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艺术|已故画家的画都涨价吗?
2019-09-05 09:00:11 祝君波
这一集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画家过世以后他的画是不是涨价?”
我觉得大概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画家过世以后,在10年到30年间涨起来了,而且涨得比较多,甚至大涨。
第二种情况没有涨,但是未跌。
第三种情况,去世以后画的价钱反而跌了,而这种情况占的比重并不小。
齐白石《蟹》
大涨的,我举一些例子,齐白石走了以后画作价格一路涨。我认识上海一个画家叫林曦明,他50年代末从浙江到上海来工作的时候,几个月就可以攒75元到朵云轩买一张齐白石画,也就是说50年代末,齐白石画在市场上的价钱是75元左右一张。后来改革开放初期,涨到一两万,到现在涨得就更多了。
吴冠中《紫藤》
陈逸飞《黄河颂》
还有像吴冠中、陈逸飞、李可染、陆俨少、谢稚柳等等,他们去世以后画都涨得很高。
不涨大跌的画家,凡在市场里活动的人是知道的。80年代90年代,包括2000年到2010年,在拍卖场、画廊里面原本有一些艺术家作品叫得很高的,在他过世以后跌得很厉害。
所以盲目认为只要去买八九十岁老人的作品,等着他过世以后就涨价。这种不全面分析市场的方法,肯定是错误的。
当然不跌不涨的也占30%—40%的比重。
为什么一个人走了以后,不涨或者是大跌?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个原因,名不符实。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有很多社会能量,比如说有一批弟子来支持他,有一些要好的收藏家在捧着他,有几个画廊跟他合作撑着他,或者跟拍卖行合作制造一些虚假价位,等到他走了以后,没有了人为因素,只有客观规律,没有资金进市场里面炒,没有一些画廊来捧着他,他艺术上不过硬,画价就掉下来了。
还有最重要的,他自己不能开价钱了。因为活着的画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自己可以开价钱,有控制价格的人为因素。
但是人走了以后,就回归自然跟别的艺术家放在一起竞争,所以我们看到经不起艺术规律、市场规律的一些艺术家,价格上不去甚至跌下来。
那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艺术家的作品呢?
首先还是说艺术性。艺术家必须要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对于中国画来说,我觉得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传承、创新。假如一个画家传承有序,但不会创新,他的面目只有传承,这个人艺术地位不会高的。但是只有创新,只有表面的色彩,没有传承的功底,没有笔墨、文学在后面烘托,也是不行的。当然最难的是把握传承和创新结合的度,恰到好处是高手。
第二,一个人的艺术价位确实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有没有画廊、拍卖行支持,有没有几个强有力的收藏家看中你,他们考虑的是你有没有收藏价值、价位能不能做起来。艺术的客观性、内因、外部条件都非常重要。
张大千《泼墨荷花》
第三,画家在世的时候,当时的价位是市场因素还是非市场因素。像张大千、齐白石这样的很多画家,他原来就有市场,他走了以后价位坚挺还涨上去,很多人买了他们的画认可这个价钱,哪怕在拍卖行里拍也还是往上走。而有些掉下来的画家往往只有主观价格、虚假价格,并没有市场基础。
齐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册》
第四,价格也要有大作品引领。有的画家一生画小作品,没有大作品。这些画家在艺术市场里面往往是吃亏的。因为人家说某某人一张画现在只卖到5万块钱,某某人一张画卖到100万。其实那张100万的可能是画得非常大的。没有大作品、精品很难创造几千万的价格,就很难在市场里把其它的画都拉动。
(高更自画像)
由此我想到两个人,他们在世的时候价钱都很低,不被社会重视。一个梵高,一个高更,他们两个人当时画也画得很好,但是不受到社会重视,也卖得不好。
(梵高自画像)
梵高是三十几岁就自杀了,传说一生只卖出过一张画。死的时候留下一句话,总有一天我的画可以卖到300法郎。
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佳士得、苏富比发现了他的价值,他的画作大放异彩,价格大涨,但是已经是一百年以后了。可见是金子总要发光,但也有价格不反映艺术性的情况或者阶段。
梵高《星月夜》
我们今天谈这个话题的时候分成了两段谈,一段是讲我们很多收藏家买了以后,大概在画家过世30年左右时间里,这个画家的涨和不涨。从历史长河来讲,有的人被埋没一两百年后才被市场、被社会重新发现,这种可能性也还是有的。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画家过世以后价格涨和不涨。但就一般规律而言,买一张画,30年不涨,藏家心里是不太高兴的,当然有的藏家完全出于艺术欣赏,不在乎涨不涨。或者他买的画有涨有不涨,总的增值也就很高兴了。
认为买七八十岁人的画作,他走了以后肯定要涨价,物以稀为贵,这种收藏和投资的思路是片面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有自己的眼力,要慧眼识宝。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