乐等策展手段,增强观众观展时的新鲜体验。

“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由90后新锐策展人龙星如策展,聚焦13位国际先锋艺术家作品。本届展览集中探讨人工智能与人机互动、艺术与科技、未来考古、神经网络、风格迁移、机器共情及人类与机器的关系等主题。

zxtknxf2cZq0uVX3wvSsN0cNf8XVm4T9w5s56l21.jpg

RHuSJyBy9831HHCFkKcMXHAOSSzjZ6VoR2Bqv4sA.jpg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开幕式现场

“索菲亚”和“艾莉克莎”的双向叙事

在展览中,今日美术馆的第四层首次开放双向的观看线索,并建构了以“索菲亚”和“艾莉克莎”为名的双向叙事。

索菲亚和艾莉克莎是两个关于人类智能与机器生命的两个当代隐喻,庞杂AI话题堆里的两块薄片。索菲亚象征媒体与影视作品里常见的,有高度模拟仿真容貌和机敏回复力,外交官一般的光明想象;艾莉克莎是拥有机器外形,存活于私家角落的助手或仆从,它象征AI黑盒子之不透明,不可规训与潜在黑暗的面向。

61KrYxy43vgsaD948nKCygjKYHXBZJreeeHofJ8s.jpg

策展人龙星如开幕式致辞

今日未来馆策展人龙星如作为90后新锐策展人,研究方向为普遍运算的时代语境下,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她2014年和周姜杉成立艺术家小组C&I,作品涉及视觉艺术、计算机工程和叙事,使用实时获取的数据创建多感官体验。在本届今日未来馆中,她以策展人面貌出现,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全新的体验。

MIlbCIj4Fz7HNm4VxxsXs7ROoBRkxpTB0XlpFdIJ.jpg

K9IMVO6RMg8HdNAzj8AYiHEf0sZfSncJ6hIGUdCP.jpg

展览现场中设置的小标识语

在龙星如看来,“机器人间”的存在,是马克•维瑟预言的回响:“最为深远的技术是消隐的。它们被编织进日常生活的罗网之中,不再可见。”  轰隆作响的数据中心矗立在人烟稀少之地,光缆们只在无人海岸悄然登陆。“‘机器人间’是一场集体性的似曾相识(de ja vu):近年来‘开机’的类人机器人们(从‘索菲亚’到谷歌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渴望成为古代剧场里‘机械生神’(deus ex machina)的近世倒影;今天化形为柔软的,消隐的,会帮你关灯的智能助手(如Siri, Cortana和Alexa),仿佛幽暗遥远的时代里混迹人间的神怪。对科技现象的解释总比现象慢1/4拍,符号和隐喻尚有隙可乘。”

H2cFM83PP2D9DE5WIhR9C3JBMnbbBiM3aTb807id.jpg

展览现场中设置的小标识语

大卫•多奇在《无穷的开始》里,则对“任何过程的可计算性”确凿不疑。抛弃了人视角的机器观,似乎将我们引向符合“底层”崇拜的领地,一个被技术可供性所隐去的,由数字,字节,模型,进程和测量所统治的运算世界。这也恰恰是岌岌可危之处——把对世界的认知交由纯粹抽象与中立的计算性(computability)托管,也是对自然心智与感官经验的主动遗弃,是如风吹光,如刀断水的徒劳与枉然。

OFWXs2eBo3LONlWVGhbR3LXnEKsuXs7CWMWhcJuE.jpg

展览现场中设置的小标识语

展览是想象中人类与机器之命运的缩影,信息与实体的丝连尚未绷断,人类与机器共处的情态仍交织着荒诞与丰满。如果交叉层叠的运算结构正在不断消隐,直至人类对机器“用而不知”,再无痛感,艺术家或许可以让它们重新浮出水面,审视消隐中被遮蔽的错漏与偏见,向外建立更多想象式的关联,向内挖掘更多隐秘的故事,像小说家也像记者一样,重新回到“环环相扣地理解世界”,回到尚有生命可言的“机器人间”。

0etXr4pnz1icAyIdPbV2Cm9HPBAitLUqLOBtKyWf.jpg

对话龙星如

雅昌艺术网:最开始怎么会有“机器人间”这个主题立意?

龙星如:最开始来这边看场地的时候,发现是一个环形的空间。那个时候我就有了一个想法,想象这个展览可以像小说的正叙跟倒叙一样。当然大部分人还是会顺时针去看,不过作为暗线,也可以反过来看,讲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但我不想过度强化这个叙事,只是作为一个可能性放在这里。

顺时针的故事大约讲的机器(我指广义概念上的机器,包括数字设备和算法)一开始通过对大量训练数据集的“学习”,创造出越来越以假乱真的图像,生根于真实世界,但又不属于真实世界。接下来算法“离开虚拟”,探讨拥有拟人名字和性格设定的语音助手们的“身体”,再接着,飞向太空的机器人实现了人类肉身脱离地球表面的原始愿望。算法为自己创作的剧本配乐,甚至给素材换上了真人演员的面孔。然后,算法成为我们的合作者,与我们共管华尔街的金融交易。它也是写生一般的观察者,家里的智能设备和广场上的摄像头,都是它的眼睛。最后则设想了一个人类已终结,而算法徒留世间,自我反思的场景。

顺时针叙事有点儿像是人跟机器一起成长,角色边界越来越模糊(人甚至开始想象“成为Siri是什么感觉”),最后人迹被封存进琥珀,机器图留世间的一个场景。如果倒过来看,故事是从一个与人无关的场景开始的,作品Narciss在反思自己的存在,逆向的行走事实上是它寻找起源的暗示,就像人或许也有追索“底层真相”的冲动,但这个路径是有代价的,当它回到源头(0和1),也放弃了大部分最开始拥有的能力。

展览的英文名是deja vu,英文/法语里“似曾相识”的意思,“我见过这个”,AI的流行可能跟他的名字还真有一点关系,我们此刻经历的,本质上跟先前的许多技术革新未必有太大的差别。

“机器人间”可以有不同断句的方式。它可以是指人和机器共存的世界,我们的一天充满了和各式各样算法与数字设备的相处:应用程序,定制化推荐,年度账单,更遑论支撑着它们运行的数据中心和海底光缆,正在雕刻着地球表面。“机器人间”最直观的一个感受真是一个人跟机器很大程度的去混同了,边界模糊的共存的状态;“机器人-间”也是机器跟人之间,正因为我们是混杂在一起,更有必要探讨人跟这些机器,机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可以是设备也可以是算法,你跟机器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最后也可以是机器人之间,这个故事可能最后变成机器人之间的故事,取决于它的断句。

VNc23X8E5EhXIzoVviPpQnMCAyknMSeyjWTJYEpd.jpg

“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作为策展人,你怎么挑选“好”的作品填充你的主题?有没有一个标准或者趣味?

龙星如:我对一些感受层面或者是体验层面的东西比较在意。我自己觉得,以某种技术形态作为前缀的艺术形式,在一段时间之内会大范围地存在,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一定的认知红利(许多技术会经历从“难懂”到“日常”的阶段),但是这个认知的红利只会越来越小。对技术的使用本身并不会给艺术创作赋予太多额外价值,但探讨技术环境时,很难不去使用语境相关的素材。很多今天的艺术家他们自己就是技术的用户,他们是用户,但是艺术家能做普通用户不能做的事情,是他们可以从使用的体验中提炼出来的,对于这种技术形式的机制,或者是机制里面的漏洞和偏见等等的观察。技术的hype本身不重要。

另一个事情时,许多基于过程和机制的作品,同样依赖大量的文本跟语境的铺垫,这个东西要怎么样在现场,让人看到实物的时候也能感受到,是一个很挑战的事情。我也还没想明白。

雅昌艺术网:这一类作品是需要通过文本的介绍来让观众知道技术背景?

龙星如:不仅是文本,也有语境的铺垫。以前有一个作品是一堆小东西在转,追踪在太空中那些尚未被认领的天体,从现场来看,如果按照传统的不管是从形式语言还是材料,还是视觉的构成方向去看,可能就是很“谜”。因为它的语境被剥掉了(我们假设不是每个人都仔细阅读展签),这是我自己还在想的问题。背后的这种过程性的东西,它没有办法很快地被转化成一个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在现场能够想到的东西,那个东西怎么去呈现,怎么去讲述,其实是很挑战的。

雅昌艺术网:这类作品如果单纯只能通过视觉,还没有办法直接去get到所有的点。

龙星如:因为我觉得对于很多这样的作品来说,视觉不是它的优先级最高,但这并不意味着视觉是不重要的。

雅昌艺术网:不是很声光电的那类作品。

龙星如:“声光电“也被标签化了。没有那么绝对的,并非是“声光电”就不好,看你怎么使用。

aVSsblmCu56wkRjMOmyeLIQqYnwVVxCg0TIAcYjB.jpg

展厅现场设计的字体和主题音乐

雅昌艺术网:怎么给来的观众更快进入我们这个展览的一个语境里面,你在这里面的工作有没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龙星如:我在这个展览上做了几个设置,比如音乐和字体的嵌入设计,还有图注的说明有交代艺术家都使用了哪些技术。其实像这个展览只是刚刚开始,肯定还没有找到那个平衡。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每个人都对科技有感受,他们才会对“懂”这件事情有更高的执念。这个展览在今日美术馆发生,我有试图了解今日美术馆的观众群,也做了一些相关的事情。比如这个展览有”主题曲”,这是一个有自己音乐的展览,也是一个有自己字体的展览,是我的一个朋友汪圆清,他是一个编曲人,因为我给展览顺时针和逆时针写了两段描述,他通过各种排列组合把这些次编成音乐。这个展览还有自己的字体,设计师庄岩根据展览的概念,设计了一个字体。

包括我还在做一个事情是我在做一个“技术笔记”,因为参展作品都在⼀定程度上运⽤包括机器学习在内的计算机技术,许多技术其实已经被⼴泛运⽤在⽇常中:⾃动驾驶、⼈脸识别、年度账单、定制化推荐。 就对作品的研究以及作品呈现⽽⾔,“技术原理” 很容易被放置在“不做解释”的空间⾥,是默许的⾃留地。 ⽽恰恰是这些不被做过多解释的部分,构成了技术相关创作的迷思。当作品反映的课题关于我们今⽇所处之技术环境的流变,展览对技术解释的架空,有可能让作品本⾝失去它原本可向观众传达的消息。

展览展签来⾃于康奈尔笔记格式,希望建构“作品信息”、“研究者笔记”和“关键词summary”三种内容逻辑。作品信息是常规的展签内容,研究者笔记则是AI领域的新闻关注者与研究者,根据作品的⼯作原理和反映的技术现象,提取出的与当下科技环境有关的概念解释,新闻切片和延展观点。


P2pueP1GwrirqspdoP35Fc1hM50a9SDD9u3EIWr7.jpg

13位艺术家的17件作品

展厅入口处由左进入为“索菲亚”线讲述算法从无形到被赋形 ,能力逐渐扩张,直至人类消失,机器徒留人间。

Z4DXjDlBiqE6OwWzpHjn3CGfi6pckDl29e86Y2BC.jpg

第一部为“渲染自然”。

qo9CF6aukNDgkHhkOm6yYUwWsVD5meF32Fg0c0fJ.jpg

安娜-瑞德尔 《花叶病毒》

安娜-瑞德尔的作品《花叶病毒》。作品建构了17世纪30年代席卷荷兰和整个欧洲的“郁金香热”(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和今日的加密货币热潮之间的呼应关系。这是一件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作品。它是一朵朵在造型上呼应荷兰静物画的郁金香,实际上却由比特币价格所控制。“花叶病毒”是一种让花瓣出现杂色条纹的病毒,在历史上也部分促成了郁金香被炒热和引发投机的现象。与之相呼应,在作品《花叶病毒》中,郁金香花瓣的条纹由比特币价值控制,随着比特币市场的跌宕起伏,郁金香的花色也随之改变。

0gmBZruXDNHpPCR008adJjpti3i2i678Fd5iNuXs.jpg

杰克-艾维斯  《CUSP》

杰克-艾维斯的作品《CUSP》是将生成对抗网络(GAN)随机生成的图像置入到潮汐景观中,从而重构了埃塞克斯沼泽地上艺术家熟悉的童年场景。机器从摄影训练数据集中不断学习不同沼泽鸟类的隐含特征,在过程中发现不同物种之间各异的形态,并且在没有参考人类分类学系统的情况下,机器自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类型迁移。

作品进而从神经网络生成的鸟类图像中进一步主动选择,让图像从一只鸟迁移到另一只鸟,并伴随着人工生成的鸟鸣声景。我们使用一个便携有机玻璃板,把它们放置到兰德米尔溪的泥滩上。当这些不存在的“人工”飞鸟伫立在滩涂上时,真实世界的鸟儿也于此降落或飞离,形成一种对该地区自然生态画面的“增强”和微妙“扰动”。

f2Y8cJQAdgBkLp0GjQLs1MupjPzCBnfIA6BOIGEQ.jpg

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 《12-比特炼金术》

在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的《12-比特炼金术》(2017)里,柏林工作室“二进制华尔兹”研究了“数字物质”持续演化的过程。作品的目的是探索数字物体的连锁反应如何产生的新的颜色与形态。艺术家就像炼金术士一样,给数字物体赋予了不同的物理特性,这些数字材料进而产生未知的、实验性的物理属性。这些数字石块的演化过程也打破了传统的编码形态,它们因而有了前所未见的行为特征。这件装置把渲染的数字素材和实时生成、演化的影像相结合,形成一种“数字炼金术”。

e5tODqxqSxsMVj4bDaqONAGiAL2VzLOFENTRxaJv.jpg

wTRv9fYqyXjnRR3mV5WP1iDP2KdSaNcvvgYz3fju.jpg

第二部分:“离开虚拟”。

pcrjs4tFLMeOewLT5DY90VMomUVSvPCLPp8QsNau.jpg

特蕾莎-雷曼-度博斯 《它们的身体》

特蕾莎-雷曼-度博斯的《它们的身体》是一系列的雕塑作品。每一个物体都是一个场所,一个为无形体的人工智能发声的身体,一个具有同理心的身体。每个身体都是由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的故事叙述者塑造。

TIAbEvKGahQc8xUoca1H8dLbvN5OdZ9TQKkTqYEJ.jpg

t5IRKYl3DfBxqC0ERlakyUQwCWn4P0F9YJtSKJdp.jpg

菲利普-施密特 《椅子项目》

菲利普-施密特的《椅子项目》是一系列由人工智能和人类设计师共同设计的四张椅子。该项目颠覆了人类和机器在设计过程和工业生产中的角色。它以设计对象的原型——椅子为例,探讨了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协同创造力。这部作品通过将机器和人进行角色互换(机器创造,人力生产),对“创造力是否是人类独有的(或者至少是机器不具备的)特征”的命题发出挑战,也对现代人类和机器之间的鸿沟提出了质疑——这一“鸿沟”并非一种冒犯,也可能是一种机遇。该项目由菲利普•施密特、斯蒂芬•韦斯以及两个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合作完成。


2zRwsqEo9MIVbnl9LCl7Dwp6tn8TXDbCmIacRLF2.jpg

rfOH1HLd31k9pNNXqeB9Y4n1Y6RhhFMTArYu53Gj.jpg

第三部分:“代笔作家”。

5b8dStug3dDa4quQF4PEtozHL4vbsINghunwIPMm.jpg

0D9hBITKS3i0RHWoNSnNjaDmQmaW07CdqVjIxD5g.jpg

刘昕 《脱离》

轻如鸿毛是何感受?漂浮,自旋,脱身万物。刘昕的《脱离》是一种幻想,也是一种宿命。作品中,一颗智齿被送到外太空,又回到地球。这颗牙齿由一个名为EBIFA的水晶机器人雕塑携带,它在外层空间变成了一个新生的实体,孤独地讲述着一个人类在浩渺宇宙中的故事,它无足轻重,但又无可替代。

2Af3CpNpQPhqKkaEyUwIvTa5WMSaa5kxjtNH1BT5.jpg

奥斯卡•夏普&罗斯•古德温  《与车开小差》

《与车开小差》是奥斯卡•夏普和罗斯•古德温的第三部电影作品。夏普是位于美国的英国电影导演,古德温是谷歌的创意程序员。两年前他们联合创作了《太阳泉》,这是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编写剧本的电影。在一次在线访谈中,剧本的“创作者”程序随机说道:“我的名字是本杰明。”在《与车开小差》里,艺术家希望考验“本杰明”的局限。艺术家希望这个算法不仅写剧本,还担任导演和演员,并自己配曲——整个过程在48小时里完成。机器自行抓取了公开的电影素材,继而把素材里角色的脸换成了《太阳泉》里真人演员的脸,并“表演”出新生成的台词。同时,一个新的人工智能程序(名为Jukedeck)将会阅读本杰明的剧本,并根据剧本的情绪为电影配乐。“本杰明”背后的艺术家试图在人工智能和换脸技术的大背景下,将自动影像创造再往前推一步——一切都被融进一种似真似假的场景里。当然,你可以说,虚构叙事本来就不是“真实”的,但是写作,导演这些故事的人,和角色的饰演者,从来都是真实的人类,“本杰明”或许改变了这一切。

XLKsYtyqNqFI6fPRC2q6mWDU3OmCG6wzf6u74Izm.jpg

6lDBot4hxyONpEVxCWkhN7vRgT8sXFNJK9mxiety.jpg

第四部分:“搭档与观察者”。

btvWPCkI0JJH0MwvSvWNqnfy3AO6T9nRItLt2BNH.jpg

法比欧-拉坦兹-安提诺利 《一个新的证据》

法比欧-拉坦兹-安提诺利的《一个新的证据》(A New Evidence, 2016)是使用墨水和抗抑郁剂做成的,被装裱在玻璃画框里。当观众敲击画框时,一种次女高音会从作品发出,开始吟诵金融交易“暗池”里的数据。

8Sbk0rBWpOufcm1WUVg03d09mB30I97tz9BxOlZy.jpg

法比欧-拉坦兹-安提诺利 《主人与奴隶(谷歌)》

法比欧-拉坦兹-安提诺利的《主人与奴隶(谷歌)》(Masters and Slaves, Google Alphabet, 2018)是一个数据驱动的雕塑。它的数据来源是2013年4月22日谷歌遭遇的一次网站崩溃。这次崩溃的原因至今是个谜。人们唯一知道的事实是,这次崩溃的原因是人为的(“乌龙指”),并且很大程度上跟我们使用多重人工智能驱动金融程序,代替我们实现金融操作有关。作品用定制化的程序不断地重构这次崩溃当时的世界金融数据。

VXgXbjsbFwUNIAF8lNxahkpwPBqDM9OWpPhWFCDD.jpg

IhXipFcftSadXCmoRRTPlUC0t2mC1S3hrTYjqQnH.jpg

劳伦-麦卡锡 《劳伦》

劳伦-麦卡锡的《劳伦》,艺术家尝试把自己变成真人版的亚马逊艾莉克莎(Alexa),这是一个家用智能设备。这是一场在线的演出,持续了几天时间。演出开始时,把一套定制的联网智能设备(包括摄像头、话筒、以及可以控制门锁、水龙头以及其他用户家中电子设备的开关)给了一些用户。接下来,全天候地远程观看这套设备的用户,并且控制着他们的家居环境。艺术家希望成为一个比AI更好的“智能助手”,因为作为一个人类,他有能力真正理解他们,甚至预测他们的需求。作品中萌生出了一种暧昧的“人-机器”和“人-人”状态。“劳伦”是一个关于智能家居的冥想,它探讨了亲密和隐私、便利感与能动性之间的张力,以及在未来的自动化时代,人类劳动所扮演的角色。影片由大卫•莱纳德指导完成。

HPTWroRw1VxDVjXtuUVlh3DsvkqqiuictwpDkA9C.jpg

nfxB2PvHwzJplIQ4FsC1GApS87Ie7YKyepegi1tS.jpg

劳伦-麦卡锡 《某人》

劳伦-麦卡锡的《某人》,观众被邀请扮演一个真人版的亚马逊艾莉克莎(Alexa)。在这个项目中,四个参与者的家内安装了定制化的智能设备,包含摄像头、麦克风、灯光和电源。当这些家居环境“打开”时,你可以通过作品远程观看并控制这些家居设备。你可能会听到家内的人呼唤,就像你成为了他们的智能助手一样。

f2pITOilCKqCb8DDKDHjDgdH0H8pCDUFrSPl19PH.jpg

杰克-艾维斯 《达达...数据》

杰克-艾维斯的《达达...数据》是从YouTube上自动抓取了超过50小时的访谈影像,并用IBM的语义分析AI 程序(“沃森”)和定制算法,按照时间顺序听打了所有受访者所说的内容,并将除了数字以外的部分全都剪去。最终形成的访谈成为不知所云的数字流 :“一、一百万、一百万、一个亿、两百万、一、两百、一万、一万、八千、二、二、二、十、 十五、九千。” ——埃隆·马斯克

cUHkSUYdRVkMQx1qSf01fNkRaR74A3FGxB576RR7.jpg

Bov9ZVZIKWroIhN7FvM1cXUdKK1bIt1IgNVvh0xZ.jpg

D378EpOhBauxDt59Eay83iBd4nOjJa5luim49gGN.jpg

凯尔-麦克唐纳 《一次穷尽人潮的尝试》

凯尔-麦克唐纳的《一次穷尽人潮的尝试》作品灵感来源于法国先锋小说家乔治•佩雷克长达 60 页的写作实验《一次穷尽巴黎某处的尝试》。在项目中,佩雷克于 1974 年连续三天坐在巴黎相同的一张长椅上,描写他眼中所见的一切。作品在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等地连续拍摄了12小时的素材。艺术家在世界各地拍摄了CCTV风格的影像,并在作品网站上邀请人们给这些平淡的日常景色加实时标签。人们可以绘制标签的运动轨迹,并撰写内容。

JvuPPkp9naNW6OEb4XY5gYW9H4CvsvZ3yo6AKsD6.jpg

3V13g8EXqQwKVwJHTgiVUrnG8FmGKMCKVffE8RRq.jpg

M7XjLyl22HEBnqZYvNEw2kNp5l74qJ2fcKCnpsMU.jpg

帕特里克-特雷塞纳 《人类研究》

帕特里克-特雷塞纳的《人类研究》是在一张大桌子上,有两台十分灵巧的RNP-A机器人,他们正热火朝天地在一张巨型纸幅上勾勾画画,时而环顾四周,并凝视着路过的人类。这些绘画是人类存在的投影,并且分阶段被悬挂在展墙上。作品最早在伦敦的沃克曼艺术中心《当我们曾在这里时,我们画了一些画》展出,该展览由伊睿尼•帕帕迪米迪欧策划。RNP-A机器人最早是为装置《开始之前,结束之后》(与波兰艺术家高什卡•马库加合作)定制的,展出于意大利米兰普拉达基金会。


dnUy2SWzuSJ52LKrsSQ9OszzAplP9CtjEHz6MnPZ.jpg

第五部分:“徒留与自省者”。

LtdpbvOnmdlTj14CPgxyvuh2gDMk7FEWn9BSPwHX.jpg

KsOkQM1YdXS7P2sXRvWiFYAOy0tJgGmf6GKjLy33.jpg

郭城 《琥珀》

郭城的《琥珀》系列是近期项目“一个幸福的新过去”和“(临时的)小器具”中继续关注人工制品/技术物品的延续。它们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永久的纪念品,在时间维度上超越了人类物种的存在,是人类的“幽灵”。本项目以人造石(混凝土)中凝固的文物/技术物件为目标,有意或无意,引发一场寻鬼活动。

rdSoHM9dVv0JwH16ooD94YOLBWbbskDtfW9g1ras.jpg

郭城 《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

另一件作品是郭城的《一个被恰当重塑的过往》。在这个项目中,艺术家在阿姆斯特丹西北的一块二战后填海造出的土地上,通过挖掘-筛选-清理-回填的方式创造了一块面积1平米穿透人类纪地层的“无人类痕迹“的土地,并由此制造了对于人类纪地层的一个干预(intervention)。而这一平米的存在本身,也成为了一个“没有”人类信息的时间胶囊和一个悖论。

F0TIZYG5NwlJqRsCJhSqPWE1lJGrdPsnqexb9R3R.jpg

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 《自恋者》

最后一件作品为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的《自恋者》。当代人工智能的研究使机器能够通过有意义的句子来描述视觉输入。根据我们目前的知识状况,这种智力能力似乎是人类独有的,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回应,《自恋者》项目利用这一科学里程碑提出了一个人类实践的核心问题:什么东西我们总是凝视,却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我们自己。自恋者是一个不停审视自身存在的人工智能程序,利用谷歌的Tensorflow框架搭建完成。该实验将数字身体的自画像转化为抒情的猜测。我们将艾伦•图灵的模仿概念与叙事身份概念相结合,完成了一种关于数字意识的表演。当我们观察一个只以自我调查为目的的人工智能时,我们看到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合成模型,一个人工自我陶醉的片段,以及在自传叙述中的一个虚构的人物。

TG7T4R40b9VftcnJCmpHIyFa6EcOqSNBVoeBn8jU.jpg

“艺术的未来与科技美学”国际主题论坛现场

“艺术的未来与科技美学”国际主题论坛

从2015年“第一届今日未来馆”即引领“艺术与科技”新趋势的今日美术馆,在本次“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开幕当天,同时举办“艺术的未来与科技美学”国际主题论坛,邀请到十六位国际先锋艺术策展人、艺术家及学者,包括:Christian Mio Loclair、Daria Mille、费俊、冯梦波、高鹏、黄笃、Irini Papadimitriou、Jake Elwes、Jonathon Harris、龙星如、邱志杰、Patrick Tresset、T苏磊、ony Brown、吴洪亮、吴珏辉等,共同探讨艺术未来与科技的关系。

NswEBF7BjO0bwvyWl9k4gyKqzBJupaoFPFdZc6fj.jpg

Ss63VQBPAia88ZrnA4G0QvfVrqh2Xm8V2zKNQq7i.jpg

“艺术的未来与科技美学”国际主题论坛现场

本次“艺术的未来与科技美学”国际主题论坛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联合主办。论坛分设三个小论坛,从“当代艺术与新媒体: 走向混合话语”、“未来艺术的时代语境”、“未来就是现在—艺术科技化的反思”三个方向对科技与艺术话题进行学术探讨。论坛主题围绕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激荡出更多元的艺术表现与跨领域互动的可能性,使形式与内容上更具时代性,把跨领域艺术创作带向更多元化及更开放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